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老太極圖,最全最有價值的太極圖多種描述,解說匯總

2019-05-29     全球聚焦520

太極圖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以「圖像」的方式闡釋陰陽哲理的圖形,是探索宇宙社會人生變化發展規律的圖式。千百年來,悠悠流傳,博大精深。

世傳太極圖的種類有很多,主要有北宋周敦頤的周氏太極圖、明朝來知德的來氏太極圖、古太極圖(又名天地自然河圖)、現代陰陽環互太極圖(即陰陽魚太極圖)等,流傳最廣的太極圖應當是以陰陽相互環抱交感的陰陽魚圖案。

一、周氏太極圖

周氏太極圖作於北宋,是五層結構的立式太極圖(見圖示),周敦頤著有《太極圖說》對該太極圖進行闡釋,其含義大致如下:

周氏太極圖

最上一個圓圈代表「無極」,是無極至極、無邊無際、圓融周遍、無有終始的意思,這個圏也代表陰陽未分的混沌,其大無外,其小無內。

第二圈為三輪黑白(陰陽)環互交合圖(該圖示類似於《周易》八卦中的坎離環交結構),「無極而太極」,太極是無極的顯現之機,是陰陽過程的展開與動靜變化,環互結構象徵陰陽互變流轉,周而復始;坎離結構象徵陰陽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所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第三圏為五行變合圖,由陰、陽、陰中陽、陽中陰變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之間相互聯繫、生化制約循環往復,生生不息。五行之氣順布,四時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氣匯聚而凝和。

第四圏為陰陽五行凝聚顯化,形成陰陽兩類相互對立、互補的事物。秉受陽氣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陽性特徵,秉受陰氣而形成的事物呈陰性特徵。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最下一圈象徵萬事萬物皆由陰陽而出,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無有終期。

周氏太極圖以陰陽、五行理論依立式多層次形象地描繪了宇宙萬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該圖示得到後世許多學者的推崇,周敦頤也被奉為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

周氏太極圖的圖示對於一般人來說還是有些複雜,而且陰陽之間的關係缺少形象化的體現,陰陽與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繫在圖示中似乎也沒有展示出來。《周易·繫辭》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個八卦在周氏太極圖中也沒有完全體現(只有坎離二個卦象)。

二、來氏太極圖

來氏太極圖作於明代,來知德潛居蜀地深山參研易理達29年,著有《周易集注》一書,來氏太極圖為黑白環互圖,黑者陰,白者陽。陰者可分為二,即太陰、少陰;陽者也可分為二,即太陽、少陽。中央還有一圓,據來氏講:「非中間一圈,乃太極之本體。」

何為「非中間一圈」?太極之本體又是指什麼?這都是值得推敲的。筆者認為來氏太極圖在易理上是有嚴重問題的,既然稱作「太極圖」就應該符合《周易·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實際上周氏的太極圖並不符合!如果將整個圓視為太極,那麼太極生的不是兩儀,而是三儀(即陰、陽、中圓)!周氏說「非中間一圏,為太極之本體」,太極本來就是陰陽的本體,太極的中央又出了個本體,豈不頭上安頭?

三、古太極圖(天地自然河圖)

古太極圖為清朝胡渭據明趙仲全《道學正宗》的《天地自然之圖》而制,該圖與《天地自然之圖》無異,唯一的區別是黑白環互的圓周劃分為八塊,以象徵八卦。

古太極圖

所謂古太極圖是以圓圈代表太極;曲線兩分(一黑一白)代表兩儀;純黑、純白及白中黑眼、黑中白眼為四象;圓周八分而有八卦,該八卦與伏羲圓圖若合。在古太極圖中,陰陽二分曲線表達了陰陽互根、互推的過程,也表達了兩儀生四象的過程,儘管胡氏將圓體化分成了八份以應先天八卦,但是太極圖也變得不那麼簡潔了。與周敦頤太極圖相比,只表達出了四象與八卦,五行沒有直觀表達。

四、陰陽魚太極圖(傳統太極圖)

