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嘮叨、批評和羞辱吧!這樣與孩子溝通,才最有效

2019-06-05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在5月29日發布我的原創文章《別再對孩子使用「善良」的惡毒!否則孩子會被你愛得千瘡百孔》之後,看到了一些評論,讓我感覺很心疼,也有些著急。

我心疼一些家長,知道嘮叨、批評、控制與羞辱,都會對孩子產生非常不好的影響,甚至會造成孩子逆反,從而不斷拉遠親子關係;可是他們卻不知道除了這些,還能用什麼方法達到管教孩子的效果。

看到這些留言,尤其是上圖中「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絕對一個都不要」,我能體會到說話者地無力感與些許的愧疚之情。

我有些著急,我不想把大家引到自責與無奈的情緒上,我想讓更多的家長能友好地與孩子溝通,想讓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多的愛與理解。

雖然我把一部分對應的正確的溝通方式寫入了上一篇文章中,但是依然還有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與孩子溝通。

所以,這一篇,我把容易用起來的溝通方式分享給大家,讓更多的人逃脫出「嘮叨、批評、控制與羞辱」的圈子,進入到有效的良性的溝通模式中,不斷引導孩子成長的同時,也能不斷增進親子關係。

這便是我寫這一篇文章的初衷。

網絡圖

(一)學會傾聽

「一行禪師」說過這樣一句話:

不懂得如何去愛就去愛的話,會傷害我們所愛的人。要懂得如何去愛一個人,我們必須理解他們。而要理解一個人,我們必須傾聽。

傾聽是一門藝術!不會傾聽的家長,自然不會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如果你認為:聽別人說話,多簡單!

先別著急表態,想一想我們一天中,有多少時間是手裡沒有拿著手機,眼睛沒有看到電視,專心致志地與孩子或者伴侶溝通的?

想一想每一次我們與孩子或者伴侶聊天時,沒有急於表達我們的看法,而是耐心地傾聽對方,體會對方的感受?

我們總是認為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要忙工作,要做家務,要接打電話,偶爾還想玩玩遊戲,刷刷抖音,追個劇……

我們的時間那麼有限,哪裡有耐心去傾聽孩子說一些你認為沒有任何意義的話呢?

我們也認為孩子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家庭作業要按時完成,每天練琴不能中斷,書法作業要寫,英語閱讀要讀,古詩也要堅持背誦……

本來剩下的時間就不多,哪有什麼時間讓孩子漫無目的地去說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呢?

網絡圖

我們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如果你無法傾聽孩子說一些你認為不重要的話,那麼,你認為重要的話,孩子也不會輕易說給你聽!

這句話讀起來有些拗口,希望大家多讀幾遍。


傾聽孩子的基本原則有:

(1)別隨意打斷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說她在學校的事情時,別隨意打斷,更別去說:「好了好了,知道了,快去寫作業吧!」

當你的關注點總是在作業、鋼琴上時,孩子心中對你敞開的那扇門,就會慢慢關上的。等到孩子大了,有了自己的同伴,便會徹底沒了和你聊天的興致。

到時候,不要後悔。

(2)別隨意評論或建議

孩子說:「媽媽,我把橡皮借給了同桌,結果被同桌弄丟了。」

你千萬別說:「你為什麼要借給你同桌?下次別借了,長點記性,免得再給你弄丟了!」

孩子對你說這件事,不是想要讓你評判他或者他的同桌。也許他只是想和你念叨一下而已。

可是你的評判,會讓孩子感覺到指責和壓力,下一次遇到同類的事情,他也許就不願意和你說了。

孩子小的時候,總是和我們嘰嘰喳喳地說很多話,可是隨著年齡長大,孩子的話越來越少。這其中與孩子自身成長有關係,但很大程度上也與我們回應孩子的方式有著直接關係。

你可以問:「橡皮丟了,你有什麼感受啊?是不是有些心疼或者失落?」

相信你這句話,能夠引導孩子看到這件事背後他自己的感受,然後從感受開始回應,讓孩子自己思考這件事,並思考以後如何處理。

我們千萬不要急於給孩子評論或者建議,我們要相信孩子的智慧!

網絡圖

(3)千萬別否定孩子的感受!

在非暴力溝通與正面管教中,都會強調這樣一句話:

感受沒有對錯之分,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納;因為感受帶來的行為,有對錯之分。

感受與行為,大家要學會分開來看待。

當孩子對你說:「媽媽,明天就期末考試了,我好緊張!」

你說:「別緊張,緊張也沒用!好好考就行了!」——這種回復就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如果我們採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回復孩子的話,就是:「是嗎?一想到要考試了,你就有些緊張?媽媽小的時候遇到考試,也會有一些緊張的。感覺緊張是正常的,媽媽理解。如果你願意,我們可以想想辦法如何別讓緊張影響了我們的發揮,或者如何才能放鬆一些呢?」

這種回復會讓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的感受,也接納他的感受,同時也讓孩子知道,媽媽會和我站在一起面對緊張,支持我鼓勵我。

當孩子被打了,哭了:

不要說:「哭什麼哭?哭有什麼用?!有本事打回去啊!」

而要說:「被小朋友打了,很難過是不是?來,媽媽抱抱。」

等到孩子心情平靜下來的時候,問問孩子:「如果下次我們遇到同樣的情況,怎麼做比較好?或者如何才能不被小朋友打?」

家長要學會關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恨鐵不成鋼的否定孩子的感受,發泄自己的情緒!

