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江先洋村:「黨建+產業」釋放帶富能量

2020-04-08     銅仁新聞網

"往昔先洋無新樣,白天黑夜下地忙,年過完人走空,老人小孩留家中……脫貧攻堅好,送來好領導,水電路修好,產業發展了,務工家門口,脫貧大步走……"一首順口溜,形象地反映了先洋村的"前世今生"。

位於德江縣泉口鎮北部的先洋村,全村共298戶1285人,2014年建檔立卡109戶538人,已於2018年出列,現行標準下貧困發生率為1.78%。

強基固本舞活龍頭

"村看村,戶看戶,百姓群眾看幹部"。2016年,先洋村兩委班子只有3個人,平均年齡接近50歲,村裡的黨員只有8個,且平均年齡達54歲,村支兩委運轉不正常,班子散、能力弱,導致村裡工作滯後,被評為軟弱渙散黨支部,帶動能力差,在村民中沒有話語權。

肉牛養殖場拓寬致富渠道

建強黨支部是當時該村的當務之急。2017年,泉口鎮在該村配齊副科級"下派支書"、"駐村第一書記",吸納年輕肯乾的黨員何軍擔任新的黨支部書記,全面抓實村級"三個書記"職責,落實黨建"主體"責任,形成自上而下、上下聯動的責任體系。

村裡吸納了一群有知識有幹勁的年輕人加入黨組織,2018年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0名,2019年培養入黨積極分子3名,現全村有農村黨員11名,平均年齡下降到43歲。

從2019年以來開展的"黨建8+N黨員實績考評",使班子力量得到了快速加強,打造出了一支幹事創業的黨建隊伍。與此同時,先後成立了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肉牛、茶葉、生豬、肉兔等富民產業,增強"造血"功能,有效推進產業脫貧。

因地制宜選准產業

何軍是先洋村本村人,從接下這個攤子那天他便開始琢磨,怎樣帶著先洋村的大伙兒走出一條脫貧致富的路出來,村支兩委人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發展什麼,如何發展的問題。

經過深思熟慮並和攻堅隊溝通,結合先洋村情實際和"產業發展八要素",何軍敲定了主意——發展肉牛養殖業。

產業發展群眾會

說干就干,攻堅隊全體成員分成三片區召開群眾會徵求意見群眾,就發展肉牛。遺憾的是,大部分群眾對此持懷疑態度,攻堅隊員、村支兩委群眾會成效幾乎全軍覆沒,個個吃了閉門羹,都泄了氣。

眼看著臨近的天池社區"豆杆井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見了成效,群眾的腰包都鼓了起來,何軍如坐針氈,他坐不住,便開始逐家逐戶動員發展。

"發展這樣那樣,你們是一年一個政策,我反正不幹……"

"哥子,你自己想想,那個地荒了也是荒了,你以後不可能回來種地的,還能收取租金……一筆寫不出兩個何,我還能坑大家不成……"

經過幾番周折,還是只有幾個年輕人有發展意願,何軍知道,群眾害怕失敗、擔風險,害怕發展不起來,再等下去,發展什麼都晚了,於是他便組織幾個年輕人組建了德江縣發建文肉牛養殖合作社,開始規模化養殖肉牛。

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按照"土地流轉+6%基金"利益聯結機制,社員從最初的5戶28人到現在的42戶173人,穩定帶動貧困戶26戶113人增收。在養殖場修建、飼草種植、收割等方面累計用工800餘人次,累計產值約180萬元。

發建文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成功,也讓村裡的人看到了希望,打消了顧慮。

2018年,該村又相繼成立了2家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累計約30餘名青壯勞力不再外出打工,在家門口做起了"牛生意"。

"牛生意"走上了正軌,但先洋攻堅隊和村支兩委卻高興不起來,後山的一大片荒地撂荒了,看著可惜,之前發展花椒、冬桃、核桃都沒成功,誰也不敢輕易提意見,讓大家犯了難。"群眾的事情群眾說了算",於是攻堅隊和村支兩委決定召開群眾會徵求意見。

