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小夏懷了二胎,老大也該上小學了,她最近很是發愁不知道如何取捨:可以把老大送到一線城市的奶奶家,也可以把他留在身邊,雖然是個小城市,但因為他們的房子是學區房,毫不費力的就能進這裡的師大的幼兒園、小學,可以說是一路綠燈,什麼都不用考慮了。
而去奶奶家就只能進普通的小學,在大城市,一個名牌小學的門檻高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只有兩條路,第一是去上價格不菲的國際小學,第二是孩子極其優秀,有拿得出手的含金量的證書,比如說什麼舞蹈大賽的冠軍、專業資格的棋手之類的,這對於普通人家的孩子來說是基本達不到的。
小夏很是糾結,向我們這些孩子大了的寶媽來求助,同事們大多數都覺得不必捨近求遠:
第一、孩子這個階段是屬於身心共同發展的階段
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階段其實不僅僅是學習,更多的是情感發育的階段。很多父母因為忙而把孩子委託給長輩代管,等孩子回來後卻發現孩子跟父母根本就沒有情感連結。
孩子幼兒園到小學階段,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成長期,這個期間是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共情感的發育的最關鍵的時期。在這個時期里,如果僅僅是因為學習而把孩子送走,那麼即便是將來取得了一定的所謂精英教育的成功,但實際上這個孩子跟父母的情感缺失是無法彌補的。
第二、孩子的學習好壞是習慣而不是分數
很多大城市,因為本身教育資源很豐富,對孩子的要求是德智體美全面綜合發展,系統的學校教育的基礎反而不是很強大。
第三、綜合考慮孩子的將來
在考試要求相對高的比如山東、河北兩省的孩子,到全國任何一個城市裡的大學都毫不遜色,非常有競爭力。因為孩子考試將來是要回學籍地考試的,一般解決一線城市的戶口也是非常困難的。
如果在相對寬鬆的環境里度過了幼兒園、小學,那麼等回到環境相對差、教育方式相對有出入、教育要求又很高的就會非常不適應。
等到好不容易適應環境了,同學們就都已經開始進行到下一個學業階段了,孩子的學業就會變得壓力很大、心理脆弱的孩子很可能在關鍵的時刻就放棄了。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應當擔負太大的心理成本,就是說如果讓孩子被迫在性格養成的階段離開最親近的人,對孩子來說造成的是一生的心理上的無助。
學業上在大城市雖然教育資源相對優質些,但並不適合中國教育的大環境,可以說,在高考這條路上,孩子拼的是吃苦精神、是耐力,不可否認在大城市的良好的教育氛圍、充沛的教育資源的薰陶下,很多孩子也是非常優秀的。
反過來說,他們在條件艱苦的其他省份,就未必競爭得過農村孩子。而且,現在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在網絡上非常豐富、同時很多線下的優質培訓學校也在各地開設,即便是小城市,整體的教育水準也是在持續上升。表現為:
第一、遠程教育為孩子們提供了便利
在疫情期間,很多學校被迫更改了教育方式,孩子們雖然不適應。但是在本質上說,這是在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律性。完全依賴老師的監督學習的孩子,經過這次疫情的考驗後就會掉隊,再回到學校取得好成績的還是自律性強的孩子。
也就是說,這次疫情把一個平時被忙碌所掩蓋的事實提到了表面上:教育的根本是讓孩子學會自律,而不是被動接受他律。
第二、優質的教育資源可以共享
通過網絡,孩子可以自選更加精華的課程,能夠讓以前接觸不到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網絡來共享,也就是說,孩子教育這個方面一定要有乾貨才能吸引到用戶。
相比較而言,網絡教育的成本要遠遠低於線下教育的成本。家長在線下教育上都肯一擲千金,現在有更多的優質網絡教育課程,會大大的降低成本,質量也會更加優質。
第三、培養自主學習是個必然的階段
網絡教育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就是說孩子沒有太強的自制力,容易被網絡上各種各樣的訊息所干擾。但是這個考驗是必須經過的,如果怕孩子學習不專注家長就一直在旁邊盯著孩子,其實是意義不大的。
每個成年人都有自控力,而這種自控力也不是被動形成的,主要還是靠自覺性才能實現的。所以家長可以跟孩子共同明確這個話題,讓孩子懂得什麼是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
總之,對幼兒園、小學階段孩子的培養是心理健康和學業優質都不能放鬆的。孩子能在父母身邊帶的就一定要帶,父母無非就是辛苦點,但對孩子來說如果被迫離開,將是一生無法彌補的缺憾。而學習這件事,父母越早教會孩子自律、自主學習,孩子的成績才能越優秀。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W0hRXMBiuFnsJQVYb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