目前,在社會上流傳最廣的太極圖就是陰陽魚太極圖,從孔廟到樓觀台,從中醫到武術,從韓國國旗到玻爾勳章族徽等等,都有這個陰陽雙魚太極圖的影子。陰陽雙魚象徵陰陽之間本為一體,然相互對立,互動消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陰陽魚太極圖將陰陽關係揭示的惟妙惟肖,但是與古太極圖一樣難以表達陰陽、三才、五行的內在聯繫。

五、郭氏太極圖

郭氏太極圖是筆者在陰陽魚太極圖基礎上悟出的。太極圖如何而來?各家說法不一,筆者在1990年5月於定中顯見彩色太極一氣流行,用近20年的時間參悟其理,現將其流傳於世。郭氏太極圖將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八卦融為一體,將孔子《繫辭》中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宇宙生化模型,與《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生化模型完美融合在一起。

六、郭氏太極圖與先天八卦分布

筆者太極圖的八卦化分符合逐爻疊加的「加一倍法」,這種逐爻疊加既可以是由下向上,也可以是由上向下;既可以是以三才為基礎展開,也可以是以四象為基礎展開。這樣,展開的八卦圖示就有多種多樣,由上至下將太極圖示中的八卦列出來就構成了多種不同的八卦序列。

八卦分解圖之一

例如,以三才為基點,爻位由下向上疊加,依照上陽下陰的次序,可以展開先天八卦序列:干、兌、離、震、巽、坎、艮、坤,從垂直軸線上看八卦分布是由上至下而順序排列。見下圖:

這與傳統太極圖中的先天八卦圓周分布順序雖然形式不同,但是表現內涵是一致的。這個圖示將「加一倍法」的八卦次序與太極圖融合在了一起。

八卦之中復有八卦,因此太極衍為六十四卦。

七、郭氏太極圖與《尚書·洪範》

《尚書·洪範》為中國政治哲學史上的重要篇章。相傳《易》八卦與《洪範》九疇乃天賜所得,漢孔安國云:「《河圖》者,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隨則其文以畫八卦;《洛書》者,禹治水時,神龜負文而列於背,有數至九,禹因而第之以成九類。」

洪,大也;范,法也。洪範乃是治國安邦修身,裁定天下秩序之大法。《洪範》九疇:「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也就是說,其一用五行立其根基,其二用五事修養身心,其三用八政設置官職,其四用五紀定製時序,其五用皇極建立政統,其六用三德執掌駕馭,其七用稽疑決策進退,其八用庶征把握天人,其九享用五福,戒罰六極。

老外在練太極拳,中國人反而會的不多

《易》與《洪範》皆為聖人通明天下之至理,化育群生之至道,《易》本於陰陽,化而八卦,八卦而衍為六十四卦,陰陽生生對待而交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故為之《易》。《洪範》本於剛柔,化而五行,五行而有順逆,各有其性,建皇立極,而盡天下之性命,而定天下之事業。

何謂皇極?皇,大也;極,中也。大而至中是乃皇極。《易》曰「太極」而《洪範》曰「皇極」何也?太極表天道,皇極表人理,太極化而陰陽,皇極和陰陽而位乎中,太極顯體,皇極達用,即體而達用,故太極、皇極本一也,在天道曰「太極」,在人道曰「皇極」。皇極就是處中用和的根本原則,是《洪範》精神之所在。人類社會是複雜的,充滿了各種利害關係和恩怨矛盾,如何應對與處理?這是每一個人所必須面對的。要處理好這些關係,依據什麼標準呢?這就是公平與正義(大中至正)。

預測盤,每圈數字可以轉動的

從箕子《洪範》九疇可以到看到,建立皇極乃九疇之中心,主要是強調協調各方的相互關係,從而實現「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政治應秉承以民為本,以公平正義為根基,如此才能贏得公眾支持,才能達到官民認可,才能實現社會和諧,人心得以安寧。

