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的母親河---千年舉水河

麻城的母親河---千年舉水河

舉水是麻城的母親河,她發源於大別山中段南麓鄂豫交界的蜂包裂(亦名蜂窩裂)山,自北向南,流經河南新縣局部、湖北麻城市大部、紅安縣小部、武漢市新洲區大部,由黃岡市團風縣大埠街注入長江,是長江的一級支流。

舉水幹流全長170.4km,流域面積4367.6平方公里。麻城境內幹流總長119km(河源至東門大橋為上游,長約69km,河床比降17.9‰,河寬由上至下從10米漸變至280m,由卵石沙礫漸變為沙質;麻城大橋至柳子港為中游,長50km,河床比降4.9‰,河寬由280米漸變400米,河床由細沙組成)。

舉水流域兼有山區、丘陵、平原自然地貌,高低地勢差1328米,地形地勢呈山地-丘陵-平原緩變的台階分布,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流域東北部是山區,峰巒起伏,最高峰康王寨海拔1337米;東部龜山山脈環繞其境,主峰海拔1250米,其餘為400米以上中低山地,宜於植林放牧。中部丘陵起伏不大,地勢和緩,面積廣闊且為高低丘陵及河谷平原,適宜耕種,是流域糧棉油主要產區。

舉水悠久的人文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解放後,舉水河流域先後發現了近10處史前文化遺址。栗山崗、萬人墩、紅廟寨、謝家墩等遺址出土的彩陶、夾砂紅陶和石器,都是4600年以前的人類遺物。在考古學中,一般將彩陶和紅陶作為仰韶文化(距今4600年前)的標誌,而將黑陶作為龍山文化(距今約4000—4600年)的突出特徵。最早的文化遺存,莫過於麻城的後崗遺址了,這種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遺存,在整個鄂東地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更早的發現。

按照現代科學方法,以最長的支流來確定水系的正源,那麼,舉水的正源在今天鄂豫交界的蜂包裂山,此山與麻城福田河鎮純陽山同脈相連。這與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舉水,出龜頭山,西北流,逕蒙龍戌南,梁定州治,蠻田超秀為刺史,又西流左合垂山之水……」的記載就頗有出入。而《水經注》里所謂的「垂水」(亦即垂山之水),實指今柏塔河以上的舉水上游水系,它「北出垂山之陽,與弋陽渒水同出一山」。這裡的「垂山之陽」,可以簡做「垂陽」,它的方言發音與「純陽」相似,因此,有人說今天福田河的純陽山其實就是「垂陽山」,看來不無道理。

關於舉水得名,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古人認為舉水發源於龜峰山,而龜峰山古稱「柏舉山」,故而取「舉」字為此水命名。二是舉水在入江之前,左納「倒水」、右納「沙河」之水,形成三水匯流入江之勢,所以,舉水入江口(稱舉口,亦稱三江口)在洪水期間常常出現洪峰激越、回流高舉的景象,因此得名「舉」水。

根據水利部門對舉水河流域的全面科考統計,舉水在麻城境內的一級支流有33條,總長640.7km;二級支流58條,總長619.6km;三級支流25條,總長185.6km;小於5km的支流有1364條……難怪當年蘇東坡進入麻城後,會吟下「為有清溪三百曲,不辭相送到黃州」呀!這些大大小小蜿蜒縱橫的河流、溪澗,如同人體血液循環系統,分布在313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占麻城版圖面積的85%以上),建國後,更有明山、浮橋河、三河口三座大型水庫和大坳、黑石咀、芭茅河等六座中型水庫以及數百座小型水庫珍珠般撒落其間,滋養哺育了一代代勤勞質樸麻城人,真是麻城當之無愧的「母親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