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 | 如何面對孩子可能發生的「早戀」?

2021-04-05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閱聽 | 如何面對孩子可能發生的「早戀」?

來源 · 中國網小記者

作者 · 尹建莉

朗讀者 · 中國網小記者於知微

圓圓上中學後,進入心理學上的「青春期」,這個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才真正開始觀察她對異性交往的態度了。

圓圓也會對我講一些學校里男生和女生互相討好的事,比如一個家裡很有錢的男孩子對她班裡一個女孩子說,你要是和我好,我就給你買6萬元的珠寶。 我們聽了,並不貶損這些事,只是笑笑,說這小男孩幼稚得可愛。

我家裡也不時地會有男生打電話過來,我們接到這樣的電話時,就像接到她的女同學打給她的電話一樣, 很自然地喊她來接電話,然後我們迴避開,讓她能方便地通話。

有一次我還在她的書桌下撿到一張紙,可能是她上課時和另外一個女孩子的筆談,倆人熱烈地討論著班裡的幾個男生,能看出她們對一些男生是有朦朧的好感的。我笑笑,把這張紙收藏起來,準備將來圓圓長大了還給她。

每個父母都是從青春期走過來的,回憶一下我們的少男少女時代,就該知道中學生這種情愫的萌發是多麼正常。 所以我們在孩子情感發育時,為什麼不可以給出更多的理解。

偶爾圓圓接到某個男同學的電話,會聊很長時間,放下電話時她會有些不自在。我就選個合適時間和場合,假裝無意中把話題引到這上面,對圓圓說,男孩女孩進入青春期後對異性產生好感, 有和異性接觸的願望,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美好的;如果沒有,倒可能不正常。

我這樣說的目的是消解她心中的不安,讓她知道原來自己對異性有好感,或別人對自己有好感,都是健康正常的。

不安和自責,是每個孩子在青春期對異性產生好感時都會有的,發展得嚴重了甚至是一種負罪感。這種感覺不僅不會使少男少女對異性的興趣降低,反而會刺激興趣生長。

孩子在家長和學校的壓力下,覺得喜歡異性是不潔的,不道德的,他們就會在表面上任性行事,不聽家長的話,內心卻彷徨迷失,自我鄙視。只有孩子自尊自愛,在青春期和異性交往時覺得坦然、正常,才能產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得端莊自在,才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作者:尹建莉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2009年1月

-作者-

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尹建莉父母學堂」首席導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作者熟悉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並且自己培養了一個十分優秀的女兒。

-朗讀者-

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

中國網小記者 | 於知微

座右銘:非學無以廣才,

非志無以成學

21天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跟著我們參加「21天打卡」活動,活動期間堅持打卡21天者,都會收到我們送出的小禮物噢!點擊連結了解參與方式~#21天打卡活動#

趙羽涵(實習生) | 編輯

中國網小記者 | 出品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_guongB9wjdwRpvdX9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