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容不下李嚴?

2019-11-21     倬見

文┃倬琰

夷陵大敗,不只打沒了劉備的心氣兒,也打掉了大半蜀漢基業。退守白帝城的劉備,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力氣再起來了,所以做出了託孤白帝的決定。在這個決定中,諸葛亮的毫無疑問的主角,但同時他也安排了一個副手幫助諸葛亮一起輔佐劉禪。這個副手就是李嚴,但李嚴自始至終就沒有發揮顧命大臣的作用,還在八年後被諸葛亮廢黜。諸葛亮為何容不下李嚴,是諸葛亮的失誤,還是李嚴自己不爭氣。


┃李嚴不是草包

有歷史學家認為李嚴最終被廢是咎由自取,誠然,李嚴孤高自負、自視甚高,連諸葛亮也很難與他合作,但李嚴本身並不是一個庸人。事實上雖然劉備會選擇李嚴作為託孤大臣之一,有很多複雜的原因,但李嚴本人的才幹同樣是很重要的。

【李嚴(影視形象)】

李嚴是荊州南陽郡,所以他並非益州本地人,早年任職於荊州牧劉表麾下,為郡職吏,以才幹稱。曹操入荊州時,李嚴流亡入蜀,由於頗有才能,被劉璋任命為成都令,因長於政事而逐漸名聲增大。

建安十八年(213年),李嚴被劉璋臨時任命為護軍,與參軍費觀督綿竹軍拒劉備。由於益州在劉璋治理下,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事實上本來劉璋和父親劉焉父子倆及其隊伍就是外來戶,所以劉備入川前益州本地人對劉璋其實已經不滿。

因而儘管李嚴自己並非本土人士,但依然認為劉璋不再可輔,同費觀陣前倒戈,率眾投降。儘管再一次換了主公,但李嚴本身的能力還是得到了劉備的認可,加之其投降對於劉備入蜀很有幫助,因而在劉備手下李嚴依然得到了犍為太守、興業將軍的位置。

劉備得到益州後,李嚴與軍師將軍諸葛亮、揚武將軍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將軍伊籍、左將軍西曹掾劉巴四人一起受命制定《蜀科》,後來成為了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

在犍為太守任內,李嚴表現出其優秀治政能力,畢竟作為降將,儘管與新來的劉備相比已經算是"老人",但依然需要通過優秀的政績和忠誠的表現來穩固自己在劉備心裡的位置。

李嚴在水利方面頗有建樹,鑿通天社山,修築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觀樓壯麗,為一州勝宇"。而且根據水經注之記載,李嚴重新修築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門"樞紐工程,使其能連接江的兩岸。後來南宋時期的工部侍郎李心傳認為 "眉州通濟堰,建安間創始",把功勞歸給了李嚴。

建安二十三年劉備征戰漢中,蜀中盜賊馬秦、高勝等在郪縣聚眾數萬造反,攻占資中縣。當時蜀中大部分兵力民力都前往支援漢中前線,李嚴無法調集別處的軍隊,於是只率領著犍為郡五千士卒討伐反叛,成功地以五千兵力消滅了數萬叛軍。

不久後,越巂郡夷帥高定率軍圍攻新道縣,李嚴前往解圍,高定被擊敗後逃走。劉備於是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領郡如故。過了幾年南中雍闓在益州作亂,李嚴寫了六張紙的書信給雍闓,向他解釋利害,只可惜雍闓不聽,依舊煽動南中叛亂,朝廷派諸葛亮親自領兵平息了這場叛亂。

【白帝託孤】

之前說李嚴的投降對劉備集團取得最後勝利起了重大作用,所以得到了劉備的信任,223年劉備兵敗夷陵,將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和李嚴。但畢竟最親的還是自己身邊的舊故,因而劉備選擇李嚴成為輔臣的原因是他作為劉璋舊人這一身份。但這一身份既讓李嚴得到了名義上僅次於諸葛亮的地位,也是讓他最終因此與諸葛亮分崩離析。


┃雙雄難免爭奪

劉備讓李嚴作為顧命副大臣,既沒錯同時也是個錯誤。沒錯的是他想通過把李嚴這樣身份的大臣放在這樣一個位置,來籠絡益州舊臣,鞏固自己的統治,畢竟李嚴既屬於劉璋舊部,同時又最為親近劉備集團。但錯誤的是他任命的是李嚴這個人,別人可能誰都可以,唯獨李嚴不適合做這個副手。

