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倬琰
南宋的主旋律是幾位名將的北伐,和趙宋皇室的自保。無論是岳飛等人的北伐中原,還是南宋抵擋金朝的進攻,宋金兩國發生了許多場戰爭。而在南宋的防禦戰當中,絕大多數僅僅是守住而已。但南宋在1161年不但大勝了金國,還直接導致了殘暴皇帝完顏亮遭誅被廢。而領導這次戰役的,是南宋一位不怎麼為人所知的文人將領,他死後宋朝皇帝徹底失去了北伐的動力。
┃採石一戰救南宋
金朝有一位皇帝,名叫完顏亮,此人堪稱金國王莽,依靠自己的純熟演技最終篡得皇位。這裡不是要說他怎麼篡位,而是想講他即位後,讀到了柳永《望海潮》里"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詞句,對南宋心嚮往之,憤而寫下"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打算滅掉南宋,統一天下。
【虞允文】
為了這個目標,金國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1159年宋、金貿易的榷場,除泗州外全部被金停止,這顯然是要打仗之前的準備。同年完顏亮命戶部尚書蘇保衡等在通州建造戰船,調集諸路軍隊共50餘萬人,徵調戰馬56萬餘匹。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軍開始南下,主和派主張逃跑。宰相陳康伯堅決反對:"敵國敗盟,天人共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高宗遂命令備戰,分四路迎敵。以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川、陝;老將劉錡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擔負江淮地區;成閔為京湖制置使,率兵3萬戍鄂州,與守襄陽的吳拱犄角相應,防守長江中游;李寶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進。
看似準備完全的宋朝軍隊,其實一觸即潰。完顏亮統兵40萬架設浮橋,渡過淮河,一個月左右,金兵就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兩淮守將劉錡、王權不戰而逃,兩淮盡失。此時宋高宗又想起往海上逃跑的老習慣,但最終被宰相陳康伯阻止,燒毀宋高宗的詔書"如敵未退,散百官",促使高宗命樞密使葉義問總領江淮軍隊,虞允文為參謀軍事。
葉義問膽小怕事,派遣虞允文去前線慰勞將士。完顏亮大軍正圖謀由采石磯渡過長江。原來負責督軍的主帥李顯忠還未趕到,虞允文並非武將,完全可以聽隨行人的建議逃走,但虞允文執意要抵抗,進至采石磯。
但在采石磯,虞允文看到的是"敵騎充斥,我師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皆權敗兵也",1.8萬殘軍士氣低落,零散坐於路旁,皆作逃遁之計。
【采石之戰】
虞允文立即親自督師,勉以忠義,"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把散處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沿江布陣。他向散漫在江邊的士兵演說:"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這番演說成功把士兵團結起來,並大大振奮了軍心。
此時宋軍1.8萬人,金軍號稱40萬,大約十幾萬左右,但也是巨大的軍力差距。虞允文命諸將列大陣不動,將戰船分為五隊,"其二並東西岸而行,其一駐中流,藏精兵待戰,其二藏小港,備不測"。
因為宋軍掩匿山後,完顏亮軍開始以為采石磯無兵,等乘船快到了長江南岸時,才措手不及看見宋軍列陣相待,當地人民觀戰助威者十數里不絕。由於無法後退,金軍只得繼續前進。
宋水軍多踏車海鰍船,大而靈活,而金水軍船隻底平面積小,極不穩便,宋船乘勢衝擊,金兵大敗,死傷四千餘,被宋軍俘獲五百餘人。第二天,虞允文又派水軍主動進攻長江北岸的金軍渡口。金軍船隻出港,宋軍用強弩勁射,又使用船載霹靂炮(一種用火藥彈丸的投石機)轟擊,大敗金軍。
