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大而不強」是地產行業最大的陷阱

2019-09-05     明源地產研究院

過去幾年,沖規模是行業的「主賽道」,各家房企都很難避免產生對規模的渴望和焦慮。原因很簡單:

一是對沖收窄的利潤。過去一段時間,地價漲得比房價快,行業整體的利潤率在縮窄,造成房企要想維持利潤,就必須做大規模。

二是對沖周期性風險。過去行業的周期性比較明顯,要降低風險,就要求房企布局要分散投資,規模上來以後,能夠加大騰挪的空間。

三是規模能帶來很大的資源優勢。規模上來以後,房企能夠拿到更高的信用評級,也就意味著更便宜的錢,一旦財務成本降低了,也能拿到更好的地,和更多的合作機會。

四是規模和排名的上升,本身也能夠增加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

似乎,只要規模上來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

然而,規模效應的另一面,卻是很多房企,塊頭大卻「體虛」。上個月的博鰲論壇上,一些大佬們就認為,現在的百強排行榜完全按照規模來排其實不科學,很多百強房企其實並不強。

一些標杆房企,衝過規模門檻後,都開始強調「有質量的增長」,其實就是增強體質,避免「大而不強」。那麼,到底哪些房企「大而不強」?在市場進入存量廝殺的後規模時代,房企應該如何避免「大而不強」的陷阱?

明源君想結合一些標杆房企的做法,來談一談。

大而不強的房企

往往存在四大特徵

從2015年開始,房價進入快速上漲期,一些企業只要有地,並且正常經營,不需要做太大的經營決策調整,也可以實現規模翻番,坐電梯上升。企業實際管理的項目數量和管理半徑,其實變化並不大。

進入快速沖規模階段後,項目數量突然增多,管理和產品上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尤其是在市場進入調整期以後,從坐電梯變成爬樓梯,肌肉力量弱的房企,也就越來越吃力。短板的掣肘越來越明顯。

1、長期盈利能力弱

過去大部分房企的拿地布局模式是囤地+博弈周期。先依靠外部融資做大土儲,然後在下一個周期到來的時候,得到銷售規模的爆發。很多不賺錢的產品和大量的存貨,可能在下一輪周期中反而大量增值。

所以很多房企在很長時間內,銷售回款都不及融資回款,銷售回款和融資回款的比例呈現出很強的周期性,這也造成,這類房企的產品盈利能力很弱。

一方面,在拿地上不具備成熟、精準的研判能力,在「一刀切」的政策退出舞台後,市場高度分化的環境下,房價始終上漲的預期降低以後,投資策略的壓力大大增加。

另一方面,這類房企,由於過去沒有形成很強的產品辨識度和競爭力,在市場競爭激化的淡市,銷售壓力也會激增,明顯出現造血能力不足的症狀。

2、管理滯後於發展,運營效率低,做不到真正的高周轉

一些公司,往往重業務,輕管理。在過去沖規模的過程中,忽略了管理能力的升級。明源君接觸的一些規模幾百億的中型房企,甚至管理混亂到連組織架構圖都拿不出來。規模大了,管理跟不上,就會出現兩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縱向管控非常弱。

首先是項目層面上,權責不清。一些房企規模小的時候,老闆就可以管到具體的項目,職能型的組織結構下,老闆可以協調各個部門資源,來保證項目的運營效率。

但是規模大了以後,項目總來管項目,組織架構沒有變化,職能還在集團,也沒有形成標準化的運營體系,規定審批流程、時間標準。職能部門要在多個項目之間平衡,而且很多時候為了維護部門的利益,會忽略項目的實際需求。導致項目總決定不了項目的進度,規模越大,運營效率越低。

在集團層面上,沒有適應規模的組織架構,和標準化運營體系,導致集團和區域之間,由於缺少有效的管理手段,依然是通過人來管,而不是通過流程和運營體系來管理,導致一分權就「諸侯割據」,集團戰略落不下去,一集權就出現經營效率低。例如,某房企,由於營銷費用審批和集中採購太慢,在項目強銷期出現三個月的營銷真空期,嚴重影響銷售和回款。

二是橫向溝通效率低。

一些房企,部門牆非常厚,內部協調比外部協調更困難。尤其是一些節點沒有明確主責部門,和相關部門的考核及獎罰分配不合理,導致內部扯皮會不斷。考核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激勵,反而讓各個部門的利益大於項目整體利益,導致勁不往一處使,項目進度也是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

3、產品創新能力弱,標準化程度低,「製造業」能力不強

很多規模型的房企,都存在產品辨識度不足的問題。好產品不等於高端和品質,而是有清晰的定位,較高的標準化程度,和較強的市場辨識度。但是很多規模型房企,卻非常缺乏清晰的產品策略。

首先是定位缺失,這兩年很多房企開始搭建產品體系。但是由於過去都是各個項目各自為戰,缺少統一的產品策略,所以在體系化的過程中很吃力。既沒有明星產品,也沒有系統的產品特色。

