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德先生
轉自:丁香園、墨香學術
之前,因為「不知知網」打響大眾知名度的翟博士,再一次被網友罵上了熱搜。定睛一看,原來拜他的論文造假事件所賜,各大高校紛紛提高了畢業論文的門檻,部分學校對查重率的要求甚至從 30% 降到 8% 以下。恰逢畢業答辯季,自然引來哀鴻遍野。
常言道,頭髮與論文不可兼得。試問,有沒有一種方法,能讓人不費吹灰之力「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論文?
……還真有。
一篇文章賣3萬,野雞公司的騷套路
我的朋友小趙最近卡在了升副高的路上,究其原因,還是缺了一篇公開發表的核心期刊一級或二級論文。
但作為小趙的朋友,我必須憑良心說一句,除了每天工作太忙之外,他的科研基礎確實不咋地……之前反反覆複寫了一年才勉強完成一篇論文,結果因為質量不高,輾轉投了好幾個雜誌也沒被接受。
正在焦頭爛額之際,小趙的同事給他推來一個微信名片「** 發論文的 * 編輯」。
對方很快通過了小趙的好友請求,開始熱情介紹業務。對方表示,自己的「公司」能幫助小趙快速發表論文,包寫包投稿,文章數據可靠,想要發什麼樣的核心期刊都行。而小趙除了默默掏錢之外,啥都不用做。
據介紹,目前的市場行情是一篇一級期刊論文要價 3 萬元人民幣,而且前提是必須得自己掛課題。
小趙與對方溝通記錄截圖
啥叫掛課題?就是在發文章的時候,註明這個研究參報了什麼課題基金。在這種買賣論文的情況下,就相當於給造假論文做個背書,提高可信度。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個野雞公司只負責賣論文給你,可不負責幫你申基金啊。所以買論文的人,要麼得自帶課題基金,要麼就是蹭著主任的大腿,讓他報課題的時候把你的名字捎上,也能算是有課題可以掛。
但課題不是人人都有的,因此這 3 萬塊的一級論文,居然還不是你想買就能買的。
想見刊?還要再加錢
顯然,我的朋友小趙並沒有課題可掛,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問問二級論文的價位。
據介紹,二級期刊底價 1.5 萬元,而且年內還見不了刊——要知道,小趙和這人聊天的時候才 3 月份,這一等就是大半年啊。
小趙與對方溝通記錄截圖
不過,想加速見刊也很簡單,加錢。
對方表示,投稿的雜誌收到加急費用之後,就會把原本排隊要發但沒有交錢的文章撤下來,把加了錢的文章插隊頂上去。
不難看出,他們跟一些雜誌社有著所謂的「合作」關係。
小趙與對方溝通記錄截圖
儘管對方一再對小趙保證「論文可靠,可以拿去查重」,但根據公開數據顯示,一個省級實驗課題的經費多為 10 萬元人民幣起。
顯然,買一篇論文的價錢是不可能支持真正開展實驗的,而且論文寫手拿到的報酬早已經過層層抽取費用,遠低於售價。
省級實驗基金多為 10 萬元人民幣起
(來源:福建省科學技術廳關於下達 2019 年省自然科學基金新上項目計劃和經費的通知)
因此,論文寫手多半會選用統一的寫作模板,僅僅替換研究對象名稱和影響因素等關鍵信息。進行簡單的文獻分析後,編造出看似合理的實驗結果,拼湊相似研究形成結論。而這篇文章研究意義有多大,自然全看作者在討論環節怎麼吹。
著名科普雜誌 Scientific American 的記者就曾假扮論文買家暗訪,發現個人只要支付 9.3 萬元就能成為一篇影響因子 3 分論文的第一作者。買家不需要提供任何實驗及數據,如果沒有審稿人,就編一個身份。
圖源:Scientific American 網站截圖
由此可見,這類論文的產出基本全靠編,說白了就是學術造假——而這是買賣雙方都心照不宣的事實。
核心期刊待價而沽,假論文不愁銷路
這些代寫論文公司的生意怎麼樣呢?
小趙看了看對方的朋友圈,發現即使單篇論文價格不菲,這些客服一天也能接到十幾單的業務。此外,隨著用戶量的增加,這些野雞公司也在不斷相應上調論文的價位。
某論文買賣公司的漲價通知
更誇張的是,他們會直接將特定的論文或期刊掛在朋友圈中,大肆販賣,待價而沽,其中不乏一些核心期刊赫然在列。
經 CNKI 出版物檢索《中國腫瘤臨床》為核心期刊,其個別版面也被一些論文代發公司的作為牟利目標
這樣的買賣行為,導致大量代寫論文占據期刊版面,一些真實有價值的論文反而難以順利發表。
為免讀者誤會,一些期刊不得不發布官方聲明自證清白,表示「從未簽署國任何論文代寫、代發協議」,並要求讀者在投稿時提供單位的官方介紹信。
圖源:CNKI 《中國婦幼保健》期刊主頁截圖
2017 年 8 月,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曾被爆出代筆博士論文、試圖組織手下學生進行半強制性質的論文買賣活動,並明碼標價「一個博士論文 7000 元」。
如果說韓春雨還算是私家小作坊,這些如雨後春筍般生長的「**生物科技公司」、「**傳媒公司」、「**期刊收錄網」等,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以科研傳媒之名,行論文造假之實。
早在 2009 年,武漢大學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第三方論文代寫代發市場已達到 10 億元以上的年產值規模。
做1000台手術,不如發1篇論文?
如今,論文發表的真實意義似乎已經脫離「促進學科提升」的正常軌道。
目前,我國公立醫院職稱考評主要基於醫生的臨床能力、教學水平和科研產出三個方面。然而,由於科研產出最方便量化,也最容易為醫院打響名聲,因此在真正進行職稱評定時,各個醫院的天平便紛紛向科研產出傾斜。
申報副主任醫師,需要在擔任主治醫師期間獲得自然科學獎、國家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以上獎項
(圖源:北京衛生人才網截圖)
不少醫院將「發表省級以上期刊論文、申請科研基金」作為評定高級職稱的必要指標,還有地區將「發表高質量的 SCI 論文、主持國自然基金」作為破格晉升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職稱的主要指標。
副主任醫師需要獲得市級以上科技進步獎,並在省級、市級以上專業刊物發表一定數量論文
收錄 2 篇以上影響因子≥6分 SCI 論文可破格申報副主任醫師,收錄 1 篇影響因子≥10分 SCI 論文可破格申報主任醫師
(圖源:河南省人民醫院網站截圖)
因此有不少臨床醫生哀嘆:做 1000 台手術,不如發 1 篇 SCI 論文。
當然了,發一篇真正有質量的 SCI 論文,要花的時間可能一點不比做 1000 台手術少,但評估醫生臨床投入與學術產出之間的量化方式,確實存在較大差距。前面提到的小趙,也是被論文卡在了升副高的路上。
這絕不是學術造假的合理藉口,但確實成了催生部分學術造假的現實因素。
消滅市場的方法,除了消滅供給,還有消滅部分需求。在加強論文質量審核、提高學術期刊質量的同時,合理平衡醫生職稱晉升和論文發表的關係,才能讓我國學術不端的監管體系的邏輯更加完善。
最終,我的朋友小趙和客服聊了很久,反覆猶豫後還是放棄了買論文,轉而把他倆聊天的內容發給我,成了這篇文章的素材。
小趙雖然沒有買,但小張小李小王們買得卻並不少,那位客服也依然在反覆給小趙發送「限時特價」、「指定期刊大減價套餐」之類的促銷信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uegD2wBmyVoG_1ZC_n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