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上,知識付費的名聲不太好。
主要的罵名有:割韭菜,販賣焦慮,雞湯。
現在比較常見的平台,我接觸過的,有頭條、得到、喜馬拉雅、每天聽見吳曉波,等等。
當然,還有朋友圈裡,是不是發來的掃碼入群,一起學習一下詩詞歌賦、國學經典、人生智慧、炒股妙招什麼的。
林林總總,頗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
人們對此的反映,有的冷眼旁觀,有的不參與、不評價,有的時不時出來嘲諷兩句,有的則樂此不疲、時常打卡。
羅振宇在第六季《奇葩說》中,就質疑「知識付費」這個詞語。
他的觀點是,任何東西付費,都不叫某某付費,比如油條,就不叫油條付費。
為啥知識就叫知識付費?
你可以叫油條為早餐服務,而知識,也是知識服務。
當然可以這麼理解。
但人們還是熱衷於談論知識付費。
為什麼?
因為好像在以前,知識是不付費的。
真是這樣嗎?
一、知識付費由來已久,免費只是網際網路時代的幻覺
春秋戰國時代就是知識付費的時代。
孔老夫子當教育家,可不完全是胸懷改變世界的夢想,他還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是要收束脩的。
那個時候,儒學可不是什麼顯學,孔老夫子帶弟子周遊列國,其實不怎麼招人待見。
在古代,知識不僅要收費,要恭恭敬敬地請夫子,要送上銀子或者糧食或者肉條,而且,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或者機會學習。
跟著當朝大儒學習,那更是身份的象徵,或者,可以積累出仕的資格。
比如,劉備雖然後來被尊為「皇叔」,實際上出身並不高,能拜盧植為師,對其事業大有幫助。
那麼,怎麼到了現代,知識好像就變成免費的了呢?
因為電視媒體的出現,知識變現換了一種方式。
中國的電視節目,基本上是不向觀眾收費的,內容卻很豐富,各種知識、技術,養雞的,養豬的,還有學習輔導,百家講壇,等等。
這是因為有廣告商掏錢,收買觀眾的注意力。
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對於給你免費的商家來說,如果你不是他的顧客,那你就是他的商品。他們不會做賠錢的生意的。
電視台的知識不收費,只是因為他們在出售你的注意力,只是你認為自己的注意力不值錢罷了。
網際網路時代,知識的獲得似乎更快捷,而且,免費也是中國網際網路普及的一個利器。
360就是靠免費,打敗了瑞星等一眾殺毒軟體。
而同時,網頁上各種廣告,各種彈窗,像「渣渣輝」的梗,就出自這裡。
所以,免費只是網際網路的幻覺而已。
我們生活在高度協作的時代,你不願意用金錢購買知識,自然就會在不知不覺間,用別的東西交換。
二、焦慮不是知識付費的理由,是所有付費的理由
販賣焦慮,這是懟知識付費的,很重要的一句話。
這個世界,誰不焦慮?
你有需要,有慾望,就會要焦慮。
最回應你焦慮的,就是最熱賣的。
比如,保健品。
人到了中老年,最大的焦慮就是健康,所以賣保健品的地方,滿滿當當都是老年人。
再比如,雞湯書。
現代社會壓力大,人們都想找成功的捷徑,或者,能讓自己感覺在接近成功,於是,雞湯書大行其道。
雙十一,各大電商平台折扣最大的,就是雞湯書。
所以,知識付費的關鍵詞不是付費,而是知識。
人們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付費上,思維難免就會變形。
你付費了,就會變得敏感,總想著這錢花的值不值,能不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知識跟一根冰棍是不一樣的,花一塊錢買根冰棍,吃的痛快,效果是明擺著的。
而知識有什麼效果呢?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像菜譜一樣,你看一遍,就能燒出菜來。
所以,就牽扯到下一話題。
三、花錢購買獲得感
知識付費,最普遍的不是網上,而是大學。
國內好點的大學,一年的學費一萬元左右,有的可能略少一些。
而差點的大學,學費反而更高,三本什麼的,有的學校一個學期就收七八千。
就算是一年一萬的收費,比起網絡上的知識付費,那也貴多了。
當然,立即就會有人反對。
在大學裡的學習,跟網絡知識付費能一樣嗎?
怎麼不一樣呢?
如果你在大學裡每天打遊戲,談戀愛,不學習,沒有學到什麼知識,為什麼還心甘情願掏學費呢?
因為有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啊。
知識是看不見的,能力不經過實踐檢驗也看不見,但是證書是實實在在的。
花錢,買的就是獲得感。
所以,有些人便可以從這個角度看網絡知識付費,知識看不到摸不著,又沒有證書,不是割韭菜是什麼?
所以,獲得感很重要。
不過,獲得感也分兩種。
一種是你真的得到了些東西,比如畢業徵求。
另一種是,你以為你得到了一些東西,這種獲得感,就是虛幻的。
成功學,雞湯書,保健品,還有p2p。
於是,又有人從這個角度看了,知識付費,你只是讓人感覺自己獲得了知識,誰知道是真是假,不是割韭菜是什麼?
是啊,人類精神層面的需求,你很難說是不是幻覺。
比如,吸煙,煙是物質的,但恐怕滿足的,更多是精神需求。
一天一包十塊錢的煙一個月三百,一年三千六。
從這個角度講,成功學似乎也可以接受,至少,讓人又鼓起了勇氣。
而知識有什麼作用,就在於你怎麼理解,從哪個角度看待。
有的確實是一門技術,比如編程。
有的,卻只是讓你獲得了一個信息,了解了一點歷史知識,獲取了一種思維方式,很難說在哪裡用的上。
但是,人的品性,人的行為方式,就是這麼塑造出來的。
記得我們聽戰略學的課,老師講,獲得戰略思維,不是看幾本戰略學的書就能獲得的,這種思維,來源於接觸到的每一個知識,也來源於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哪怕只是在街上看人來人往、梧桐葉落,可能也會帶給你戰略思維。
所以,看知識付費,取決去我們怎麼看待知識,怎麼看待付費,它只是滿足了人的一類需求,就就像小米粥和咖啡一樣,憑君喜好,可以自取。
但是,你可以記住一點,只要不是在家裡,你從社會上獲得任何一點東西,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關鍵是,要管理好這個代價,這是另一個層面的收支平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s_Ggm4BMH2_cNUg27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