陰陽魚太極圖是描述各種矛盾(陰陽)關係的動態模式,筆者在陰陽魚太極圖中央加了一個圓圈,正是以大而中的原則協調矛盾(陰陽)關係的最佳模式,這個圓一方面體現了不偏不倚,另一方面體現了尊重差異、尋求共性,從而建立和諧的整體秩序。這就是大中的精髓。

太極圖實乃太極與皇極合一圖,依道家而言還有「無極圖」(周氏太極圖中也有),「無極圖」實際就是空心圓圖,乃無極之極、無所不至、無所不包之含義(也就是生生道體本身),故「無極」、「太極」、「皇極」是一回事,只是萬物不同層面的理。

筆者的太極圖是將《易•繫辭》中的太極——陰陽——兩儀——四象——八卦關係與《尚書•洪範》中的五行關係合而為一,並將《洪範》中的皇極揭示了出來。而周敦頤的太極圖雖然揭示了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的生化過程,但是並沒有將《洪範》中的皇極顯現出來。

道家將空心圓稱作「無極」,而將陰陽運化過程稱作「太極」,若按照道家的說法可以畫出三極分解圖:

三極分解圖

八、郭氏太極圖與含三為一

周敦頤《太極圖說》開篇有:「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歷代諸儒對「無極」、「太極」爭議頗多,朱熹與陸九淵有著名的鵝湖之辯。

周子的《太極圖說》是儒、道、佛融合的產物,固然帶有道家與佛家的痕跡。「無極」出自《老子》,是道家對萬變事物「本體」的描述,而將「陰陽互根」的變化之機稱為「太極」。在《太極圖說》中沒有「皇極」之說,但卻有「陰陽和中」之實,這就是皇極境界。「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這是《太極圖說》對皇極(立人極)層次的描述。陰陽致中變合,而形成了多元互動(即五行)關係,五行是《尚書·洪範》中的重要內容,是萬物有序運行的綱紀(「彝倫攸敘」),其核心是陰陽致中和合的「皇極」。

「無極」、「太極」、「皇極」本是一體,不是說太極之外有一個獨立存在的無極或皇極,或者無極之外有一個皇極,這三極是一體的關係,而是萬事萬物不同層次法性的呈現,這三極與傳統文化中的「體、相、用」三義相應。佛家講,「體」是真如本性,亦稱「佛性」。佛性清凈平等,不垢、不凈,不來也不去,是無處不在、遍滿法界(故與「無極」相應);「相」是性之功德,也是自性本具一切智慧、能力的顯現,天地間差別萬象無不是這一法力的顯現(故與「太極」相應);而「用」,則是應用無方,能隨機應化,隨緣教化,歸其本乃是以和德為用(故與「皇極」相應)。

由上貼圖所示,筆者的太極圖是融「無極」、「太極」、「皇極」一體的,即含三為一,是對周子太極圖和傳統陰陽魚太極圖的繼承與發展。

儒家講「一物一太極」,無極、太極、皇極無非都是自性的體現。在「無極」境界,眾生本具的法性是平等的;而於「太極」境界則呈現萬千差別,故也是自由的(依其自主性而有別);而「皇極」境界將這平等與差別融合為和諧之一體。故平等、自由、致和是太極圖理論呈現的基本價值。

太極圖理論是中國最古老經典《易》的基礎學說,也是天地間萬物的根本規律,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合古通今、應變無方,在新時代下承傳中國文化之精髓,融合西方文明之精華,以此構建中華文明平等、自由、和諧的普世價值體系,締造平等、和諧,自由而有序的新世界,造福人類。

九、郭氏太極圖與佛家的體、相、用以及儒家的體、用關係

在佛家,「體」就是指圓滿法界的形而上「本體」;「相」是表相,即表現形式、體系結構;「用」是功能、作用。例如,一個玻璃杯,玻璃為之體,其形狀、形體為之相,能盛水、飲水為之用。

在儒家,「體」一方面指內在生生的形而上「本體」,也指系統的體系結構;「用」則既是指表現形式,也指功能與作用。

如此說來,在佛家的體、相、用三者之間在儒家看來是遞進的體用關係,即「相」為「體」之用,也為「用」之體。還以玻璃杯為例,在儒家看來,玻璃為之體,其形狀、形體為之用;形狀、形體為之體,能盛水、飲水為之用。

