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過這樣一個報道:各省市的高考狀元都一個相似的特點,不是他們有多聰明,而是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做到專心致志(其實就是他們比其他人跟容易集中注意力)。不要小看這個注意力,其實這才是一個人最強的能力,這種能力,可能是天生的,但更多的是後天培養的。一位狀元家長告訴我們這種能力確實可以培養。孩子在小時候進行指讀,就是一個字一個字用指頭挨著指讀,而這種能力只有在小時候培養。當然,這只是其中一種方法,有的人小時候玩遊戲很認真也可能培養這種能力。這種現代意義上的專心致志回溯到過去就是老子提倡的「致虛極,守靜篤」。
「致虛極」,造其極曰「致」,真空無象曰「虛」。「虛」就是佛家所說的「空」。以往道家只講「清」與「虛」二字。「清」是形容那個境界,「虛」則是象徵那個境界的空靈,二者相通意同。「致虛極」,就是要做到空到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守靜篤」講的是修煉功夫,要一心不亂、專一不二地「守」住心。
致虛者,天之道也。守靜者,地之道也。天之道若不致虛,以至於達到至極,則萬物之氣質不實 。地之道若不守靜,以至於至篤至實,則萬物的生機便不會發生。所以說,虛是造化萬物的樞紐;靜是決定萬物品類質地層次的根蒂。回歸到個人亦是如此,人對應自己的五行:金木水火土。人有此虛靜,可以達到虛靜之妙,無物不稟,無物不受,無物不有。萬物都是由動而生,由靜而歸根。這就是自然循環的規律,就像一年四季的周而復始。
《道德經》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釋譯
致虛和守靜的工夫,做到極篤的境地。萬物蓬勃生長,我看出往復循環的道理。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返回本根叫做靜,靜叫做回歸本原。回歸本原是永恆的規律,認識永恆的規律叫做明。不認識永恆的規律,輕舉妄動就會出亂子。認識常道的人是能包容一切的,無所不包容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無不周遍,無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於道,體道而行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對於個人,「致虛極,守靜篤」的關鍵在於「不思善,不思惡」。我們的心有不安,有貪、嗔、痴,有憂悲惱苦,心靜不下來,這個就是我們的心有病。要讓這個心恢復健康,就是要把那些貪、嗔、痴凈化掉,要把那些無明、污垢、我慢凈化掉。老子告訴我們,最好的方法就是「致虛極,守靜篤」。禪宗六祖曾經跟惠明講過,你要找到清凈本心,恢復良心、清凈本心,最快的方法就是來到「不思善,不思惡」。這個「不思善,不思惡」比較接近了老子所講的「致虛極,守靜篤」。這時候你的身心正確而言是很放鬆、很輕鬆。「致虛極,守靜篤」就是要斬斷我們那些習性的思維,習性的運作模式,恢復我們清凈的心靈。
真正的虛極和篤靜必是一種壁立千仞的終極情境,其中一切都失去了現成存在性。一切形而上的理和形而下的器都禁不住這虛靜的大化。人們都在追求充實,無論是金錢換是權利,但當你一直追求下去永不滿足最終就會是一場空,說句玩笑話就是實的最大化就是虛。那麼,我們為何不發其道而行,去追求虛,那最終可能就是充實的人生。因為虛靜的心性最終就會是和自然合而為一了,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就是這樣的生存狀態,你與自然合一了,那麼你就會成為能量的製造者和導體,人的生存意義發生根本變化了。在往大了說,就是世界萬物都不是你的但同時有都是你的,這才是大道所在。
下面說說如何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的境界,道家一直推崇太極、呼吸靜觀,當然還有禪宗打坐、瑜伽冥想等,都有消解繁亂思緒,回歸澄澈源頭的作用,普通大眾勤加練習,就算達不到「極」、「篤」之境,亦能很好的清理自身,與內在的智慧進行更好的連接。現有的科學研究已經證實,無論何種形式的呼吸靜坐,每天若能持續練習,皆有利於提高人的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提高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深入思考及系統化全局思考能力的提高。當你領悟了「致虛極,守靜篤」後就可以參透自然運行的規律。老子後面提到的觀復,就是一種系統思考,把握全局的整體觀。一葉而知秋,通過「觀」,看到了事物的整體,看到了生命的循環往復。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都大有益處。例如與人交往和工作學習等。通過致虛守靜,能「知常」,能涵容,慈悲之心生起,少了批評指責,多了寬容仁愛,世間該少多少的紛爭啊!「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修行自身,自律自省,依道而行,就能獲道之庇佑,長治久安,免於禍患。
下一講:《道德經》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