李嚴的職位還是很高的,至少"看起來"足夠高,光祿勛、中都護、尚書令,封都鄉侯、假節(有尚方寶劍)。爾後諸葛亮掌權,同樣對李嚴很"好",將其由輔漢將軍晉升為前將軍,幾年後進一步升為驃騎將軍,位次丞相。怎麼看怎麼都是一個有權有勢的顧命大臣,但事實卻沒有看起來那麼好。

【劉備】

首先李嚴所獲得的職位,光祿勛即宮廷衛隊長,且不說地位不如諸葛亮,更重要的是李嚴被命令鎮守永安,作為在外駐軍的將領,這個宮廷事務的職位可以說是廢的;中都護也就是行大都督職位,儘管李嚴有節制內外軍事的職位,但他實際上沒有管理蜀漢全軍的權力,只有自己的諸地能夠調動;尚書令更不用說了,作為中樞協調的職位,如果不在皇帝身邊,這個職位只是一個名頭而已。

李嚴無法參與朝政,難以輔佐少主,也疏遠了官場關係,失去了表現機會。上上下下既疏於來往,也沒有揚名立萬的可能。不只是名號上的劣勢,再具體的方面李嚴同樣比不過諸葛亮。作為丞相,諸葛亮有權開府治事,有屬於自己的僚屬和隊伍;諸葛亮除了中央職位,同時兼領益州牧,當然蜀漢本來也沒別的州給李嚴任命,所以這點倒是沒辦法。

同為顧命大臣,李嚴的心裡當然很不平衡。為了爭取權力,李嚴移防江州以後,曾向朝廷提出,以江州為中心劃出五個郡,另外成立一個巴州,自己當巴州刺史,當然諸葛亮沒有同意,此時最終也就不了了之。除了地方大員的職位,李嚴同樣想辦法尋求獨立開府的權力,他向朝廷提出要開府。理由是在曹魏受曹丕遺詔,共同輔佐魏明帝曹叡的四位顧命大臣——曹真、陳群、曹休、司馬懿各自都有權力開府,換言之就是我李嚴同樣是顧命大臣也應該有這個權力。自然,諸葛亮還是沒有同意,二人本就不尷不尬的關係也就更加疏遠甚至敵對。

種種跡象讓諸葛亮感到,李嚴的事情終究需要解決。諸葛亮知道,自己作為丞相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處理、協調好新舊關係,既有區分但也儘可能消除新舊界線。這是他對李嚴一讓再讓的原因,但李嚴一是過於咄咄逼人,二是確實自視過高、難以合作,這讓諸葛亮不得不考慮降低李嚴的影響。

正巧蜀漢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嚴督運軍糧。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務,但是這年的夏秋之際連降大雨,軍糧無法如期運到前方。於是李嚴派人到軍中說明情況,請諸葛亮回師,諸葛亮同意班師。但是當諸葛亮退軍時李嚴表示"軍糧饒足,何以便歸",又打算殺死督運領岑述以頂替過失,藉此推卸自己運糧不力之責。

【劉禪】

李嚴又上表蜀漢後主劉禪說"軍偽退,欲以誘賊與戰"。結果諸葛亮出具其前後手筆,李嚴辭窮情竭,不得不認罪,很快李嚴被廢為平民安置於梓潼。幾年後諸葛亮死在五丈原,得到消息的李嚴認為其繼任者不可能再給他戴罪立功的機會了,於是悲憤而亡。

當然對於李嚴最終被廢的過程,還是存在爭議的,李嚴畢竟不是個草包,如果他想誣陷諸葛亮,怎麼會想不到諸葛亮可以拿出他們之間的書信作為證據。所以李嚴可能真的犯了錯,但是錯誤並不像史書寫的那麼簡單,但用這個理由是最能講得過去的。所以儘管如同歷史上的很多事情一樣,這個事情可能也有一些背後的情況,但總歸,李嚴的問題被諸葛亮以這樣的方式"解決"。


┃絕情實屬無奈

對於李嚴的被廢,其實有著不同的觀點。有的觀點認為是李嚴自作自受,爭權奪利,且自己缺點明顯,最終犯下大錯,諸葛亮不得不嚴法處置。但還有的觀點認為是諸葛亮對李嚴有些不公平,畢竟作為副手,卻沒有給他什麼可以發揮的權力,反而有些打壓,李嚴只不過有所抗爭,只不過手段沒用好,反而犯錯身廢。