所以,在筆者的太極圖中,若以佛家來講無極、太極、皇極就是體、相、用的關係;若以儒家來論,無極為體,太極為用;太極為體,皇極為用。

太極圖數學模型

太極圖數學模型在事物現象研究過程中的應用是相當普遍的,上面的質點勻速圓周運動系統就是其中的一例。下面就太極圖數學模型的應用再舉幾個實例。

1. 月相現象

月相是指月球、地球和太陽三者在太空中相互運動形成的某一狀態月光的反射現象。因為三者的相互運動都遵循著特定的規律,所以月相是周期性變化的,其周期取決於月球的公轉周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周期。經過長期的觀察測定,月相周期為29.53天。月相按朔月、峨嵋月、上弦月、凸月、望月、凸月、下弦月、殘月的過程在一個周期內循環一次。月相反映的是月球表面反射太陽光的面積大小,這可以用數學關係式表示。設月球的象視面積為S0,日照反光面方向與觀察方向之間的角度用φ表示,當φ為0(反光面方向與觀察方向相同)時月相為朔月,當φ為180度(反光面方向與觀察方向相反)時月相為望月,當φ成90度直角時月相為上弦月或下弦月。那麼,從朔月(初一)開始月球反光的明亮面積S+

S+ = S0(1- cosφ) /2

不反光的陰暗面積S-

S- = S0(1+ cosφ)/2

用明亮面積S+、陰暗面積S-函數在太極坐標系中繪製的圖形如圖四所示。

圖1 月相陰陽太極圖



該圖旋轉180度後與陰陽太極圖完全吻合,月球的象視面積S0為太極系統的和H,明亮面積S+為太極系統的陽Y+,陰暗面積S-為太極系統的陰Y。所以,月相告訴我們深藏於現象後面的陰極陽升、陽極陰返的變化規律,我們祖先的陰陽概念思維或許是從月相的觀察中得到了啟發。

2. 單擺運動

單擺是掛在一根細線下面的可以自由擺動的小球,如圖五所示。許多著名的物理學家如伽利略、惠更斯、牛頓等等都對這一系統做過研究。


圖2 單擺運動示意圖



整個系統的全部質量可認為集中在可看做質點的小球上,為了使它能做任意大幅度的運動,可以把細線換成細棒。細棒的質量、空氣的阻力相對較小可忽略。當拉開小球,使它偏離平衡位置,放手後小球受重力與拉力作用,沿著以平衡位置為中心的一段圓弧做往復運動,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

設擺長為l,小球的質量為m相對於小球鉛垂位置的角位移為θ,重力加速度為g,那麼,單擺的重力勢能為

Ep = mgl(1-cosθ)

單擺的動能為

Ek = mv2/2

由機械能守恆定律,單擺的總能量為

E=Ek+ Ep=mv2/2+ mgl(1-cosθ)=常量

由於單擺系統除了受重力與拉力作用外不受其它因素影響,單擺的總能量由初始角位移θ0確定,當θ=θ0時單擺的動能為0,所以單擺的總能量為

E=Ek+ Ep=mgl(1-cosθ0)

單擺的單位總能量(無量綱)為

H≡E/ mgl=(1-cosθ0)=常量 (5)

單擺的單位動能為

Hk = Ek / mgl=H-(1-cosθ) (6)

單擺的單位重力勢能為

Hp = Ep / mgl=1-cosθ (7)

當θ0=л時,自由單擺的單位總能量為最大H=2,用單位動能Hk、單位重力勢能Hp函數在太極坐標系上可繪製出單擺能量變化曲線,如圖六所示。


圖3 單擺運動能量變化太極圖



單擺運動能量變化太極圖也是一個古太極圖,只不過把太極系統的參數擴大了2倍,即單擺的單位總能量為太極系統的和的2倍,單位重力勢能和單位動能也分別為太極陰、陽因子的2倍。

