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膠東村莊故事系列中,我們曾介紹過威海榮成市的昌邑村,這個村莊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與濰坊的昌邑市重名。而在文章發出之後,有熱心讀者留言說,村叫昌邑不稀奇,在吉林省的吉林市有個區,也跟濰坊的昌邑同名。那麼,吉林這個昌邑與濰坊的昌邑之間,有沒有淵源呢?
通過查考吉林市昌邑區的史志資料,我們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吉林市昌邑區這個名字,就是因為山東的昌邑縣而來。
關於區名的由來,《昌邑區志》開宗明義,記載道:「清乾隆九年,始有從山東省昌邑縣徐家官莊、西營莊、李家郜等地饑民逃荒至此,初為徐、孫、李三姓聚居,後漸增,因多為昌邑縣人,故始稱昌邑屯。」
也就是說,清代前期關外地廣人稀,昌邑區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荒野,到了乾隆年間,山東昌邑縣三個姓氏的饑民闖關東來到這裡之後,才逐漸形成聚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老鄉,此後越來越多的昌邑人投奔到這裡,這個新形成的村落就叫做「昌邑屯」。
在闖關東過程中,這種以籍貫地命名的情況並不鮮見,大連瓦房店還有一個村莊叫做「即墨溝」,同樣與山東的即墨有淵源。
如今的昌邑區,位於松花江畔,吉林火車站就在區內,算是當地的鬧市區。而數百年前,永吉州(吉林市前身)城東五里外的那個昌邑屯,早已看不到痕跡。根據區志的記載,昌邑屯的位置,應該在昌邑區維昌街道一帶,現在當地還有條路叫做「昌邑胡同」。
那麼,昌邑屯是如何從一個村屯發展成為吉林市城區的一部分呢?這還要從吉林火車站的修建說起。
根據《昌邑區志》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吉林火車站在距離吉林城東北五里的位置開始修建,這裡距離昌邑屯相當近。隨著交通的發展,昌邑屯周邊人口逐漸增多,商鋪也開始密集。此後,經過約30年的發展,昌邑屯基本跟城區連為一體。到了1936年,吉林市區劃調整,昌邑屯正式劃為市區,稱作「昌邑區」,只不過當時的昌邑區範圍比較小。
小「昌邑區」延續了數十年的時間之後,經過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多次區劃調整之後,昌邑區逐漸擴展變大,如今從地圖上看,昌邑的形狀有點像個傾斜的蘑菇,蘑菇腿的位置,就是沿江的老區,而蘑菇蓋就是後來劃入的新區。
值得一提的是,《昌邑區志》當中提到的山東省昌邑縣那三個村莊,有兩個在現在的昌邑市還能找到,並且姓氏也比較吻合,分別是飲馬鎮的徐家官莊村(明初徐姓建村)、柳疃鎮的西營村(孫姓洪武年間遷來)。另外一個李家郜,現在雖然找不到同名村莊,但在圍子鎮境內,有不少叫做「某家郜」的村莊,歷史上的李家郜村,應該也在附近吧。不過,現在這幾個村莊的村民,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的家鄉,與吉林市昌邑區的這段淵源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lFJ4G4BMH2_cNUgUhl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