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夜話 :中國五千年跳不出的5大歷史定律
以史為鏡,修正我們的錯誤,不步前人的後塵。
歷史的發展,如同陀螺的運動,不停地旋轉,一圈又一圈,周而復始。
在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恆定的東西,始終保持不變。
這是一種規律,有人稱之為歷史定律。
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鑒今。
我們在眾多歷史定律中,精選出對當下人們最具啟示的五大定律。
細細品味,這五大歷史律,何嘗不是人生定律。
(一)象牙筷定律
殷紂王即位不久,命人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
賢臣萁子說:「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
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糧,只能與山珍海味相配。
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錦繡,乘華車,住高樓。
國內滿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異寶。我不禁為他擔心。」
果然,紂王「厚賦稅以實鹿台之錢......益收狗馬器物,充仞宮室......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
百姓怨而諸侯叛,紂亡其國,「赴火而死」。
這個故事後來衍生出成語:見微知著。
啟示:大到一個國家,小到個人,崩潰,可能就在一個很小的放縱開始。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千萬不要低估人的慾望,只要開了一個頭,就很難剎住。
大學生為了新款的手機、包包而貸款,鮮有全身而退的。
那些收受了第一筆賄賂的官員,也很少有懸崖勒馬的。
世人貪慾,大抵如此。
得寸進尺,得隴望蜀,沒有止境。
所以,人要懂得克制,審慎行事,不可邁出貪婪的第一步。
(二)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踐為報仇雪恨,臥薪嘗膽,精神非凡。
但他的個人品質卻非常糟糕。
在極端困苦的情況下,幫他籌劃大計的兩個功臣,成就大業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跑。
殺文種的時候,勾踐說:「你教我滅吳七種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種就滅了吳國,你那裡還有四種,把它帶到先王那裡去吧。」
有七種方法滅吳,應當很有智慧,卻遭了勾踐的毒手。
此前,范蠡曾規勸文種:「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范蠡之智,顯然高過文種,終能免於一死。
漢朝劉邦殺韓信,明太祖殺盡開國功勳……
兔死狗烹這樣的事,歷史上不斷地重演。
分家、甚至拆台、撕破臉的情況,屢見不鮮。
啟示:自古以來,利益最容易侵蝕人的心智和情感。
如果與他人在利益上合作,你要有心理準備,預留退出機制,省得後來「人財兩空」。
(三)黃宗羲定律。
「黃宗羲定律」的內容,是說中國歷史上通過稅費改革,解決「農民負擔問題」。
歷次改革目的都是好的,改革者初衷是要通過「並稅」的方案減輕農民負擔。
可是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農民的負擔非但沒有減輕,反倒愈益加重。
黃宗羲稱為「積累莫返之害」。
比如:王安石的青苗法,本是宋朝官府在災年貸款給農戶,使他們免受高利貸盤剝。
結果執行下去,卻變成了強行攤派,民怨沸騰,苦不堪言。
一個政策或者想法明明是好的,等到實施出來的時候,就完全走了樣。
王陽明說:知易行難。
了解一個問題很簡單,但是真正做起來才知道難。
無論什麼想法,都要遵循一個原則:可操作性。
再好的想法,無法落實,也是白搭。
站得高固然可以看得遠,但是只有站得低,才能看得清。
凡事從實際出發,多考慮一下方案是否切合實際,符合現狀。
曾國藩說:「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為人做事,切忌眼高手低,好高騖遠。
(四)柳宗元「敵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題為《敵戒》的著名百字短文:
皆知敵之仇,而不知為益之尤;皆知敵之害,而不知為利之大。
秦有六國,兢兢以強;六國既除,訑訑乃亡。
晉敗楚鄢,範文為患;厲之不圖,舉國造怨。
孟孫惡臧,孟死臧恤,「藥石去矣,吾亡無日」。
智能知之,猶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
從來人們都把敵人看作是禍害,無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
唯獨柳公認為,有敵人是好事。
秦國因為六國在側,才能勵精圖治,國力蒸蒸日上,吞併六國之後,朝政反而開始混亂起來。
晉國打敗楚國,外部沒有了敵人,傲慢自大,才有了後來的禍患。
都說有敵人是壞事,但是真正有大格局的人,認為是好事。
馬雲曾在演講的時候曾說:「有騰訊這樣偉大的公司做對手,是阿里的幸運。」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無論是人還是機構,時間長了總會懈怠、腐敗。
只有在擁有外部壓力的情況下,才會變得有活力,有動力。
人生也是如此,有敵人不可怕,輸了也可以再來。
可怕的是懈怠,是承平日久之後的耽於安樂,不思進取。
這樣的毀滅,才真的是無可救藥。
(五)「五世而斬」定律。
當年八旗兵入關的時候,人人善騎射,兵強馬壯。
而太平軍時期,綠營兵「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
八旗兵則更為腐敗無能,全是一些遛鳥、斗蛐蛐的紈絝子弟。
曾經無比強大的軍隊,後來為什麼會變成如此熊樣?
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老百姓的說法,更加令人掃興。
他們說,「富不過三代」。
為什麼富者不能恆富?強者曆數世而衰?
無非是:驕,奢,淫,逸。
傲慢自大,奢靡浪費,放縱慾望,不思進取。
長此以往,國家焉有不亡,家族焉有不衰。
再多的財富也會敗光,再大的家業也會揮霍一空。
好的教育,不是給孩子多少財富,而是讓孩子懂得節儉、自強的道理。
曾國藩讓孩子的衣食住行和寒門子弟相同,以此讓孩子懂得懂得生活的不易,勤儉自律。
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其實是在害孩子。
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
終於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性,害人害己。
好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學會勤儉和努力。
這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我們的丑、我們的妄、我們的困境。
歷史是一面鏡子,知興衰,明得失,既可照現實,亦可照未來。
讀懂歷史上的著名定律,以史為鏡,看到前人過失,不步後塵。
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完善自己,在人生路上,永遠保持正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