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位61年,是中國古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這位治國有方的皇帝,一生與醫學有不解之緣,平常注重自身醫療保健,熟諳養生之道。康熙的養生之道,在《庭訓格言》中有多處記載,對於我們今天養生有諸多可吸取的東西。
《庭訓格言》是康熙帝日常生活中對皇子們的訓誡輯錄, 作為在儒家文化思想薰陶下成長為一代君主的康熙帝, 儒家養生思想對其影響頗深, 有訓為證:「凡人養生之道, 無過於聖人所留之經書。故朕惟訓汝等熟習五經、四書, 性理誠以其中。凡存心養性立命之道, 無所不具故也。看此等書, 不勝於習各種雜學乎?」
修身養性順自然之道
面對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 歷史上與之抗衡而追求長生的帝王不計其數, 為尋求長生不老藥而傾盡國力民力的帝王兼而有之, 然而無數的歷史事實證實此舉並不能助其得以長生不老。秦始皇、漢武帝為求長生藥, 耗費了大量國資物力一無所獲。
與上述君王相比, 康熙帝追求長壽選擇的路徑則大相逕庭, 他反對所謂的「行氣」「服食」養生, 主張養生應順應自然規律, 此點可見康熙受道家的養生思想影響頗深, 老子講:「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認為修身養性須「道法自然」, 要以清靜為本而不是追逐違背自然之道的躁欲。
因此, 面對身邊人對抗身體衰老的建議, 康熙有言:「有人見朕之須白, 言有烏須良方。朕曰:我等自幼凡祭祀時, 嘗以須鬢至白、牙齒盡黃為祝。今幸而須鬢白矣, 不思福履所綏而反怨老之已至, 有是理乎?」
康熙將鬢白、牙齒變黃看作是長壽的象徵, 這反映了康熙對順應自然的生老是欣然接受的。孔子曾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 血氣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氣既衰, 戒之在得。」就是講年齡階段不同, 採取的養生方法也應有所區別, 這與道家所講的養生須要順應自然有相通之處。
在康熙安慰孝莊皇太后時, 其樂觀的養生心態亦有所體現:數年前, 朕詣寧壽宮請安, 皇太后向朕問治牙痛方, 言牙齒動搖, 其已脫落者則痛止, 其未脫落者痛難忍。朕因奏曰:「太后聖壽已逾七旬, 孫及曾孫殆及百餘, 且太后之孫皆已鬚髮將白而牙齒將落矣, 何況祖母享如是之高年?我朝先輩嘗言『老人牙齒脫落, 於子孫有益。』此正太后慈闈福澤綿長之嘉兆也。」
可以看出康熙在面對自然的生老時甚是洒脫理智。從養生角度上來看, 保持樂觀的心態遠比僅僅依靠藥物調養更有益於身體康健。再者, 從康熙對待生老病死的樂觀心態不免發現, 其思想深受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響。康熙在教誡皇子們兼修內外時引用了莊子的主張, 莊子曰:「毋老汝形, 毋搖汝精。」又引庚桑子言之曰:「毋使汝思慮營營。」蓋寡思慮所以養神, 寡嗜欲所以養精, 寡言語所以養氣, 知乎此可以養生……神靜而心和, 心和而形全。恬靜養神, 則自安於內, 清虛棲心, 則不誘於外, 神靜心清, 則形無所累矣。」
養生須從養神、養精、養氣幾個方面共同進行方能達到神靜心清、不為外物所累, 方是養生的最高境界。這也正是康熙從古聖賢典籍里獲得的感悟。從康熙面對三藩之亂仍以暇豫外示他人, 與身邊人談笑自如便可以看出康熙是在努力踐行「神靜而心和」, 也正是因為康熙這種臨危不亂的心態, 才使得其面對叛亂紛起卻能夠指揮得當、調度有方。
飲食起居當節制規律
人一生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 因此規律有序的睡眠對維持身體新陳代謝非常重要, 食物水分又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 所以作為養生的根本就是有節制規律的飲食習慣, 因此,康熙說:「節飲食, 慎起居, 實卻病之良方」。
康熙飽讀醫書, 對醫術亦有研習, 所以其養生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醫學基礎上的。現代醫學研究已表明, 充足的睡眠和規律有節制的飲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的作用甚至超過藥物, 因此越來越多的中醫提倡食療與藥物醫治並行。此外, 康熙已經注意到有很大一部分的疾病是由飲食不當和睡眠失調引起的, 對此他提出:「不可貪食、挑食, 凡人飲食之類, 各當擇其宜於身者。所好之物, 不可多食」。
