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左右娃的寶媽們往往都會焦慮,孩子怎麼變得這麼快,前一分鐘還是乖巧可愛的小棉襖,後面一分鐘就變身為滿身帶刺的「小刺蝟」沒有任何先兆的切換,稍不如意就哇哇大哭,而且不是假哭,哭得要背過氣的那種。
孩子這種行為搞得全家都不知所措,以為發生了什麼大事,各種問各種不說,就是抽搐就是哭,遇見急脾氣的家長又是一頓揍,搞得家裡雞飛狗跳、歡樂的周末計劃都被取消、好心情都被破壞了。
你家周末有木有上演過如此場景,但凡家有三歲左右的娃可能都有所經歷吧。
心理學家對三歲左右兒童這種表現稱之為:無力表述的三歲綜合症,就是說,孩子的表達能力還不足以全面表達她的感受,但是她又想表述她的不滿和情緒,於是就各種「作」。
這種情況下家長如果處理不好會對孩子有哪些影響呢?
首先,會影孩子的安全感
很顯然,一個總被負面的情緒壓制的孩子,會感覺不愉快,但是她又表達不完整、情緒找不到出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讓她總是處於負面的情緒環境中,長時間得不到緩解的話,她就會缺乏安全感。
其次、家長的急躁會引起孩子的焦慮
如果家長只會用壓制的方法讓孩子保持安靜,那麼長此以往孩子的焦慮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說遇見陌生環境非常害怕、無法與陌生的小朋友交流、無法讓自己的情緒保證在可以控制的狀態。
第三、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
很多孩子童年的心理陰影會影響到成年後的性格形成。很簡單的例子就是孩子小的時候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的話,孩子成年後婚姻也不會幸福到哪裡去。
這種潛意識的影響對孩子來說是需要終身治癒的。如果孩子能夠有意識的自我療傷還好,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性格往往被扭曲。
心理問題的最可怕的地方是對孩子會形成不可逆轉的性格傷害,身為人父母,也許不是有意為之,但結果就是導致了孩子的不幸福。
幸福的家庭往往這種問題就很少,因為首先是家長人格健全、不會讓孩子的情緒問題得不到疏導,這樣的家庭是怎樣做到的呢?其實很簡單,就是傾聽。
傾聽也有其層次可以掌握,建議是按照如下順序進行,傾聽的效果會更好。
第一、不要著急下結論的傾聽
有這樣一個例子:媽媽問一個小男孩,如果咱們有兩個蘋果,你願意怎麼吃呢?男孩子想了想說:「我要每個蘋果咬一口」。「哦」,「這樣啊,媽媽掩飾住心中的失望繼續問孩子「你能跟我說說為什麼嗎?」「因為我想知道哪個更甜,就把哪個給媽媽吃」小男孩快樂的回答。
媽媽被孩子的話感動得差點落淚,她沒有想到這麼小的孩子會這麼心細,幸虧自己沒有一時急躁而責怪孩子。很多家長容易犯的就是這種錯誤, 沒有耐心多問一句孩子為什麼就匆匆給孩子定性為「自私」,不給孩子平等解釋的機會,往往造成孩子的好意被誤解不說,長此以往孩子就不願意跟你表達,最終形成了真正的自私行為。
第二、靜下心來多次的傾聽
上面的媽媽通過一次傾聽就收穫了很大的幸福。而很多家長奇怪於孩子的情緒的反覆,以前已經跟他討論過的情緒問題又出現了,讓家長十分的困惑,是不是孩子的情緒不可控才反覆出現問題。
其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年齡層次決定他就是不成熟的,各種問題反覆發生只能說明還沒有徹底掌控。家長眼裡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對她來說卻是不小的挑戰,有的時候她心情好就處理得不錯,有的時候就無法自控的偏要與家長作對,偶爾包容孩子的任性,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就順其自然好了。
第三、固定時間來傾聽
父母一般在睡前跟孩子聊聊天,一方面讓孩子覺得有安全感,爸爸媽媽來陪他,這個時段孩子往往很放鬆,就更容易對家長敞開心扉,把芝麻綠豆的的碎碎念跟家長嘮叨一遍會很好的疏解孩子的焦慮。
此時跟孩子交流建議孩子往往也聽的進去,不會情緒化的跟你對抗。要反覆跟孩子說這一個觀點:家長不是就一定是對的,大人也會犯錯、如果你覺得家裡人對你做了非常讓你傷心的事情,你一定要找個時間說出來,這樣才能解決問題。
這種思維會幫到孩子促進他有獨立的思索和判斷,也有助於他表達情緒問題,而不是激起逆反心理。
總之,得到傾聽的孩子會更樂於與人為善、與這個世界和解,更有勇氣面對人生的困境和挫折,因為他知道會有人無條件的支持他,他會變得更加獨立堅強。
每對相愛的人組成家庭的開始都是很美滿幸福的,但是不是都會經營家庭,特別是有了孩子以後,以前沒有展現的家庭觀念上的矛盾會凸顯出來,這樣就要求家庭成員彼此包容、彼此耐心、彼此傾聽。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