小球在重力作用下由靜止狀態(具有最大勢能)開始擺動,運動產生了動能。隨著小球位置的降低,勢能漸漸減小,動能漸漸增加。等到小球經過最低位置時單擺能量全部轉換為動能,之後,在慣性的作用下小球繼續往高的位置運動,動能則慢慢地轉換為勢能。到達極高點時,小球因動能消失而趨向靜止,靜止所具有的是最大勢能。在勢能的作用下,靜止之後的小球又向相反的方向恢復運動。單擺動能為陽,勢能為陰,小球動靜變化形成了單擺陰陽能量的變化,這正是《太極圖說》所描述的「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現象。

3. 康普頓效應

1922年,美國物理學家康普頓在研究石墨中的電子對X射線的散射時發現,有些散射波的波長比入射波的波長略大,這是光子和電子碰撞時,光子的一些能量轉移給了電子。康普頓假設光子和電子、質子這樣的實物粒子一樣,不僅具有能量,也具有動量,碰撞過程中能量守恆,動量也守恆。按照這個思想列出方程後求出了散射前後的波長差,結果跟實驗數據完全符合,這樣就證實了他的假設。這種現象叫康普頓效應。

把具有波長λ0=0.7078埃的鉬的特徵倫琴線入射在石墨上,被石墨散射在各個方向上的倫琴射線可用X光分光計或攝譜儀來測定。


圖4 康普頓效應實驗原理圖



根據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考慮到相對論效應,計算得出散射波長差為:

Δλ=λ-λ0=(h/m0c)(1-COSθ)=(2h/m0c)SIN2(θ/2)

式中:λ為入射波長λ0與散射波長λ之差,h為普朗克常數,c為光速,m0為電子的靜止質量,θ為散射角。

h、c和m0都是已知的常量,因而可以算出h/m0c的值為0.024265埃。

實驗結果表明,Δλ只與測量方向相關,h/m0c確實是一個常量,當散射角θ=90度時,其值為0.024263089埃,測量值與理論值相當吻合。h/m0c稱為康普頓波長。

從上式可知,波長的改變決定於θ,與入射波長λ0無關,即對於某一角度,波長改變的絕對值是一定的。這一特性與月相現象具有相似之處。月相現象表明的是月球反射光的面積,光亮面積的大小取決於月球本身的視面積和反光面與觀察者之間形成的角度。當光子照射電子時,電子表面反射的光子散射波長差Δλ取決於康普頓波長和反射光面與觀測方向之間的角度。因此,散射波長差Δλ含有太極因子(1-COSθ)/2,可以用太極坐標系的圖形表示。康普頓效應太極系統的和H為2h/m0c。太極圖中間的曲線方程為Δλ=(h/m0c)(1-COSθ)。圖中白色區域內的極徑長度就是與此散射角相對應的散射波長差Δλ。


圖5 康普頓效應太極圖

太極與五行的對應關係

它與五行的最大區別就是增加了「風」這個元素,這個元素最直觀的表示方式煙塵此類物質,如果元素周期表中就是指代多種氣態的物質,這是傳統五行中沒有涉及到的,它代表的就是擴散,它與五行的最根本區別如下:

五行是一個以圓形五角星構成的生克系統圖示如下:

實際上它以「土」為中心,以「金」「木」「水」「火」四種元素組成的結構。

而六行則是一個以正邊角星構成的六合對應系統:圖示如下:

,實際上它是以「水」和"火」作為上下元素,以「風「」木」和「土」「金」四種元素組成的相生對立系統,它有相生關係,卻沒有相剋的關係,但多了一種對立的關係。

對於傳統太極圖,它是以一組對稱黑白陰陽魚纏繞而成的傳統圖示,它體現了太極中陰陽相生,陰中有陽,陽中有陽,陰陽以螺線方式相生相對的一種理念,它圖示如下:

而來氏太極,它卻是以一種中空結構代表無極,以紅與黑螺線纏繞方式組成的類似於三色中空銅錢的圖案其圖示如下:

