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滻河的人文歷史,你可能看了才懂

2019-06-19     古長安歷史

滻河,發源於陝西省藍田縣湯峪鄉秦嶺主脊北側海拔2000米以上(有說月亮石溝紫雲山),於西安城郊灞橋區(有說未央區趙村東,或說西安滻灞生態區譚家鄉)注入灞河,全長63.5公里,流域面積760平方公里(一說全長66.4公里,流域面積752.8平方公里。 )。河源在藍田縣,為湯峪河,出山區湯峪口後,呈西北流向切穿白鹿原,入長安區。

長安區境內,於魏寨鄉白廟村會流湯峪河、岱峪河後稱滻河,流經魏寨、鳴犢、馬興、酒鋪等鄉鎮後,於酒鋪的趙家灣入西安市灞橋區。滻河在長安境內長16.25公里,流域面積236.3平方公里。雁塔區境內,滻河為雁塔區與灞橋區界河,自長安縣酒鋪鄉流入雁塔區境。由余王向北,經馬騰空、月登閣、白楊寨、史家灣、田家灣諸村東部穿咸寧東路向北進入灞橋區十里舖鄉境。流經雁塔區境長度7.5公里,南北平均比降1/351,集流面積19.2平方公里。灞橋區境內,滻河由十里舖鄉常家灣流入,在李家堡村出境,區境內河段長22公里,流域面積101.1平方公里。

在未央區境內,滻河經灞橋區李家堡村東進入區境,至趙村東匯入灞河,未央區段長3.83公里。滻河因受驪山隆起的影響,河道不斷向西偏移,在未央區段內,西岸侵蝕切割了渭河二、三級階地,多處形成陡崖,而相對應的東岸卻形成廣闊的滻灞河漫灘,滻河有豐富的沙石資源。


水文特徵

雁塔區境年均流量1.75億立方米,最大洪峰流量632.5立方米/秒。20世紀70年代以後,由於上游多處截流,致滻河由常年流暢變為季節性河流,豐枯懸殊,年利用量163萬立方米,僅占流量的1%。

灞橋區內,滻河河床平均比降9.9%,年平均徑流量1.75億立方米,年平均輸沙量250萬噸。最大洪峰流量586立方米/秒(月登閣1957年6月)最枯斷流。

未央區段,1953年6月3日實測洪峰流量為630米/秒,相當於20年一遇洪水。


河道變遷

約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驪山再次隆起,藍田縣北側的橫嶺原隨之上升,迫使秦嶺山地來的水流環繞橫嶺原南側而流,開始形成灞河。灞河下游段進入渭河平原,顯示出遊盪性河流特徵。古時滻河是直接入渭的,灞河繞銅人原(臨潼縣西)向東流去,並不與滻河交匯。後由於驪山隆起,影響灞河向西偏移,而滻河距驪山較遠,偏移較小,故使灞河奪去了滻河河道,滻河淪為灞河的一級支流。滻、灞匯合後,由於基底灞河斷裂構造的扼製作用,河道比較穩定,只是由於渭河的北遷,入渭口向北推移。


主要支流

主要支流有庫峪河、湯峪河、岱峪河、荊峪河。庫峪河,為長安、藍田兩縣之界河,發源於長安區東南部秦嶺主脊北坡,向北流經庫峪口出山地,於長安鳴犢鄉匯入滻河,河長37.7公里,流域面積119.75平方公里(一說庫峪河流域面積197平方公里,其中峪中以上83.4平方公里 );峪內長19.3公里,左岸的溝道有馬鞍溝、紅廟溝、西木斯溝、割漆溝等11條,右岸有龍臥溝、石溝、胡家溝等10條。峪外左岸有扯袍峪、貫峪、石沙溝、火石溝、鳳翔溝、庫峪西溝、清水河等匯入,右岸有車家河注入。湯峪河,又名石門峪水,源於湯峪鄉南月亮石東北1.5公里處,向西北流至斗井溝口,先後匯水層溝水、鐵冠溝水、劉家溝水,至東溝口,北流,再匯半截溝水、黃毛溝水、南溝水、野豬窩水、野豬砭水、小蒜溝水、党家溝水、女橋溝水、吳家溝水、齊家溝水至湯峪口北流10公里在長安的白廟村西與岱峪水相匯,全長31公里。

岱峪河,又名焦岱河,源於紫雲山北麓的老溝,向東北流,匯西溝、東溝水後,北流至華山廟,再匯台溝水、大溝水、小溝水等至百神洞,再折向東北流入小寨鄉,再匯小寨溝水、寺溝水、和尚溝水、牛心峪水、老虎溝水至焦岱鎮之北,再匯羊峪水而流向西北,至長安縣的白廟村西與湯峪河相匯,總長約29公里;

荊峪溝河,訛稱鯨魚溝水,古名長水,源於藍田荊山西麓的毛家十字,西北流向,先後匯峪溝水、聚仙坊水、韓家溝水、李家溝水,至孟村鄉的朱家溝村南入長安界,流長約16公里。再往西北流11公里至灞橋區的高橋西3公里處匯入滻河。 長安區境,除湯、岱外,尚有小河(源於藍田境)、庫峪河、沐峪溝、羽園溝、蠶姑溝、荊峪溝等支流匯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W-A4BGwBmyVoG_1ZKt5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