沒「分寸」,比沒錢更可怕
每個人都喜歡和有分寸的人交往、共事。
古話說:「凡事過則損,需把握分寸。」
人生有度,過則為災,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
我們都喜歡和優秀的人結交,因為一個優秀的人對自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會把握做人的分寸,會克制自我慾望。
與有分寸的人結交的舒適感,源自於他們待人接物的那份分寸感。
-01-
做人有分寸,懂得進退有度
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和我們完完全全一樣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秉性,有自己的底線,因此人與人之間是有距離的。
所謂的親密關係也只是最小距離而不是無距離。
一個寒冷的冬季,兩隻十分睏倦的刺蝟,天氣寒冷迫使他們,通過抱團相互取暖。
可由於它們各自身上都長滿了尖尖的刺,緊挨在一起就會刺痛對方,刺痛的難受讓它們怎麼都睡不舒服。
因此,兩隻刺蝟決定選擇分開了一段距離,可是這樣又實在冷得難以忍受,無奈還是得抱在一起。
折騰了好幾次,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比較合適的距離,既能夠相互取暖又不會被扎。
這就像我們的人際關係一樣,在一段關係中,彼此的優缺點會因親密度的增加,而會無限被放大。
彼此的刺會扎到對方,如果強行闖入他人舒適區,不但不會拉近彼此關係,還會令他人反感,使你們之間的關係惡化。
只有在相處關係中學會把握分寸,做到進退有度,才能更好維持一段感情。
正如周國平先生說的:「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人際交往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02-
行事有分寸,懂得留有餘地
鬼谷子:勞謙虛己,則附之者眾;驕慢倨傲,則去之者多。
為人處世最容易吃的虧就是不懂分寸。
為人驕縱傲慢,自以為是,刻意去表現自己,這樣不僅得不到別人的賞識,還容易得罪別人。
因為沒有人喜歡與強化自己、弱化別人的人結交。
一個做事有分寸的人,能夠理清自己的職能範圍,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去做,而沒有分寸去表現自己,丟掉的是為人的那份謙卑。
行事有分寸的人,懂得什麼時候該去表現,會為自己留有餘地。
和一個有分寸的人共事,不會害怕他會張揚跋扈破壞集體、團隊,因為他始終會保持那份謙卑,做事會留有餘地。
-03-
最高級的分寸是說話得體
梁元帝:「言行在於美,不在於多」。
人們都非常樂意和言行得體的人交往。
一個得體的人說話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去觸及他人的界限,知道別人愛聽什麼話,不愛聽什麼話。
作家賈平凹曾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朋友有口吃,說話很慢。有次路上遇到一個人問路,不巧的是這個人也有口吃,朋友一言不發看著他。
過後我問他為什麼不說話告訴他,朋友答道:「人家也有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會以為我是在模仿、戲弄他。」
何時說話,何時沉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而最好的標準就是得體二字。
說話得體是對他人的尊重與深切關懷,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說話,知道拿捏分寸,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
古語有云: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在生活中,經常有這種人自以為和朋友很熟,毫無分寸對待朋友,喜歡和朋友肆意開玩笑。
可每一次都會開過頭,會傷害在場的某些人,導致場面氣氛很尷尬,自己卻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時間久了,就沒有人願意和他做朋友,因為他沒有分寸感,不會顧及他人感受,說話不得體,無意思讓人難堪,這樣的人不適合我們去深交。
人際交往中,說話要點到為止,不評人不議人,適當保持該有沉默,才是對對方的尊重。
我們都愛聽說話得體的人說話,他們的話語會讓我們感受到自己被尊重了,自己的感情被共鳴了。
古人說:「處世不分輕重,非丈夫也。」
懂得分寸,做事懂得權衡輕重,與人交往知進知退,說話會顧及他人,這很大程度上體現一個人的素養水平。
有分寸的人是高情商的人,與他們交往會讓人覺得舒服。
他們舉止有度、說話得體,會把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給他人留出適當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