由此可見, 對於喜愛之物也不宜多食, 多食非致腸胃不順便致營養失調, 尤其是多食寒涼之物對身體更無裨益。「而對各人所不宜之物, 知之即當永戒。」這不僅是體現對人的尊重, 也是個人涵養的表現。再有:「養生之道, 飲食為重。設如身體微有不豫, 即當節減飲食, 然亦惟比尋常稍減而已。」若身體不適之時, 大量飲食可能導致腹脹, 而因身體不適過少攝入食物也不利於身體的恢復。此外, 「人有不食禁忌之物, 亦有喜愛之物, 倘若以人不喜之物勸他人, 無異於以毒藥相逼」。誤食禁忌之物, 可能導致腹痛甚至過敏休克等諸多不適, 所以康熙再次強調不要在飲食上強勸他人:「即如父子、兄弟間, 我好食之物, 爾則不欲。爾不欲食之物, 我強與汝以食之, 豈可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也是個人修養的體現。
康熙還講究在飲食上要多吃素, 戒煙、酒。康熙從養生的角度提出:「高年人飲食宜淡薄, 每兼菜蔬食之, 則少病, 於身有益。所以農夫身體強壯、至老猶健者, 皆此故也。」蔬菜水果含維生素、微量元素多, 能夠有效預防慢性病, 這也是康熙一生操勞政務身體仍較為健康的重要原因。
在生活習性上, 康熙還倡導戒煙酒:「大抵嗜酒則心志為其所亂而昏昧, 或致疾病, 實非有益於人之物。故夏先後以旨酒為深戒也。」康熙雖天性喜飲酒, 但從不過度無節制, 只在平日膳後或遇年節筵宴之日, 飲一小杯而已。過度飲酒不僅會影響肝臟的功能, 而且會麻痹神經, 尤其再酒後傷人更是不利。康熙還說酒可作祭祀、養老、獻賓、合歡等用處, 然而沉酣湎溺不時不節, 則不可。康熙提出合理飲酒也從側面反映出康熙對諸皇子以及大臣們的戒律, 不能過度沉湎飲酒作樂, 而應該以政務為重。康熙率先垂範, 使得戒煙酒成為道德上的準繩, 以此對臣子們加以約束。
康熙不僅提倡多食果蔬, 還非常注重果蔬的時令性, 他曾說:「諸樣可食果品, 於正當成熟之時食之, 氣味甘美, 亦且宜人。」康熙倡導養生須順應自然, 蔬果的生長同樣應符合自然生長規律, 如此, 食用成熟蔬果便能獲得最有營養價值的補充。因此, 對於地方進貢的新上的鮮果及菜蔬等類, 康熙「只略嘗而已, 未嘗食一次也, 必待其成熟之時始食之。此亦養身之要也。」康熙多次強調於成熟之時食用果蔬實際上也是在告誡諸皇子要秉住心性, 不要急於求成, 一個於任何時刻都能做到寧心秉性之人, 在處理國事軍務時定能不被眾聲紛擾, 深著冷靜, 舉措得當。
此外, 康熙還十分注重飲水健康, 「人之養身, 飲食為要, 故所用之水最切」。水是維持人體機能的最大亟需品, 又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不同的水質頤養的人的體質也大不相同, 了解水源的好壞就顯得十分重要。根據康熙的經驗來看:「將各地之水, 稱其輕重, 因知水最佳者, 其分兩甚重。」這樣便能對水質好壞做一個簡易的區分, 在沒有先進凈水設備的時代來講, 這實為一個較好的分辨方法。對於水質較差, 康熙學來一套斟取方法, 「即蒸水以取其露烹茶飲之。」以蒸餾水飲之, 確實減少了很多細菌, 同時杜絕了一些傳染病源。對於行軍在外的將士, 康熙也多有勸告:「我等時居塞外, 常飲河水。然平時不妨, 但夏日山水初發, 深當戒慎。此時飲之, 易生疾病。必得大雨一二次後, 山中諸物盡被滌盪, 然後潔清可飲。」夏季野外環境更為複雜, 大雨之後, 山中的腐屍、糞便等污穢之物便隨雨水流下, 這時飲用便是將傳染源帶入自己的身體, 因此, 要在幾次大雨沖刷乾淨之後才能飲用山間水。這點是滿族入關之前就有的習俗, 康熙將此加以傳承, 這也是康熙善於保護舊俗的體現。
身體保健宜涵養於心
養生不僅要養身, 更應關注內心健康, 涵養於心就是修養心性、品德。在這點上儒道兩家有著相通的觀點, 道家創始人老子曰:「治身, 太上養神, 其次養形。」神靜氣清, 身體則通達, 此為養生之根本。早在先秦時期, 孔子便提出:「知者動, 仁者靜, 知者樂, 仁者壽」的觀點。仁者, 心態平和, 易長壽。「仁者壽」便成為了儒家養生的追求。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康熙秉承了儒家「仁」的思想。此外, 儒家思想強調養生只停留在自然生命介面遠遠不夠, 還要深入到精神層面。所以儒家主張在修養身性的同時, 應將修身與治世統一起來, 這點正契合了康熙的帝王之道。治國安邦、平天下正需要健康的體魄, 這與滿族的傳統思想也是不謀而合, 滿族舊日就是憑弓矢奪取天下, 行軍戰鬥需要的恰是強健的體格。康熙將滿漢兩者傳統思想相結合, 推陳出新, 提出身體保健既要保持鍛鍊又要注意涵養於心。比較儒、道兩家的觀點:道家的養生觀似乎更為純粹一些, 而儒家則把養生必養德與入世相結合, 將修養身心作為施展政治宏圖的輔助, 從這點上來看, 儒家的養生觀與康熙的養生之道更為契合。
