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E科技故事出品
微信ID:SMELab
眾所周知,聽指甲劃黑板的聲音,是滿清十大酷刑之一(誤)。
而逼人聽指甲劃黑板的聲音,更猶如殺人父母(大誤)。
那麼,這聲音到底多喪心病狂?
其實,光看到這組詞很多人就已經產生強烈的生理不適了。
老實說,幾乎每個人都有屬於難以忍受的聲音,這有關個人喜好。
例如,清晨的鳥叫聲,常常與美好的體驗相伴,人們自然覺得這無比動聽。
舉個反例,一首再好聽的歌,如果被用作起床鈴聲,想必沒有人會再想聽到。
再舉個反例,你還可能會因為一個討厭的同學吃飯吧唧嘴,而從此討厭上所有的吧唧嘴。
但有一些聲音很特殊,它們就像被刻在人類的基因里,能讓絕大多數人產生厭惡情緒。
例如嘔吐聲就是不爭的絕世煩音。
對嘔吐物的厭惡,是人類的一種本能。這源於我們病原體的厭惡,能幫助我們避開傳染性微生物。
同樣,指甲劃黑板,也能讓人產生本能厭惡的聲音。
但為什麼呢?
學生時代最擔心的,就是老師的粉筆寫著寫著突然卡殼了。
尖銳且悠長的一聲,底下的學生瞬間頭皮發麻,紛紛抓狂。
拋開上學痛苦的體驗,其實那些還沒上過學的非人靈長類,對此類聲音也同樣感覺不適。
但它又與厭惡不同,有科學家認為這屬於一種獨特的情緒,可與其他情緒區分開。
人類聽著這種聲音,不僅僅是厭惡那麼簡單,它還能引起一種獨特的生理反應模式。
在西班牙語中,就有一個特定的詞彙「Grima」用來形容這種感覺。
儘管在其他文化中,沒有發現與「Grima」類似的詞彙,但這種感覺是共通的。
而與之類似的,還有摩擦泡沫發出的吱吱聲、以及刀叉划過玻璃瓶等。
志願者形容,這類聲音確實討厭,但它比厭惡的感覺更讓人不悅,是一種更加強烈的情緒。
厭惡只會讓人皺眉,但「Grima」還帶有讓人頭皮發麻、脊椎驟涼、不寒而慄、想逃跑等屬性。
儘管我們還不知道,為什麼這種聲音會如此讓人不悅。
但科學家也發現了一些「惱人」的規律。
一般情況下,人耳能聽到的頻率大概是在20Hz~20000Hz之間,也叫做可聽聲。
頻率高於20000Hz的聲波,叫做超聲波;而頻率低於20Hz的則叫做次聲波。
不過超聲波一詞,也誤導了不少人,讓人聯想到頻率越高就越難聽。
但其實不然,真正能讓人覺得耳膜穿孔的聲音,基本上都集中在2000Hz~5000Hz這一中間頻段內。
不同聲音的頻率範圍,上面三張圖為1.刀子劃玻璃、2.叉子劃玻璃、3粉筆劃擦黑板的聲音頻率,集中在
2012年,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員團隊就召集了一批健康志願者,並對他們發起了「聲波攻擊」。
對於74種不同的聲音,志願者們也評選出了10大最討厭的聲音。
10. 電鑽聲
9.嬰兒哭聲
8.自行車急剎聲
7.角磨機聲
6.女性尖叫聲
5.指甲刮黑板聲(是的,它還不是最讓人抓狂的)
4.尺子劃玻璃
3.粉筆劃黑板
2.叉子劃玻璃
1.刀子劃玻璃
而掌聲、嬰兒笑聲、雷聲和水流聲則是最不惹人討厭的聲音,甚至讓人覺得悅耳。
刀子劃玻璃
當時,研究人員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來觀察志願者的腦部反應。
他們發現,當聽到這些討厭的聲音時,大腦的聽覺皮層和杏仁核之間產生了交互作用。
要知道,聽覺皮層主要負責處理聲音信息。而杏仁核則接管我們的負面情緒,它的興奮會引起恐懼、焦慮和憤怒等一系列情緒。
當聽到2000Hz~5000Hz頻段的聲音,大腦中杏仁核的活躍程度就會增加,想不抓狂都難。
此外,聲音越是讓人討厭,這兩個大腦區域之間的活動也就越強烈。
而另一項2011年的研究也顯示了,2000Hz~4000Hz的聲音最讓人痛苦。
當科學家將指甲劃擦黑板的聲音錄下來,然後剔除其中高頻的部分,聽者覺得這聲音依然難聽得想打人。
他們再次嘗試,這次剔除了低頻部分,但情況也沒有得到改善。
最後,當剔除了2000Hz~4000Hz這一中頻段的聲音時,指甲劃黑板的錄音聽起來才變得舒服。
也就是說,讓指甲劃黑板變得難聽的,正是2000Hz~4000Hz的聲音。
這與前面提到的2000Hz~5000Hz,也是基本重合的。
更可怕的是,人耳對該頻段的聲音還是最敏感的。
人們習慣性地用「響」和「不響」來描述聲波的強度,但這與聲波的強度是不完全等同的。
其實,人耳對聲波響度的感覺還與聲波的頻率有關。
科學家認為,人類耳道的特殊形狀,能對特殊頻段的聲音起共振放大作用。
這使得這些有毒的聲音,更是毒上加毒。
20Hz~20000Hz聽力測試
例如同樣是60dB的兩種聲音,人耳聽1000Hz的聲音要比100Hz的聲音要響亮。
另外,想要使得100Hz的聲音聽起來和頻率1000Hz、聲壓級60dB的聲音一樣響(也即響度級一樣,單位為「方phon」),則其聲壓級要達到67dB。