它與傳統太極圖的最根本區別是去掉了黑白陰陽魚的魚眼,但卻增加了中空的白色代表了無極,但它卻保留了傳統太極陰陽魚6和9弧線形狀,但因為中空,於是形成了一個由609組成的類似於颱風標誌的簡圖。

六行與來氏太極圖存在著天然的聯繫,來氏太極圖出現了上太陰下太陽的結構,這正是六行中「水」與「火」所在的位置,而在上下之間,左右兩邊出現陰陽交合的狀態,而左邊陰陽交合的情況出現了上陽下陰的未濟狀態,正好是「風」位置,左陽右陰的狀態正好是「木」的位置,而右邊陰陽交合的情況出現了左陰右陽的狀態正好是"金「的位置,而上陰下陽的既濟狀正,正好是「木」的位置,於是我用太極陰陽的圓圈方式分別代表,並把它與來氏太極組合,就出現第一幅圖示的情況。於是我把來氏太極圖與六行的圖示進行簡化及合併,至此,六行太極的圖示如下:

這是一個外框類似於螺母的結構,而中間的來氏無極則更近螺栓的結構,所以我給他取了個簡名,叫「螺絲六行太極圖」,這就是六行太極圖的全部,它不高深,卻最貼近生活,但是卻可以涵蓋多個方面,

高深的道理本應如些簡單,這就是大道至簡,請列各自行品味。

太極圖的應用

研究發現,傳出的太極圖在繼承陰陽魚太極圖精華的基礎上,發現了由陰、陽、陽中陰、陰中陽匯聚和中而成的「皇極」。這個皇極與多方(陰、陽、陽中陰、陰中陽)都有交集(即公共部分),如果將陰、陽、陽中陰、陰中陽看作多邊關係的諸方,那麼這就意味著,要使各方達成共識,只要把握這個「共同點」即可,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思想的形象化體現。「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在認同差異的前提下尋求協同與合作。太極圖的中圓就是和同的部分,而中圓外就是差異部分,這個中圓(皇極)體現的就是致中和合之道,在儒家稱之為中庸。

為何稱為皇極?「皇極」出自《尚書•洪範》:「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在《洪範》中「皇極」是指以「中道」的原則建立政統(即政治合法性與延續性)。邵雍在《皇極經世書》中說:「至大謂之皇,至中謂之極」,故皇極就是處中用和之道。

太極圖是以「象」的方式描述矛盾(陰陽)關係變化的動態模型,在太極圖中央的這個圓圈(皇極),正是以大而中的原則協調矛盾(陰陽)關係的最佳途徑,這個圓處陰陽之中位,且能夠兼顧到陰、陽、陰中陽、陽中陰,一方面體現了不偏不倚(中正、公平、正義),另一方面體現了尊重差異、尋求共性,從而在多元關係中保持和諧與穩定。

太極圖的中圓也是陰陽雙方利益的共同關注點,是雙方溝通的基礎,所以溝通也是使雙方達到和諧圓潤的最佳途徑。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複雜的,充滿了各種利害關係和恩怨矛盾,處理好這些矛盾的最好途徑就是公平、中正、包容,彼此間要尊重差異、相互理解、互利互惠、尋求共贏。人與人之間要不失時機的進行有效溝通,消除誤解,達成共識,營造良好的氛圍。而矛盾最激化的時候常常是各自以自我為中心,不能兼顧對方,雙方不能有效溝通,不能相互諒解的結果。

太極圖中最基本的關係是陰陽,五行是在陰陽基礎上至中變合而形成的多元互動關係。陰陽間互相依存相互消長呈現的最基本的規律就是「對立統一」,五行間五種因素相生相剋流轉往復呈現的基本規律就是「互動致和」。因此,「對立統一」,「互動致和」是太極圖運化展現的根本規律。太極圖理論將陰陽(矛盾)規律與五行辨證原理有機結合和在了一起,是東西方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中(特別是儒家),奉行「仁、義、禮、智、信」五常之德,「五常」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是處理、協調、維持社會中個體與群體和諧關係的人倫原則,是大家應共同該遵守與營建的基本關係。如依照這五常之道行事,則人與人之間相互融通,社會群體融洽和諧,反之人人不得安寧,社會失序。