例如,某房企在做產品線梳理的時候,從高端、主流到剛需,全產品線齊步走。同一條產品線也沒有統一的開發標準,對一線的指導作用很有限。很多時候,甚至是先拿地,再來想產品定位。而不是根據自己的產品優勢,來決定擇地條件。

其次是標準化程度低。雖然很多二梯隊的房企,在一線房企的帶領下,也紛紛開始進行標準化產品系的建設。從2017年開始,就開始出現產品系的大爆發,各種「**系」、「**府」層出不窮,但同時,有一個現象也越來越明顯。那就是,很多房企只有產品系,卻沒有真正做到標準化。

大部分房企,過去在產品研發方面投入都比較少,缺少方法論沉澱,導致標準化建設的時候,沒有素材下鍋,不知哪個部門牽頭,從何下手。標準化程度低,也造成精細化管理的「製造業」能力不強。很難提升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4、人才流動性非常大,沒有穩定的衝鋒團隊

過去兩年,地產圈的高管流動性很大,甚至有一些房企,出現了管理層的集體出走。過大的人才流動性,很難保證戰略的一以貫之和高效執行。相較之下,一些房企的團隊卻非常穩定,例如,融創的核心高管團隊,平均司齡超過16年(含順馳階段),幾乎和公司同齡。

有沒有穩定的團隊,企業凝聚力和認同感強不強,也是房企「大」和「強」之間的一道檻。

公司規模大,不等於公司實力強。之前我們總討論,小舢板能做多大,現在來看,小舢板其實也可以做很大,只是再大也成不了航空母艦。一些企業到了一定的規模,筋骨不結實,靈活度又不夠,反而更加脆弱。

從大到強的階段

標杆房企的4大調整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空間縮窄,加上行業的長期性調控,有一個判斷是確定的:那就是,在未來一段時間,房價和市場規模,都不會再出現過去那種「撐杆跳」的空間。

進入存量廝殺的階段,市場集中度會不斷提升,房企之間的競爭也開始成為一場「零和遊戲」。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大而不強會很危險。從大到強,要進行脫胎換骨的調整。

一、建立大運營體系,調整投銷策略,具備算總帳的能力

當房企規模達到一定規模,單個項目的利潤率就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整盤棋的利益要最大化,所有的項目一起算總帳。尤其是全國市場高度分化的環境下,各個城市政策經濟變化、項目本身變化越來越頻繁,這就要求規模型房企,要建立起大運營的體系,具備算總帳的能力。不是追求單個項目的利益最大化,而是所有的項目能夠服從集團整體的戰略目標。

例如,旭輝具備一定規模後,公司戰略重點關注利潤提升,就經歷了從計劃運營到以利潤為導向的大運營體系調整,對投銷策略進行了調整。

投資端,從原來的「招拍掛、短平快的項目為主,高周轉運營」轉變為「收併購、舊改、招拍掛多輪驅動,短平快和跨周期項目並重,運營高周轉和高溢價均衡配置」,產品定位也進行了升級。

銷售端,不同的項目採取差異化的開發和銷售策略:銷售利潤率在12%以下的低利潤項目快速開發、快速銷售;利潤在12%-16%之間的較高利潤項目正常開發、正常銷售;利潤在20%以上的高利潤項目放慢開發、掌控速度。

算總帳,全國一盤棋,對於規模型房企來說非常重要。當然,這也就對房企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能夠實現信息的高效同步,是個技術門檻。

二、重塑組織架構,避免規模增大,造成靈活性不足

其實回看千億房企的管理之路,會發現房企的管理模式,一直都在隨著規模的擴張不斷調整。一般說來,房企規模化發展過程中,總部管控模式會經歷「項目制-直線職能制-戰略管理制「三個階段,適應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

第一個階段,房企剛起步,只有為數不多的項目,基本管理就是項目制。這個時候老闆可以直接壓到一線,親自看每一個塊地,參與每一塊地的定位、操盤節奏的決策,甚至直接修改項目圖紙,這樣能夠極高地縮短決策流程,提高效率。

第二個階段,房企在同一個區域的項目多起來後,開始採用直線職能制,總部不再直接管理項目經營,而通過成立各職能部門的縱向條線對項目進行管理,這個時候多是「總部+城市公司」的二級管控模式。

第三個階段,房企開始跨區域發展,全國布局,項目數量越來越多。當房企規模衝到幾百億甚至千億時,項目制或職能制就會逐漸無法滿足發展需求。因為一方面,房企跨區布局後,總部管理半徑過長,容易導致決策低效,靈活度不足。另方面,全國市場分化嚴重,各個區域房地產政策、市場都不同,總部很難對當地市場變化做出及時反應。

所以,很多房企到達一定規模後,往往會進行幾個方面的調整:

1、精簡扁平,提升授權,提升靈活度

從這兩年千億房企組織調整的動作來看,「總部更精簡,權限下放一線」的特徵很明顯。

例如旭輝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方式調整之後,總部從教練員轉變為規則制定者,集團變成大平台,區域從執行部門變成小集團,除了投資外,業務體系、能力管控都給到區域集團總部,承接集團的下放權限。

