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元旦晚會,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圍。孩子們一起在舞台上表演,有的孩子非常活躍,他們非常樂意彰顯自己舞蹈水平,而他們的父母同樣在舞台下方,手舞足蹈的積極配合。
而也有一部分孩子,現在旁邊十分害羞,並且臉上帶有焦慮,這些孩子的父母很大一部分都在玩手機或者忙於聊天。對於他們來說,孩子的表演和自己沒有關係,只是配合走個過場罷了,而對於台上的孩子來說又未嘗不是呢?
所以說,父母的行為其實是會傳染孩子的,至於是"福"還是"禍",這完全取決於父母本身。
所以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上文這兩種類型的父母,所教育出來的孩子,其實從幼兒園就已經表現出了很大的差距。
《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中就說過,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優秀且合格的父母,看到也要為此不斷學習。
身為父母,首先自己要先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用認真的態度去對待教育,那樣才能把優秀的品質和方法傳遞給孩子,孩子才能同樣出色。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言傳身教的重要性,以下這4中錯誤的教育方式時常發生。
1.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
相信這一點時常發生在全職寶媽身上,媽媽們不僅要承擔照顧孩子、料理家庭的責任,同時內心也飽受與社會脫節的壓力。
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上,如果孩子出現調皮不聽話的時候,爸媽們會經常對著孩子大吼大叫。殊不知這樣的方式雖然能讓孩子立馬安靜,但是對於孩子內心世界的傷害時極大的。
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幼兒園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出暴躁的情緒,這和以前的撫養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2.時常對孩子言而無信
對於孩子們來說,只要內心有需求的想法,都會及時的對父母表達出來,希望得到父母的允許。比如想吃好吃的,想買玩具等等需求。但是有的父母為了不過分溺愛孩子,或者暫時的安慰孩子,都會對孩子說:"好,我們下次再買,好不好。"
對於父母來說,說過這句話可能拋之腦後,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就是父母對自己承諾,如果不能夠加以實現,那麼無疑就是教會孩子言而無信。
3.在孩子面前情緒低落
父母在一起聊天的時候經常都會比較孩子,有些父母就會說為什麼我家孩子總是悶悶不樂的,情緒低落啊?其實這和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表現有很大的關係,有些爸爸媽媽白天上班十分辛苦,晚上回到家之後很勞累。
所以在孩子面前表現的情緒很低落,對於較小的孩子來說,他們不能夠明白父母的的處境,久而久之也會學著父母表現出低落的情緒。
4.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
想讓孩子學會節儉沒有錯,但是節儉≠哭窮。那些長大以後把金錢看得很重甚至為了錢犯罪的人,在他們小的時候都會聽到父母各種各樣的哭窮。比如:"咱家哪有錢","家裡沒錢了"等這樣的話。
也許他們的父母只想告訴孩子要節儉不要浪費,但是在孩子心裡卻從小種下了一顆自卑的種子。他會認為只有錢能帶來快樂,有錢才有安全感。
我們往往都不能意識到以上4種行為的嚴重後果,都是發現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時,才會後悔莫及,其實孩子就像是父母的複印件,如果想讓孩子的人生畫卷精彩,我們父母要學會傳染給孩子"快樂"。
一、經常在孩子面前表現積極情緒
想讓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快樂,那麼,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積極的情緒尤為重要。除了時常給孩子分享一些開心的事情之外,也可以聽孩子講述一下,在學校里發生過哪些事情。
這個時候除了主動傾聽之外,對於孩子表現出的耐心也要十分重要,畢竟在孩子的世界裡一些平常的小事對於他們來說也意義重大。
這這樣的方式既加強了親子之間的溝通,還能在分享經濟的同時感受快樂。對於孩子來說也許是最幸福的事情。
二、對孩子說話溫和堅定
我們應該清楚的知道,父母的語言以及態度能夠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哪怕是孩子犯錯了之後,父母也不要著急大吼大叫。
尤其是孩子在一些公共場所,父母為了讓孩子快速安靜下來。難免會對孩子情緒比較暴躁。這樣可能會加重孩子不安的現象。
首先穩定住孩子的情緒是基礎,其次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指正孩子的錯誤。只有孩子意識到了自己的缺點,並能夠愉快的改正,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三、在生活中教會孩子道理
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但是如果每天都在孩子身邊嘮嘮叨叨,孩子遲早有一天會感受到厭煩。所以我們可以在生活中教會孩子道理。
比如帶孩子外出的時候在公交車上可以讓孩子主動給老人讓座,教會孩子要樂於助人。
在過斑馬線的時候要告訴孩子,告訴孩子要遵守交通,培養孩子規則意識。
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讓孩子主動向老師問好,教會孩子要文明懂禮貌。
所以想讓孩子變得優秀,那麼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注意點點滴滴。只有抓住孩子成長的瞬間,家長的付出才不會覺得辛苦。
教育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父母在生活中注意一言一行,才能夠傳遞給孩子無限的正能量。要知道我們做父母的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所以在這短暫的陪伴當中,教會孩子勇敢、自信、笑容就是給孩子獨自面對世界最好的禮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qc3lG8BxtCz63RLZVu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