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中國的零售業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局面:一面是出於疫情防控需要,眾多線下大型商場被迫關停,銷售分外慘澹;另一面則是線上零售逆勢上揚,迅速成長。
我市一些傳統零售企業積極布局線上渠道,開展新零售業務,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一季度銷售額實現了開門紅。然而,在銷售高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物流服務效率低、補貨不及時……如何變「危」為「機」,考驗著企業的供應鏈能力和經營能力。
線下零售業遇冷
線上銷售額暴增
對普通人來說,不外出、減少接觸、避免聚集成了疫情之下新的生活方式,但它對經濟的影響卻是很大的,客流量斷崖式下跌、消費者短期需求大幅波動……給零售行業,尤其是商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年前壓了很多貨,就等著春節假期大賣,現在貨全壓下了,只能賠錢甩賣。」一位服裝經營商向記者抱怨道。
疫情期間,各商場百貨業態暫停營業,對於很多以線下消費者為主導的商戶來說衝擊很大。就在一些企業抱怨的時候,我市還有很多商超積極應對市場變化,布局線上銷售渠道,走出了一條高增長之路。
一位市民感慨地說,天天宅在家裡,消費並沒有減少。「3月份在各大電商平台消費了3000多元,原本可以線下買的東西,現在都到網上買了。」
萬達百貨很多商家都開啟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營銷模式。
4月7日,大商新瑪特大慶地區門店一季度線上銷售額出爐,同比增長158%。
同一日,慶客隆也公布了一季度銷售數據:整體銷售額為1.2億元,其中線上銷售額1800萬元,占比15%,整體銷售額環比增長37%,其中線上銷售額環比增長270%。
大慶永輝、大潤發、慶果等商超一季度的線上銷售額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這次疫情,讓很多人看到了商超的優勢,最近要加盟慶果的投資者很多。」慶果生活連鎖超市負責人徐濤說。
這次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消費方式,就連很多排斥網購的60後也加入到網購大軍中。
美團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儘管90後仍然是外賣消費的主要群體,但是在這次疫情中,原本更偏愛在家做飯的60後、70後消費群體也異軍突起,宅在家時,通過外賣平台購買生鮮等生活用品,復工上班後會給自己點一份快餐。60後、70後分別以36.7%、31.5%的占比成為外賣新客增長主力。
美團分析,這次疫情或將為我市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特別是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推動下,線上生活將會爆發,不僅僅是購物,未來的很多生活場景將與線上緊密相連。
新零售業務「上線」
助力「無接觸」式購物
為避免集中購物產生交叉感染,疫情期間,我市一些大型商超積極開展「到家服務」。這種無接觸式購物,就是將線下商品「搬到」線上,減少了商超內選購、排隊結帳等環節,大大降低了疫情傳播的風險。
大商新瑪特各大超市藉助大商集團的「天狗到家」平台,開展「無接觸」配送。
據了解,此前,大商新瑪特的線上銷售商品主要集中在服裝、鞋帽、化妝品等品類上,疫情期間,新開通了超市商品的線上銷售渠道。
慶果生活連鎖超市也在這次疫情期間開通了線上銷售渠道,入駐了美團。另外,還開發了自己的微信小程序商城。
綜合來看,當前,我市各大商超的「到家服務」基本採用兩種結合方式——自建APP/小程序的自營模式、與第三方合作模式。與第三方合作,主要是接入美團、淘鮮達、京東到家等第三方平台,享受平台的服務。
疫情之下,「到家服務」成了香餑餑。有分析認為,17年前的非典疫情客觀上推動了電商行業的發展,而此次疫情又推動了「到家服務」的發展。
「到家服務」,其實是讓一家企業參與了更多環節,要處理的業務流程更加複雜。「到家服務」中,消費者通常通過線下商超的小程序商城下單,通過自營物流或第三方力量在短時間內(1-2小時)送貨上門,從而減少消費者在購物過程中的接觸和集聚。
微信的普及以及其提供的一系列功能,為「到家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可能。現在,小程序商城已經是很多連鎖商超的標配,無需下載、即開即用的特點讓它成為了「到家服務」中最重要的一環。
據了解,疫情期間,很多商超通過微信群進行商品接龍,在微信群內,小程序商城又成了承接服務的最好載體。慶果生活連鎖超市各門店都有自己的消費群,群里每天都會定時發布秒殺商品,用超划算的價格提升群活躍度,提高復購率。此外,還會定時發布打折信息和發紅包培養用戶習慣。
前段時間小區限行時,慶果龍鳳華溪龍城店每天線上訂單在50單左右。「線上銷售的迅速崛起是我沒有預料到的,這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疫情期間,我們千方百計保供應,同時,也在積極布局線上渠道。」徐濤說,慶果在大慶有18家連鎖店,覆蓋了主城區的重要區域。疫情期間,很多身在外鄉的大慶人,為自己的父母、親人線上訂購生鮮,反響特別好。
