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吼了,讓孩子有"儀式感"才更重要

2019-12-31     母嬰說

周末休息的時候,去了一趟表姐家,一來是為了送東西,二來是為了蹭一頓好吃的。

在這一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表姐是個急性子,做什麼都風風火火的.

而小侄子則是做什麼都很有自己的一套,不管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把所有的東西都準備好,才開始做事,就拿寫作業來說,一定要穿校服,一定要在燈光明亮的地方,桌面上的東西一定要擺放整齊,不然就不寫。

而這樣的後果就是每次都要被表姐各種催促和吐槽,覺得孩子在浪費時間,小侄子會非常不爽,會回懟表姐,而表姐則是非常氣憤地吐槽,最終兩個人都弄得非常地不愉快,我在旁邊真是又好氣又好笑。

但說實話,對小侄子的這一種行為,我卻覺得非常的欣賞,那么小的小孩子就知道"儀式感"的重要性,這是多麼難得啊。

一、什麼叫"儀式感"

記得之前在《小王子》里看過這樣一段有關儀式感的對話,狐狸對小王子說,讓他每天在相同的時間來,這樣它便可以從容地準備自己的心情,去迎接這一份專屬於自己的幸福,讓這樣的等待和幸福充滿儀式感。

小王子很是不解,於是便問道:"儀式感是什麼呢",狐狸接著答道:"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其實從小王子和狐狸的對話中不難看出:儀式感就是對生活的一種敬畏和期盼,是我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可以讓自己的注意力更加專注和集中,從而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因為有了"儀式感"的存在,生活也變得更讓人期待。

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儀式感",是教育他從內心去感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他們學會享受當下每一個瞬間,從而提高自身的幸福值。

當然在"儀式感"的培養過程中,父母也需要充分的配合,多一點耐心和陪伴,少一些催促和吼,讓他們慢慢地打造出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儀式感"。

2、 有"儀式感"的孩子過得怎麼樣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儀式感"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點贊置頂的回答是:"儀式感給孩子帶來快樂的記憶,讓他們的生命豐盈和充實。"這一點在黃多多、等等和小花身上都得到了驗證。

提到黃多多,大家第一印象就是:愛笑、懂事、落落大方,她之所以會這麼優秀,與"儀式感"的塑造、多爸多媽的陪伴和支持也是分不開的。

聖誕節的時候,她會帶著可愛的麋鹿角頭飾,坐在凳子上優雅地彈著喜愛的鋼琴,俏皮又可愛,彈完一曲還不忘說一句:"Merry Christmas",而多媽則在一旁記錄下這一幕,聖誕節和彈鋼琴的"儀式感"就這樣被表達出來,經年之後再來看的話,將會是一個很美好的回憶。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再提一下等等和小花了,每當生日的時候,孫儷和鄧超都會為他們舉辦一個小小的party,然後三個人一起拍一張很有代表性的照片,發在微博上。

看似逗樂又有趣,實則是對孩子和生日的尊重,這也是對塑造孩子的"儀式感"的一種表達方式,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重要性,也讓他們在這一過程中慢慢地去感受到:和家人親朋好友一起慶祝生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感"。

不難看出,在充滿儀式感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內心都是充盈而富足的。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在做事時,會出現一些"儀式感"的舉動。

我們不要去否決或者是催促和吼罵,而是選擇陪在他們的身邊,慢慢地去引導,讓他們把這一習慣培養地更加優秀。

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正常的身心成長,是需要一定的"儀式感"的,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儀式對他們的影響卻是非常深遠的,隨著儀式的累積,會讓他們形成一定的心理暗示,注意力也會相對應更加專注和集中,對他們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呢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最後的數據表示:在家裡收集故事和回憶的幸福感,優於豐富的物質與成功的學業和事業所帶來的幸福感。

那麼想要培養孩子的"儀式感"我們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1、 生日的慶祝

每到家庭成員的生日,我們可以辦一個小小的聚會,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慶祝,或者是買一個蛋糕,做一頓豐富的飯菜,一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地吃一頓,讓孩子慢慢地形成一種意識。

2、 愛的抱抱、特定的鼓勵

擁抱是能最快拉近兩人距離的"武器",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每當被別人擁抱或者鼓勵時,都會覺得自己被肯定了,心裡都是幸福而滿足的。

尤其是小孩子,他們的意識還在成長階段,鼓勵和擁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被深深的愛著,內心的幸福感是不言而喻的,時間久了,這也會形成一種"儀式感",陪伴著他們快樂地成長。

3、 陪伴比吼罵更實在

中國式父母習慣於用吼罵來教育孩子,表面上可以很快達到自己管教的目的,實質上吼罵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同時也會破壞孩子對"儀式感"的認知和體驗。

那麼就需要換一種方式,陪伴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充分的安全感,同時也能讓他們去慢慢摸索,慢慢塑造出一套專屬於自己的"儀式感"。

當然在這一過程中,父母的耐心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畢竟小孩子的意識形態都還比較薄弱,很難找到正確的,就需要父母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孩子,帶他們慢慢摸索,從而找到一個專屬於自己的"儀式感"。

心理學研究表示:培養孩子的"儀式感",在一定程上會讓他們的專注力和反應能力更加優秀,也能提高他們的抗壓能力,真正地去享受當下的每一個瞬間,更加地熱愛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讓自己過得更好!

今日話題:

想要養育出幸福的孩子,家庭的儀式感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家庭里都有哪些儀式,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呢?一起來留言討論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afXcXABjYh_GJGV2XV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