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寧13鄉鎮地名原來是這樣來的,漲知識啦

2019-11-25     文山日報



小夥伴們,你們知道富寧13鄉鎮地名的由來是啥嗎?

來,帶你「漲知識」!

新華

今縣城,宋初稱富山寨,駐玉泉山北麓,以山村富庶得名。元豐七年(1084) 五月,改延眾鎮 (今百油郎中村) 為富州,以土地膏腴物產繁富得名。移駐今新華。明代聚邑擴至今縣政府後山,當時洪門河流至今縣府駐地即成大泓。壯語稱山為波,泓為鼎,以上有坡下有泓得名波鼎,漢語澤寫為普廳。到清代普廳周圍有 11 處小地名:臘郎即今縣政府上側,臘閃即今縣委駐地,南蘭即今團結街,那旭即今蔬菜隊,戛給即今黨校駐地,安核即今武裝部駐地,河北店即今馬市街,果雪即今果雪,響海即今響海,安納即今光輝寨,那安即今民族中學。民國 20 年 (1931),因沿河兩岸植有化香樹林帶,形酷似龍,改稱龍華鎮,雅稱龍城。民國 29 年(1940),改革體制,政府擬按「文武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十字更改鄉鎮名稱,以文明華麗之意改文華鎮。1950 年以轄城內外之意改城關鎮。1984 年以新興華麗之意改新華鎮。

歸朝

壯語原名「乃桑」。「乃」即裡面,「桑」即高,以在高山裡面得名。宋時地址在今老街,有一風水先生勘至,見後山似龜立,面朝北方,下有圓形山包喻為龜蛋,即以烏龜朝北方下蛋之意名為龜朝,明朝又以「歸順朝廷」之意,改「乃桑」「龜朝」為「歸朝」,後改歸朝。明末,富州土官沈明通被李天保驅駐歸朝後,佛經盛行於此,遂以皈依朝拜之意改為皈朝。清光緒十七年 (1891)以富麗陽春之意改富陽。光緒二十七年 (1901) 改土歸流時復名皈朝。民 20 年 (1931) 復稱富陽。29 年 (1940)復名皈朝。1984 年以山水潮來之意改歸潮。1986 年編纂地名志時,又報省政府批准,取用適合邊疆政治需要的原名歸朝。

剝隘

宋代稱隘岸,以地處隘口河岸得名。元代稱剝隘,意為剝離關隘。明代稱博隘,意為博大關隘。清嘉慶年間以博識友愛之意改為博愛,不久復名剝隘。民國 20 年(1931) 復稱博愛。又有下為百色,上為百愛而稱百愛者。建國後統稱剝隘。此為漢語地名。民間相傳建村之初,有一家農民首居,壯語稱父為剝,其子女名愛,父子聯名稱剝愛,遂用此名。

花甲

壯語原稱歪戛。「歪」是水牛,「戛」是議價,以議價買賣牛馬之地得名。漢語譯音宋時稱獲架,明清稱花架,民國至今稱花甲

那能

至民初稱那南。壯語「那」即田,「南」即水,以此處有水田代名。建國後稱那能,含意同前。

者桑

宋時稱者散。壯語「者」即營盤,「散」即高,以居高山營盤處得名。後從後山移下河邊,沿用舊名。明代以後稱者桑。

洞波

宋時稱東坡。壯語「東」即壩子,「坡」即泉潭,以有泉潭的壩子得名。明代以後稱洞波。

谷拉

清代稱谷臘。壯語「谷」即樹腳,「臘」是羊屎果樹,以住羊屎果樹腳得名。民國以後稱谷拉。

里達

元代以姓李名大的一家彝族首居代名。清代以後多稱里大。建國後統稱里達。

田蓬

元、明時期建村。此前一家賴姓在此開山造田,塔棚寄宿,遂名田棚。清末改為田蓬。

木央

明代至今地名不變。舊址在原老寨子,含意有二:一說以彝語居好地之意得名;二說以沐英屯兵的中心地區得名。有的寫為木秧。

阿用

壯語稱乃用。「乃」指裡面,「用」即羊或大血藤,以有山羊或大血藤的山裡得名。前人譯寫為阿用,宋代至今未更名。

板侖

壯語稱乃能。「乃」即裡面,「能」即村子,以村駐裡面得名。宋代譯為板 ,1984 年改寫板侖。


(富寧融媒)

責編:劉梅 排版:羅鋼 審核:資雲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vsboG4BMH2_cNUgAvD8.html









4月份停電公告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