而碧桂園在這輪組織架構調整中,除了對總部的所有部門精簡合併之外,還進一步下放了總部權限,區域將獲得更大決策權。比如以前區域拿地要向集團彙報,現在區域有了更高的自主權。

2、專業賦能,制定標準對一線進行輔導

在放權的同時,集團作為戰略大腦和專業權威,也要對一線進行專業賦能。通過制定專業標準來對一線進行指導、支持。防止總部下放的權力一線接不住用不好。

例如碧桂園通過營銷標準化管理,對區域進行專業賦能,讓營銷工具和方法論能夠快速複製。總部的營銷中心,只負責專業方法論和專業的系統支持,進行前瞻性的研究。並且對各個區域進行專業和人才的輸出。

而對區域營銷工作的管控、監督、考核等管理工作,以及資源的整合和決策,都放權給大區的營銷管理部門。區域營銷團隊對接區域總裁,在專業營銷大區總的指導下,在各個項目之間進行資源協調。

3、分級授權,控制風險

雖然總部將權限下放一線是大勢所趨,但不能盲目放權,為了降低風險,很多房企都採取了分級授權的管控機制,即根據區域公司成熟度進行差異化授權。

某地產巨頭針對一線區域的能力梳理了一套成熟的評估標準,比如除了業績以外,各專業條線能力大概達到什麼水平,通過打分判斷區域成熟度,再決定如何授權。

值得注意的是,總部在放權的時候,需要在總部的引領下建立完善的權責體系和流程管理制度。

三、搭建產品體系,補齊產品力

過去很多房企,都是做的同質化的主流產品,設計同質化、工程管理粗放,在行業的上行期,市場對產品的寬容,培養了很多缺乏產品力的大房企。

但是,從大到強,產品力的課是必須要補的。這兩年的新晉千億房企,幾乎都不約而同的開始在產品創新上發力,投入大量資源去做產品研發。一是設計創新,二是標準化體系梳理。

例如,旭輝從去年開始,連續兩年更新自己的產品代際CIFI-5、CIFI-6,而且每一年的優化幅度都很大,在產品設計研發上,不僅前期對設計人員的篩選,門檻很高,進來以後還會有嚴格的考試。只有具備創新動力的高級人才,才能通過層層選拔。

新的產品誕生後,還要通過反覆的驗證,例如:

在集團搭1:1的樣板間,看效果和實現的情況。

進行多個城市的客戶深訪,看客戶是否喜歡。

藍光在千億節點,也開始把產品升級上升到戰略高度。不僅成立了專門的產品研究院,而且非常重視創新。總部特批了一個專門的創意工坊,一大片廠房,專門用來實驗新材料、新工藝、新戶型,並且每年都有專門的特批經費用來做創新。研發人員在廠房裡面,可以像搭積木一樣的,用腳手架、木板,去搭戶型。創新成果由一線來認領、試點,一旦被證明成功,就納入標準化體系中去。集團的標準化產品,會連續幾年不停的疊代和更新。

運營和組織結構,歸根結底影響的是腦子和手腳的協調能力,而真正在戰鬥中能不能拳拳到肉,還是要靠產品的肌肉強度。肌肉的增長,需要堅持不懈的鍛鍊,和時間的積累,這也是房企從「大」到「強」,必不可少的一步。

四、優化人才梯隊

很多房企發展到一定的規模,最頭疼的就是老員工的問題,尤其是一個高職位的員工,因為規模的快速上升,驟登高位,但是能力又不能適應新階段的要求。一起打江山的員工,反而成為公司繼續發展的掣肘。

所以很多房企在公司規模到達一定的節點,都會進行人才梯隊的優化。

一方面是要設置一定的淘汰和新人才引進的比例,另一方面,也要有科學的培養和提拔策略。

最近前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鄧康明的金句很火:「核心團隊是剩下來的,不是選出來的。」他給出了一個核心團隊的合理比例——老人、外來新人和培養新人之間比例為5:3:2。

這兩年,行業內各大房企都越來越重視人均效能,每家房企都在做行業對標。萬科從去年開始做「事人匹配」,提出「因事設崗、因崗配人」,半年內開發系統的員工數量減少了600人。

設置一定的淘汰比例,給企業換血,能夠讓團隊持續保持對市場的適應能力。

其次,從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方面來考慮,要形成一個有文化、有凝聚力的團隊,也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內部培養機制。

例如,碧桂園在沖規模階段,就針對後備管理幹部、中層管理人員、中高層管理人員及高層管理人員,制定了個性化的「新羽」計劃、「展翼」計劃、「領翔」計劃和「涅槃」計劃,70%的核心崗位都來源於企業的培養計劃。

而一向擅長挖人的泰禾,今年年中也表示未來會更重視高管的內部培養。通過優勝劣汰,讓人才團隊保持合理的新陳代謝,才能夠激發團隊的整體活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VH6HAm0BJleJMoPMJv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