"後山那片地適合發展什麼?你們看看人家水塘村,地勢高,海拔高,人家發展的300畝黃金芽長得多好……我們跟水塘村接壤,怎麼就不試試茶葉呢?"村民何大成說道,引得與會群眾紛紛點頭,"是呀,怎麼不試試茶葉?""要是發展茶葉,我就願意把土地流轉了,其他的不行……"

發建文肉牛養殖場

群眾的反應總算讓攻堅隊和村支兩委鬆了口氣,他們心裡也是這麼盤算的,但是怕群眾不同意,這下倒好,群眾自己提出來了。

有了群眾的支持,發展茶葉順利得多。很快5名常年在外務工的年輕人,看著家鄉的發展態勢,選擇了留在家裡,便合夥成立了德江縣涼風堡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

2019年,該合作社累計種植茶葉720畝,累計用工3400餘人次,支付勞務工資34萬餘元,穩定為120餘人提供了就業崗位,累計帶動125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去年整地、栽茶、管護我都在,在家門口就掙了萬把塊錢,還能顧家,所以我今年也不出去,就在家門口上班…",先洋村寨頭坡組的田蘭香笑著說,她心裡盤算著,栽茶、管護、採茶都能有活路做,日子不愁了。

如今,站在先洋村涼風堡的高山上,一片正在茁壯成長的生態茶葉園正逐漸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實寫照。

強化保障搞好服務

"楊隊長,飼草種植和肉牛養殖俺們也沒經驗,自家種的飼草這牛他不怎麼吃啊,可愁死了……"發建文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羅強建在電話中說到,"你別急,我馬上聯繫鎮畜牧站,喊他來指導你們……"

掛了電話,楊干開始琢磨,村裡的產業逐步成氣候了也多了起來,要實現產業長期健康發展,技術服務不可或缺,先洋村探索推出了"駐村工作隊員聯繫產業發展制度",即,一名攻堅隊員包干一個產業,負責該項產業發展的一切事情。以此實現產業與人員無縫精準對接,確保產業發展的技術服務精準及時到位。

先洋村支書何軍幫助群眾修建連戶路

產業包幹人員起著重要的橋樑紐帶作用,從產業發展的技術人員、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產業發展資金,都需要包幹人員來分割。

2017年來,各產業包幹人員累計進村指導調研300餘次,累計對接各級領導指導60餘次,累計聯繫各技術指導員深入村組指導134次,組織開展技術培訓12次,覆蓋1974人。

同時,各產業包幹人員按照"內外結合"籌措資金,依託財政扶貧資金、產業基金、東西部協作資金,激活民間資本,發展產業。幫助申請產業發展基金300餘萬元。

群眾參與激發動能

"只要家裡有活干,我就不出去了……以前種玉米,一年到頭收成只夠喂頭豬,人累了日子又緊巴,現在好了,茶葉是長效產業,從栽茶、管護到採茶都有活路做,100元一天,又能照顧老人小孩……"

發展產業的最終目的是促進群眾就業增收致富,讓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淳樸的鄉民最盼望不過是既能掙錢養家也不用背井離鄉。

先洋村通過"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群眾不僅能夠通過流轉土地收取租金、加入合作社成為股東獲得股金、年底分紅,還能優先在本村攻堅隊就近就地務工。

先洋村茶葉種植

這是先洋村肉牛養殖業和茶葉產業發展取得一定成效的原因所在。自2017年,先洋村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帶動貧困戶103戶脫貧致富,用工4000餘人次,累計發放勞務工資68萬元。

近年來,在攻堅隊和村支兩委的團結帶領下,先洋村300餘戶群眾奮發圖強,謀求脫貧致富出路,同心協力撕掉了先洋村"深度貧困"的標籤,使103戶515人擺脫了貧困藩籬,在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易地搬遷、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等時代大考中,交上了滿意答卷。(何曼 田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neFW3EBnkjnB-0z5N0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