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11日發表文章稱,新冠病毒是全球危機,而不是全球化的危機。文章編譯如下:
新型冠狀病毒危機的嚴重性已經毋庸置疑了,我們需要弄清楚這是一場什麼樣的危機。它有可能對世界經濟和人類造成傷害,但這並不是世界經濟的組織存在缺陷的結果,也不是人員、商品和資金在全球流動的結果。這是一場全球危機,而不是全球化的危機。
這個區別很重要,因為如果政治家和商界領袖從這場危機中吸取了錯誤的教訓,世界應對下一場危機的能力就會減弱。
「零和思維」不是應對良方
當新型冠狀病毒看起來還只是中國而不是世界的問題時,美國商務部長威爾伯·羅斯說,儘管病毒令人遺憾,但它將「有助於」就業崗位加速返回北美,這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如果把世界經濟看做是零和遊戲,那麼一國的損失必定是另一國的收穫。
對於美國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彼得·納瓦羅來說,這種病毒表明,「我們不一定要依賴其他國家,甚至是親密盟友,來為我們提供所需的物品」。在他看來,應對任何威脅的最好辦法就是拉起經濟吊橋。
更令人意外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想法並非獨樹一幟。這種病毒揭示了全球供應鏈的隱性成本和脆弱性,引發了對全球化的「反衝」。
值得高興的是,到目前為止,這種反衝只出現在政界人士和專家當中。是的,一些供應鏈早在病毒出現前就被縮短了,而這場危機將導致其他供應鏈發生變化。但企業仍然看到了全球貿易的優勢,消費者仍然從中受益,而且這仍然讓世界變得更加安全。
多元供應鏈尤為重要
在經濟上看,新型冠狀病毒與福島地震和核事故、美中貿易衝突以及最近發生的其他全球動盪可以說並駕齊驅。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顯示了高度集中、準時的供應鏈——而不是國際供應鏈——的危險。
科爾尼公司的供應鏈諮詢師佩爾·洪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企業在安排業務時都只考慮成本。然而,危機「凸顯出企業需要圍繞風險競爭力來設計供應鏈」,而不是單單圍繞成本。他所合作的企業並沒有將供應本土化,而是通過地區多樣化來降低風險。他說:「這與放棄我們供應鏈的全球性質是完全相反的。」
福島核事故表明,全球微晶片供應鏈中有很大一部分要經過日本,許多低端供應商集中在震區附近。但後來大客戶看到了風險,於是將部分採購轉移到了台灣。他們並沒有轉向國內晶片生產。
微晶片是一個完美的例子,說明了在世界各地的本土專業化分工如何創造出比一地生產更好的產品:最好的晶片製造設備來自荷蘭;最強的晶片設計來自美國等等。
全球化是繁榮穩定之源
利潤受到威脅的企業也無法容忍納瓦羅關於所有威脅都源自國外的謬論。
這並不是要否認讓生產與需求更接近的價值。在服裝行業,迅速應對不斷變化的品位和技術進步為「近岸」生產提供了強有力的事實論據。「李維斯」牌牛仔褲公司正在運用全自動技術,用雷射來最後製作或「磨舊」牛仔褲。這個在終端市場附近完成的90秒的過程,以前需要一個低成本國家的工人用半小時來完成。
但是,像「李維斯」這樣的公司選擇近岸外包是為了給客戶提供他們想要的,而不是為了降低國際貿易的風險。
全球化公司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產物,這對全球化的批評者來說是一個攻擊點。但是,如果我們認為公司對其所有利益攸關方都負有責任,我們真的希望這些責任根據這些利益攸關方的出身而有所不同嗎?
這將是不道德的。建立跨越邊界的互利關係是跨國公司的美德,而不是罪惡。全球化將我們的命運捆綁在一起。
這些紐帶使我們集體變得更加富有,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因為接受了全球化貿易、教育和投資的國家正是最繁榮的國家。1990年全球化興起以來,有10多億人擺脫了赤貧。政府和企業都不應該因為新冠病毒而放棄這一遺產。
即使在當前的危機中,全球化也能讓世界更安全。各國經濟因為跨國公司而融合,這意味著每個國家在幫助他人時都有私利。這是一個穩定之源,而反全球主義言論只會沖淡它。
來源: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