零售業蓬勃發展的秘訣是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優秀的商超零售企業總是會做好隨時應對各種情況的準備。在這次疫情中,很多企業出局,但也有很多企業找到了更好的生存發展之道。
化「危」為「機」
企業開始自我進化
疫情對2020年零售市場整體存在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危機中也孕育著機會。這次疫情,讓商超零售企業真正認識到了雙線發展的重要性,開始自我進化。
大慶慶客隆相關負責人潘紅說,今年一季度,慶客隆的銷售額之所以未受疫情影響,實現正增長,和企業早在幾年前就布局線上,培養了顧客線上消費習慣有很大關係。從這一點看,不管「到家服務」是否持續火爆,都是必須保留的業務。下一步,慶客隆還將進一步做強線上業務,更好地服務於社區居民。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疫情期間,通過商超「到家服務」採買生活必需品是一種被迫的選擇,這種選擇的唯一性也是促成「到家服務」暴增的重要因素。很多人認為,疫情結束後,消費者可選擇的空間更大,「到家服務」必然會減少。
其實,疫情對「外出」的限制,反過來會推進消費者對「非接觸」類消費業態的認知和使用,並可能由此培育轉化成為長期的消費習慣。商超開展「到家服務」的大背景是伴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普及,消費者獲取信息、商品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潮流是不可逆的。
還有企業家認為,「到家服務」是零售企業的另一條腿,可以讓零售企業走得更穩。「到家」是零售商「到店」場景的補充,兩者有明顯的主次關係。
同時,也有人認為「到家」和「到店」同等重要。商超需要積極擁抱「到家」,未來「到家」會是零售商重要的銷售渠道。
大慶市經濟學會副會長范海波認為,疫情後「到家服務」是否持續,主要看商超的品類和主要的顧客群。如果主要服務中老年人,那麼疫情後線上購買會大幅度下降,因為到商場購買是他們固有的生活方式,而不僅僅是購買行為;如果主要服務年輕人,產品品類不需要現場體驗或者服務,那麼線上購買不會有大幅度的下跌,畢竟追求「獲得」的便捷性和舒適性是當下年輕人的主要購買需求之一。
不過,年輕的顧客早已習慣線上主動或者被動獲取資訊、購買商品,那麼,經營者的經營活動必須能夠滿足顧客的消費習慣,否則就會被淘汰。這次疫情,對有活力的企業來說是巨大的市場拓展機會,商家應該主動吸引顧客的注意力。
供應鏈能力、經營能力是企業決勝關鍵
疫情期間,消費者具有一定的恐慌心理,對必選消費品進行集中、大量採購,「到家服務」高速增長的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比如配送效率低、產品上架不及時等。
疫情導致生鮮供給面臨考驗,生鮮供應鏈能力強的商超對上游有很好的把控,在疫情中仍能保持充足的商品供應,優勢明顯。
配送效率是決定消費者購物體驗的重要因素。疫情期間,我市很多傳統商超紛紛布局線上銷售網絡,然而,配送難題卻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突然出現的疫情給平台帶來了大批訂單,那段時間,每天都像『雙11』。」大潤發超市客服經理齊曉東說,大量訂單不能及時送達,我們的工作人員也充當起了送貨員,開著自己的車送貨。
徐濤說,線上銷售三個月來,慶果先後與兩家物流企業開展過合作,因為配送效率低,用戶體驗並不好,在與第一家合作的物流企業解約後,又與美團外賣開展合作,因為疫情期間騎手不足,訂單多的時候,超市員工也上門送貨。
乘風新瑪特為了滿足百姓日常生活需求,在大慶第一個推出全品類電話訂購、送貨上門服務,開通兩條24小時服務專線和各品類訂購電話,提供視頻選貨、免費送貨上門、安裝等服務。而在配送時,經常能看見商場員工的身影。
記者注意到,疫情期間還有一些商超雖然開通了線上服務,但是因為配送網絡不健全,只能實現「今日下單明日送貨」。還有一些小型商超,可以線上下單,但需要「線下自提」。
慶果生活連鎖超市在疫情期間開通了線上銷售渠道,全品類商品均可線上選購。
范海波說,物流的問題主要還看經營者對市場和未來的判斷。短期解決方式是可以尋找好的物流公司合作,簽訂明確的服務條約;中期來看,可以和社區物業或者社區內小超市合作完成「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此外,還可以和廣告公司及物業合作,在樓區建立物流自提箱,廣告公司解決硬體成本,物業解決落地問題;長期解決方案是可以投資或者合作建立物流公司,不但可以做好企業服務還能接外單賺錢。
「物流『最後一公里』的根本矛盾是利潤和成本不匹配,智能化工具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范海波說,疫情如同一劑催化劑,當下,以線上線下聯動為特徵的新零售風潮正在崛起,而像「到家服務」這類新業務,能否作為企業常態化的經營手段,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企業的內功,即供應鏈能力、經營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z5Wh3EBfwtFQPkdHaG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