根據這些特點,我們便得到了一系列響度相等的聲壓級和頻率的關係曲線,即等響曲線。
等響曲線中同一曲線上不同頻率的聲音,聽起來感覺一樣響,而聲壓級是不同的。
從圖中可以看出,人耳對1000Hz~4000 Hz左右範圍內的聲音最為敏感。
我們拿響度級為30方的曲線來舉例。
也就是3000Hz、聲壓級為20dB的聲音,與20Hz、聲壓級為85dB的聲音一樣響。
所以相對於其他頻率的聲音來說,指甲劃黑板的聲音剛好落在2000Hz~4000Hz間是效果大增。
只要一點點聲響,就能讓人感知,開始抓心撓肺,痛不欲生。
那麼問題來了,針對這特定頻段聲音的恐懼是打哪兒來的?
這裡也有各種不同的有趣假說。
人類當然不是真的害怕指甲劃黑板,畢竟這個動作並不會對人造成任何實質性的傷害。
而現代人對這種聲音的強烈不適,很可能只是人類演化的副作用。
早在1986年,就有一批科學家注意到這種恐怖的聲音了。
他們發現指甲劃擦黑板的聲音,就與猴子發出警報聲的頻率很接近。而靈長類在發現危險時,就是通過發出尖嘯聲來向同伴報警的。
此外,我們還可以注意到,嬰兒的啼哭聲也落在此「抓狂頻率」內。
愛哭的孩子有奶喝,他們能得到成年人更多的照顧與注意。
從演化的意義上來看,能有效地注意到同伴發出的警報聲,以及更容易被嬰兒的啼哭吸引,確實關於生存大計。
那些對該頻段聲音反應遲鈍的傢伙,可能會注意不到警報聲而被淘汰。
又或者是自己孩子遇險境,連哭啞了聲音他都沒發現,其基因也註定無法往後傳播。
不過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些聲音確實討厭,但也不影響生活。
只是,還有極少部分人,會對一些聲音就表現得異常敏感,極易炸毛。
這可能是得了恐音症(misophonia),也叫「選擇性聲音敏感綜合徵」。
別說是劃黑板的聲音了,就連鍵盤聲、口哨聲、呼吸聲、擤鼻子聲、嚼口香糖、掰手指聲、腳步聲等都可能是無法忍受的,且極易引起當事人的情緒大爆炸。
這是一種2000年後才被學界注意到的疾病或症狀,目前還未正式被承認。
當然,人們對治療方法也是一無所知的。
有一些觀點認為,恐音的原因是情緒管控欠佳,容易動怒。
但也有觀點認為應該把恐音症劃分為一種疾病,而科學家也找出了一些線索。
2017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有恐音症的人其大腦對聲音的處理與常人不同。這可能是他們對一些聲音難以忍受的原因,並非純粹的矯情。
那麼你們有什麼討厭的聲音嗎?留言說不定能找到同道中人!
*參考資料
Inge Schweiger Gallo, José-Miguel Fernández-Dols, Peter M. Gollwitzer, and Andreas Keil.Grima: A Distinct Emotion Concept?[J].Front. Psychol.2017
Sukhbinder Kumar, Katharina von Kriegstein, Karl Friston and Timothy D. Griffiths.Features versus Feelings: Dissociabl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coustic Features and Valence of Aversive Sounds[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12,32(41):14184-14192
Christian Nordqvist.The Ten Noises We Hate The Most.medical news today.2012.10.15
Christoph Reuter; Michael Oehler . "Psychoacoustics of chalkboard squeaking".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1,130 (4)
Lynn Halpern; Randolph Blake; James Hillenbrand. "Psychoacoustics of a chilling sound".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1986,39 (2): 77–80.
PhD, James Cartreine. "Misophonia: When sounds really do make you "crazy"". Harvard Health Blog. 2017.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