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是群居動物,沒有友情的社會就如同是一片沙漠,朋友對任何人來說,都非常重要。不過,人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好朋友,會使你獲得全新的生命;交到壞朋友,你就有可能重寫人生劇本。
《論語》中論朋友,有時與「兄弟」「事君」相連,如「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孔門弟子之間也稱「友」。孔子講有益的朋友有三類:「友直、友諒、友多聞」,即正直不阿的人、誠實守信的人、見多識廣的人。孔子講 「無友不如己」,其實就是說,朋友之間的美德相得益彰,彼此都能在對方的身上發現可貴的品性和智慧,於是見賢思齊、自我提升。《莊子·外篇·山木》中說:「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說的是:君子之間的交往是清淡如水,小人之間的交往甘甜如蜜。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指天發誓、結拜金蘭,更不需要搞所謂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利益共同體。明代學者蘇竣在其《雞鳴偶記》中,將朋友關係闡述得最透徹:「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飴,遊戲徵逐,昵友也;和則相攘,患則相傾,賊友也。」蘇竣認為,要多結交患難相處的密友和直言相諫的畏友,少結交互相吹捧的昵友和人心兩面的賊友。
誰都希望能夠交到優秀的好朋友,但是,切不可對朋友求全責備。有這麼個故事:一位收藏家到一酷愛收藏的朋友家做客。閒聊中,這位朋友拿出一塊田黃玉石給收藏家鑑賞,並很遺憾地說:「這塊玉石,一端有裂紋,另一端有些雜質,不然的話,就是上乘之物了。」收藏家仔細端詳了一番後說:「這塊玉石的中間段非常完美啊,可是你卻不在意,偏偏在意兩端的那些瑕疵,怎麼能不遺憾呢?其實,只要你把玉石的兩端截去,只留中間這一段,不就是一塊上好的玉石了嗎?這就好比與人交往一樣,如果你總是看到別人的不足,對他的優點不以為然,那麼你和他交往能有好心情嗎?你們之間的這種交往,又有什麼價值和意義呢?」朋友聽了,不由恍然大悟。後來,他便依照收藏家所說,將玉石的兩端截去,立刻,一塊完美無瑕的玉石便呈現在眼前了。這是一個蘊含哲理的故事,意思是說不能總盯著別人的缺點和不足,而忽視了其身上的優點和長處。包容、理解別人的不足,欣賞、學習別人的長處,這,才是正確的交友、處世之道。
需要注意的是,朋友之間,一定要找到平衡點,一旦失衡,朋友就沒法做了。在《紅樓夢》里,但凡別人有了困難,薛寶釵總是第一個站出來伸出援手幫忙,但她卻從不麻煩任何人,結果沒有一個真心朋友。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事,你對朋友好得沒話說,他卻成了恩將仇報的白眼狼。說到底,友情就是一個蹺蹺板,如果只是一方不停地加籌碼,另一方卻沒東西可加,蹺蹺板肯定會失去平衡。所以,我們不但需要對朋友伸出援助之手,有了困難也可以找朋友幫忙,朋友之間互相支持,讓友情始終保持平衡。
在與人交往上,孔子最強調的是一個「信」字。的確,待人是否誠實無欺,是否光明磊落,最能反映一個人的人品。一個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對其中一個朋友有背信棄義的行徑,我們就有理由懷疑他是否真愛朋友,因為一旦他認為必要,他同樣會背叛其他朋友。西漢人巨卿與元伯為友,並游太學。分手時,巨卿對元伯說:「兩年後的今天,我到你家去拜會令堂。」時間到了,元伯殺雞沽酒,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言,你何相信其諾? 」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 」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宋江幾次大難不死,無不是靠各路朋友捨命相救。而他之所以名滿江湖、朋友遍天下,很重要的一點,就在於他豪爽的性格,假如他待人處事斤斤計較,有誰願意結交他呢?宋江很有錢,但不守財,把朋友看得比銀子重要。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遠見,如果沒有那麼多好漢真心擁戴,憑宋江一人之力,即便他有三頭六臂,也無法開創輝煌的梁山事業。其實,人與人交朋友,是一種非常平常的事情,是人之常情,事之所然。任何時候做人做事都是第一位的,凡是頂著友誼名義的利益之交,最後許多都破裂了,到頭來還互相指責對方不夠朋友。其實,關友誼什麼事呢?因為從一開始,所謂的友誼就是假的,不過是利益的面具和工具罷了。
最可怕的一個現象是,很多人都在鑽研交友之道,以極力拓展自己的朋友圈。殊不知,「交友術興,真朋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