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我貧窮、懶惰,科技依然能讓我優雅的吃瓜

2019-09-06     教育眼鏡片

中國網民人數8.5億,網際網路普及率已經6成以上。我們花在娛樂上面的時間越來越多,平均下來單天每人有4個小時的時間在瀏覽網絡。拋去即時通訊和新聞的占比,4小時中80%的時間我們都在放鬆自己。

娛樂的時間越長、學歷越低、收入越低,這是一個事實。

早在2013年日本東北大學的竹內光就發表過研究結論:看電視越多,大腦內與高度喚起和侵略性相關的部分就增厚越明顯。前額葉也會變厚,最終導致語言推理能力下降。別人說的你聽不懂,心裡想的又說不清楚。溝通是我們立足於社會的重要資本,也是提升社會地位的很好途徑,更是我們進行決策的重要信息收集方式。

經濟學家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合在《貧窮的本質》中提到過一個觀點:如果貧窮的家庭能夠節省出一筆錢,那麼他們把這筆錢花在購買電視、手機等娛樂設施上的可能性非常大,而用在教育上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但中產階級看來,時間和金錢這種寶貴的資源,更應該花費在生產工具和教育的投入上面,而並非娛樂。

信息鴻溝中的弱勢人群。

手機和電視在娛樂性上沒有本質的區別,看似我們好像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看的內容,殊不知當今的網際網路早已不是天下大同了。你我手機中的各種APP就像一根根的「營養管」直接插在我們的大腦中,它給我們供給什麼樣的營養,我們最終就長成什麼樣子。由於缺乏正確的信息,我們的決策終究會失敗,並呈現出沒有遠見的特徵。真實的價值信息越來越難以被搜索到。

那一點點可憐的共同點。

1984年的時候,一台21寸彩電相當於工薪階層2年的工資,但如此高昂的成本都無法阻止我們購買彩電的瘋狂行為,無論是城市、鄉鎮。但正是由於電視的出現,才讓北上廣的孩子對於歐美、日韓有了皮毛的了解、讓鄉鎮的兒童對北京、上海、廣州有了憧憬。至少兩個不同地域的人在面對面的時候,可以聊上幾句不咸不淡的天兒。網際網路的出現也是如此,手機只是載體罷了,娛樂和八卦是永恆的談資。

貧困村也是人人都有手機。(下圖)

我們對於快樂的痴迷。

娛樂內容無時無刻的都在給予我們愉悅感,習慣形成,理想也就崩潰了。在娛樂充斥的年代我們人生的意義被丟棄,人越是追求快樂,就越不會快樂。人活著究竟是為了快樂還是更有意義?這兩者的差別在於:快樂是舒服、自在、當下的感覺很好。而意義的層面更加深刻,它來自歸屬感,讓人能夠從自我的角度抽離出來,觀察自身以外的人和事,並最終回歸自己,找到階段性的滿足感。

追求意義的人適應力會比較強,無論學校還是職場,他們的表現都會更好。吃瓜是潮流,一種古往今來永恆不變的潮流,技術只是讓我們的吃相更優雅。沒有對錯,有的只是指責、質疑,畢竟自己混地不好、窮困潦倒也不會有那麼多人在意,頂多是個不怎麼甜的瓜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YQLCm0BJleJMoPMX-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