《聰訓齋語》中有論, 靜之義有二:「一則身不過勞, 一則心不輕動。」張英作為康熙身邊最得力的大臣之一, 同樣倡導身心俱養, 身體才能強健, 由此可見, 康熙的養生思想不只傳承於皇室子孫, 對身邊的近臣等人亦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康熙在談養生之道時不斷訓誡要頤養內心, 認為內心從容與性情急躁的人相比不容易被外物困擾, 所以身體更不易招惹病痛, 從而長壽者居多。縱觀歷史, 歷代暴君幾乎無一不短命而亡, 秦二世如此, 隋煬帝亦如此。從養生上講, 擁有樂觀從容的心態對於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和維持機體活力都至關重要。
康熙以自己為例:「朕昔足痛之時, 轉身艱難, 足欲稍動, 必賴兩旁侍御人挪移, 少著手即不勝其痛。雖至於如此, 朕但念自罹之災, 與左右近侍談笑自若, 並無一毫躁性生岔, 以至於苛責人也。」一方面體現了康熙的良好修養, 不因病痛而無故苛責於下人;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康熙深諳頤養心神戒急戒躁, 動怒則易傷及肝臟, 所以對旁人苛責過重亦是對自己身體的折損。
此外, 康熙談養生之道還涉及到天命說, 有訓言:「君子畏天命, 畏大人, 畏聖人之言。」即要對天命和古聖人存有敬畏之心, 保有恭敬謹慎的心態, 為人處事便會多加思索, 不敢輕易妄為, 如此於養生有裨益。其實還是在關注修養心態, 謙虛謹慎之人與好勝心強、無所畏懼之人相比不會強求獲取, 因此更易獲得長壽。《黃帝內經》里講:「暴怒傷陰, 暴喜傷陽;又講氣傷精, 怒傷肝, 喜傷心, 思傷脾, 憂傷肺, 恐傷腎。」所以從養生的角度來看, 心態平和對保養五臟六腑和維持身體機理平衡甚是關鍵。
康熙還認為修養身心亦要心智有所專, 專心之人行事多有規劃, 而心有雜念者往往易被一些外物拖累以至於勞心勞力卻無所獲, 因此, 康熙對此進行了觀察和總結:
人果專心於一藝一技, 則心不外馳, 於身有益。朕所及明季人與我國之耆舊善於書法者, 俱壽考而身強健。復有能畫漢人或造器物匠役, 其巧絕於人者, 皆壽至七八十, 身體強健, 畫作如常。由是觀之, 凡人之心志有所專, 即是養身之道。
通過習書法之人大多長壽康健的事實來看, 書法確為修身養性之道, 同樣, 也體現了專心致志之人能夠靜心養氣, 所以大多能長壽, 這也是養生的訣竅之一。長期修習書法能夠使人更易集中心神, 更有利於君王和皇室子弟養成集中精力處理政務而不受外物干擾的習慣。
此外, 康熙還談到:「用膳後, 必談好事, 或寓目於所作珍玩器皿, 如是則飲食易消, 於身大有益也。」保持愉悅的心情能夠促進消化吸收, 由此對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不僅是飲食前後如此, 睡眠之前、平時的生活里亦是需要保持身心愉悅, 如此, 才能達到涵養於心的境界。
從康熙本身來看, 其作為天下之主提出的養生之道本就不同於平民百姓, 所以談養生的出發點與普羅大眾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康熙的養生之道不僅是為了追求長壽康健, 也是為其皇權本身服務的。因此, 其養生思想實為康熙彰帝王之氣, 顯王者風範, 輔助其治國理政的工具。
養生無非是從養身和養心兩方向進行, 康熙在承繼滿清先人思想和糅合儒道兩家養生思想的基礎上, 從順應自然、關注飲食起居、頤養身心和謹慎請醫用藥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其養生思想。整體觀之, 康熙的養生之道基本符合現代醫學養生思想, 而且其中的一些養生思想和方法非常具有前瞻性。其次, 從康熙本人和乾隆帝兩人的踐行和身體狀況來看, 其養生之道亦行之有效。所以, 當代養生亦可將康熙修身養性順自然之道、飲食起居當規律節制、身體保健宜涵養於心和請醫用藥需遵奉醫理養生思想中的精華部分糅匯進現代的養生體系中, 做到古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