個人認為兩種觀點都失之偏頗,完全倒向任何一方都有些極端。動亂的導火線常常是些小事情,小事情引發大事件,背後必有大原因。李嚴的被廢,不只是他自己行事有誤,也不只是他與諸葛亮權力鬥爭。事實上更主要的是因為蜀漢政權的大局,畢竟諸葛亮是成熟的政治家,他在意的不是和李嚴一權一職的爭奪,而是維持蜀漢正常發展的考慮。

【諸葛亮】

因而,李嚴被廢,源於劉備為了大局而把李嚴放在顧命大臣的位子上,同樣也是因為蜀漢大局諸葛亮終無法容下李嚴不得不讓他離開。

蜀漢的大局是什麼,那就首先要看一看蜀漢到底是怎麼立國的。蜀漢政權,是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的。第一股是"益州集團",即之前就效忠天子的益州官僚和土生土長於益州的本地豪強。第二股是"東州集團",即劉焉、劉璋父子入蜀前後追隨他們和投靠他們的後來益州統治者。第三股便是劉備的"荊州集團",以劉備的骨幹和後來投靠蜀漢的劉備親信為組成部分。

所以我才會在上面說,劉備託孤李嚴既是正確也是錯誤。選擇李嚴這個個人是因為他的才能,但選擇在諸葛亮身邊再設置一個託孤大臣,是劉備不得已的做法,因為安撫並籠絡住"舊人"的人心,對於蜀漢的統治至關重要。

諸葛亮自然也知道,而且此後的幾十年直到諸葛亮去世,除了北伐,諸葛亮在蜀地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平衡好三股勢力,讓蜀漢這個最虛弱的政權能夠正常運行。但同時,"先來後到"的問題在蜀漢也從來都是最重要的問題,本土集團當然自詡為主人,但新來的劉備集團卻也同樣不能讓步,"以我為主"是劉備以及諸葛亮不變的準繩。

所以李嚴這個顧命大臣,並不需要像諸葛亮那樣做那麼多事情,更不能尋求與諸葛亮平起平坐,應該做的就是發揮好自己益州舊臣的身份,穩定好"舊人"的人心,同時依靠自己與荊州集團的親近地位,做好一個溝通的橋樑作用。

這就導致了兩個問題,一就是上面所說,儘管從表面上來看,李嚴地位很高,深受信任,而且步步高升,但實際上無論是劉備的臨終安排,還是諸葛亮之後的具體操作,都沒有給李嚴多少實際的權力。二就是由於得到的是有限的信任和有限的權力,但李嚴卻不是一個甘於人下的人,劉備讓李嚴空頂著輔臣的帽子,是為了穩定當時的局勢,但李嚴卻不願意逆來順受。

劉備的想法是讓新舊雙方互相協調,互有妥協,以致達到一個微妙的平衡,而諸葛亮也是堅定地執行了劉備的計劃。但可惜劉備的願望不得不落空,因為他選了一個不怎麼合適的人,李嚴看到的是劉備對自己的信任,得到的卻是一個虛頭巴腦的地位,李嚴自然不願也不甘。

所以李嚴的被廢,既是必然也是無奈。既有遠因,也有近因。既因為蜀漢大局的影響,也是具體事例的決定。

【蜀漢疆域(橙色)】

劉備以及諸葛亮對於蜀漢統治方式和統治結構的建立,決定了作為舊臣一方的李嚴必然得不到和諸葛亮匹敵的權力,即使受託的不是李嚴,讓另一個人做這個顧命大臣同樣也會在時間的推移中慢慢淡出,只不過如果是別人可能就會接受這樣的安排最終平靜善終。可惜李嚴心氣太高,又有一定的能力,不甘於變成陪襯的他讓諸葛亮最終沒得選擇。

同時蜀漢三股勢力的暗潮洶湧是劉備入川伊始就一直存在,不僅存在到諸葛亮去世,而是直至蜀漢滅亡都於此相關。李嚴的一系列行為讓這個矛盾衝突變得更大了,對於銳意北伐的諸葛亮來說,後方的穩定,尤其是舊臣集團的支持與服從尤為重要,作為被當做舊臣代表而成為託孤大臣的李嚴,"不夠老實"是他最大的錯誤。


諸葛亮毅然廢黜李嚴,歸根結底是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這一矛盾,這個解決之道叫做"依法治蜀",是諸葛亮解決新舊矛盾的根本之策。只可惜並不是那麼成功,用後世著名的"攻心聯"來說就是"寬嚴皆誤"最終讓人深思。而對於劉備來說,原本期望的結果因為李嚴的被廢而最終破產,最終蜀漢的滅亡依然是因為這個矛盾未能解決而導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9eWDj24BMH2_cNUgfm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