完顏亮見渡江失敗,只得退回和州,接著進兵揚州。數戰皆敗的金軍士氣低落,此時北方傳來消息,監國的東京留守曹國公完顏雍在北方自立為帝。金軍一時間軍心渙散,士兵大量逃亡。完顏亮決心孤注一擲,先取南宋,再北上平亂。於是他下達命令,三日內渡江不城,隨軍大臣盡行處斬。
本來就已經沒有皇帝合法地位的完顏亮,又發出這樣殘酷的命令,使得金軍的將領們開始私下謀劃:"進有渰殺之禍,退有敲殺之憂,奈何?"有萬戴者曰:"殺郎主,與南宋通和歸鄉則生矣。"
【完顏亮】
最終金軍大將完顏元宜將完顏亮殺死,金軍退走,宋軍乘機收復兩淮地區,金朝遣使議和。這就是拯救了南宋的"采石之戰",這一戰使得金朝皇帝完顏亮被推翻,並且此後很長時間內金朝都沒有再南下侵宋。
這場大捷的最大功臣,就是裡面那位原本被派去犒軍,卻領導南宋殘兵戰勝金軍的虞允文。勝利後,病重的四川統帥劉錡握其手言:"朝廷養兵千日,竟使書生立功!"而這是這個書生虞允文第一次帶兵打仗。
┃弱書生扛起北伐
今天的這個主角虞允文,是宋高宗後期、宋憲宗時期的主要主戰派官員,而他的成名就靠的是前面講到的"採石大捷"。但虞允文作為一個文官,此時僅僅是他出仕沒幾年的時間。
【宋高宗】
虞允文是宋徽宗大觀年間生人,自幼聰穎好學,《宋史》記載"六歲誦九經,七歲能屬文"。但是由於生逢北宋末年亂世,高宗南渡後,父母接連生病亡故,所以守孝多年。直到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才進士及第,此時已經40多歲了。
時秦檜當權,他和其他四川書生一樣都不獲重用。秦檜死後,終於獲得中書舍人趙逵推薦,就任秘書丞(職官,從七品),官至禮部郎官、中書舍人(職官,正四品)。
紹興三十一年採石大戰,一戰成名,使得虞允文得以獲得重用,被委任為川陝宣諭使,與宣撫使吳璘商議收復中原的大業,再次北伐中原。這是岳飛死後,南宋再一次大規模的開始北伐的準備。
宋高宗一直都沒有想要北伐,雖然虞允文先後三次向朝廷進獻收復兩淮的策略,但都被宋高宗置之不理。此後虞允文擔任江淮、荊襄路宣撫副使、川陝宣諭使。雖然沒能北伐,但準備工作一直都沒有停止。
【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後,開始進行北伐,但遭到失敗。由於丞相史浩、湯思退對虞允文十分忌憚,向宋憲宗進讒言。宋憲宗誤信奸臣讒言,要求川陝宋軍退兵,以致功敗垂成。虞允文大為痛心,向孝宗上書:"陝西五路新復州縣又繫於德順之存亡,一旦棄之,則窺蜀之路愈多,西和、階、成,利害至重。"
因為史浩、湯思退的打壓,虞允文不得不請求致仕,孝宗給了他一個顯謨閣學士的閒職。不久抗金名將吳璘病逝,虞允文被任為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拜資政殿大學士,終於有機會再一次准別北伐。
虞允文治川時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並減縮軍費開支。並且大力提拔賢良之士,如:胡銓、周必大、王十朋、趙汝愚、晁公武、李燾等人。後來孝宗授予虞允文左丞相兼樞密使的職位,但他隨即要求鎮撫四川,以圖光復大業。
宋孝宗任命他為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雍國公,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時間裡,不斷籌劃由四川出師北伐,以圖光復中原,最終積勞成疾,淳熙元年(1174年)以病卒。
【岳飛】
可以說,虞允文是岳飛後少有的還力主恢復中原的官員,即使他只是個文官。同時他也是支撐南宋皇帝繼續北伐的唯一動力,宋孝宗在虞允文死去後便失去了收復中原的斗心,從此不再打算收復中原。
一個文官,領導了一場拯救國家的戰役;一場以少勝多的大捷,竟使得金朝皇帝因此喪生。"採石大戰"被認為可以和周瑜赤壁、謝安淝水等戰並列,儘管虞允文的名氣不如岳飛,卻依然算得上南宋的一員名將。雖然北伐最終不成,但他的報國事跡仍廣為人傳頌,最終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