五常來之於五行,在五行中,仁屬木,義屬火,禮屬金,智屬水、信屬土。見圖示。

仁就是仁省、仁愛,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寬容、惻隱、包容,就是協調與諒解。在政治上就是公平、平等,一視同仁,就是親政愛民,就是以民為本。

義就是宜,就是恰當,就是因時、因地制宜,就是當作即做,不當作即不做,就是恰如其分,就是把握尺度。在政治上就是堅守正義,就是把握原則,就是合理分配,就是恪盡職守,就是親政奉獻。

禮就是履,就是踐行,就是秩序,就是規矩。在政治就是制度,就是法律,就是遵守與履行,就是以身作則。

智就是智慧,就是明辨曲直、是非,就是創新,就是改善。在政治就是崇尚理性,就是科學、民主,就是改善民生,就是創新發展。

信就是誠,就是不疑,就是「言出由衷,信守承諾」,就是處世端正,不欺不詐,就是知恩圖報,就是信仰至誠。在政治就是堅守公信,賞罰有信,就是令行禁止,不朝令夕改,就是為政誠明。

中國的傳統醫學(中醫)就是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的,中國的武術強調動靜虛實,也是以陰陽五行為理論支撐的,特別是太極拳就是以太極圖為理論依據而形成的廣為流傳的拳種,太極拳有太極十三勢之說,即八卦、五行。八卦者:掤、捋、擠、按、采、例、肘、靠;五行者:進、退、顧、盼、定。

太極圖也廣泛應用於企業管理、系統控制、政治哲學等,太極圖原理還可應用於經濟、外交等諸多方面。下面簡要闡述太極圖用於外交方面。

由於信息及交通等技術的發展,當今世界正步入全球化、多元化新時代,經濟呈現全球一體化,文化呈現多元化,中國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以和為貴」等和諧思想展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在開創和美人生、構建和諧和社會與和諧世界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當今的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不能沒有中國。中國的崛起是在東西方文化的衝突與融合中發展的,特別是近百年的中國發展史證明了這一切。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種矛盾與利益是交織在一起的,所以國與國之間的文化衝突、利益關係錯綜複雜,所以在處理複雜的國際關係時就要因應時局協調好各種關係,並把握好尺度。中國奉行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這一尺度的根本體現。

太極圖中的陰魚、陽魚代表矛盾雙方;陰陽魚眼代表各方的利益交織,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心圓則表示協調各方利害關係而達成的最佳平衡狀態。這就是中庸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國」精神的內涵所在。

中美關係可以說是最複雜的國際關係,由於歷史、文化等原因兩國對彼此有著不同看法。兩者既是競爭關係,又是合作夥伴,既有衝突也有融合,常常是合作中有衝突,也常常是衝突中有融合,但是總體來說合作多於衝突,共同利益大於彼此分歧。這是兩國能夠著眼於雙方的核心利益與世界和平的未來,能夠在矛盾中保持克制、相互妥協,並努力處理好雙邊關係的結果,特別是中國一慣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常言道:和則兩利,失則俱傷。這就是太極圖理論在國際關係中的應用。

太極圖原理可以說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其用至精至深,至廣至大,小可修身齊家,大可安邦治國平天下,然太極之理大家往往是「日用而不知」。

球形立體太極圖

結束語

從以上天文現象、物理現象、微觀現象的具體應用表述來看,用太極陰陽系統觀、整體觀建立起來的太極圖完全具備了現代科學理論的功能。與其它西方認識論、方法論相比較,中國的傳統文化採用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即用整體系統的理念從事物表象的兩個不同的方面(角度)進行觀察,構建出一套太極陰陽系統推測演示方法,能夠簡潔明了地表達出事物發展變化的運動規律以及變化過程中各個狀態。太極圖數學模型的發現和建立,標誌著中國古代哲學已經向現代科學邁進,中國文化已經與西方文化融合,一個用太極圖理論研究宇宙世界、天地萬物的新時代即將到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fAMR2wB8g2yegNDA2y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