網絡圖

(二)接納孩子的所有感受

之所以單獨拿出這一句來作為標題,代表著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還是上面那句話:

感受沒有對錯之分,所有的感受都可以被接納;因為感受帶來的行為,有對錯之分。

  • 孩子是可以生氣,可以憤怒的;
  • 但是孩子是不能因為生氣和憤怒,就去摔東西,去打父母。

感受(情緒)與行為,是可以分開來看待的。

我們要和孩子友好地溝通,傾聽是最關鍵的第一步,而體會和接納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如果你不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自然不想和你聊太多。

舉個成人的例子,讓我們感觸更深一些。

你上班回到家,和老公/老婆抱怨「領導有太不近人情了,給我的工作這麼多!壓力太大了!」的時候:

(1)

你老公/老婆說:「這有什麼可煩惱的!上班就是這樣,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你抱怨也沒有用,還不是得繼續工作,即使你辭職了換個公司,就能保證沒有這樣的領導嗎?」

那麼,如果你下一次遇到領導再次給你安排很多的工作任務時,你還願意和你的伴侶說嗎?

這樣的回應,就是在否定你的感受,覺得你不應該抱怨,應該接受這一切。ta不但在否定你的感受,而且還在評判你,在教導你。

這種感受,會有人願意再來第二次嗎?

(2)

如果你的伴侶對你說:「被領導安排這麼多任務,還得加班加點地去做,確實挺讓人煩惱的。這樣的領導確實有些考慮不周。親愛的,你辛苦了。今晚我來做飯吧!你好好休息休息。」

如果你聽到這樣的話,是不是會感覺很舒服?

如果你下一次再次被領導壓榨時間時,我想你還會願意和你的伴侶說一說,緩解一下自己的負面情緒。

網絡圖

孩子也是如此。

比如:

當孩子對我們說又被老師批評的時候:

(1)

我們如果回應說:「你是不是做了什麼不對的事情?不然老師怎麼會批評你?老師怎麼不去批評別人?自己做得不好,還好意思說!」

這種話就是在否定孩子,在指責孩子,在把孩子往另一個方向推遠。

下一次孩子被老師批評了,孩子一定不會和你說,因為他知道,即使說了也只會換來第二輪批評。

(2)

如果我們回應說:「是嗎?被老師批評了,你是不是有些難過?媽媽上學的時候,被老師批評的話就會很緊張,也會很傷心。來,媽媽抱一抱。好一些了嗎?」

等到孩子難過或者沮喪的情緒好一些之後,再去解決問題。

先心情,後事情。——這個準則,適用於處理任何關係。

我們可以問問孩子:「能和媽媽說一說,老師為什麼批評你了嗎?/你從這件事中有什麼收穫?/學到了什麼?/以後有什麼辦法避免這類事情發生?……」

當孩子平靜下來了,知道已經被我們理解並接納了,他才會好好思考這些問題。

網絡圖

(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情緒的杯子,裝著我們的開心和快樂等好的感受。

這個杯子,愛滿自溢。

當我們自己的狀態很好時,很開心、很幸福、很滿足時,我們對待孩子就會有更多的耐心、愛心、傾聽與支持。

可是,如果我們的情緒之杯空了,會發生什麼?

一個自己沒擁有的東西,如何給到別人?

當孩子沒有錢,向我們借錢時,我們有錢才能大方地借給他;可是我們兩手空空,如何幫助他?

所以,我們要及時察覺我們自己的精神狀態!

當發現我們自己的情緒不太好時,要想辦法先調整自己的情緒。比如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逛街,喝咖啡,聽音樂,和朋友聊天……這些都可以。只要能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好,那麼我們才能元氣滿滿的面對孩子,有耐心有愛心的與孩子互動與溝通。

找到給自己續杯的方式,非常重要!

否則,我們自己情緒很糟糕,孩子說什麼不但我們聽不進去,而且還覺得很煩,沒準一不留意就給孩子飄去一個厭惡或煩躁的眼神,那麼不但不能有「有效的溝通」,你會把孩子嚇跑的。

長此以往,孩子不但越來越不想與我們溝通,而且在我們這種錯誤的循環示範之下,孩子的溝通能力也不會太好,孩子的情商也很難提高。

同理,一個擁有良好的狀態、能夠及時覺察自己、並能更好好照顧與調整自己的媽媽,一定會給孩子們做一個好的榜樣,讓孩子們也在我們的潛移默化中,學會察覺自己,學會照顧自己,學會調整自己的狀態。

要說的點很多,怎奈篇幅有限。以後我會儘量多寫一些能幫助到大家與孩子有效溝通的內容,希望能讓更多的家長與孩子受益。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家庭教育講師,「非暴力溝通」的踐行者。我不是專家,我的文字是基於我的學習和實踐而寫,不一定全部準確,希望朋友們建設性的參考。如果能給大家一些啟發,我很開心。若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