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韶關乳源大山裡的中沖村,是一個靠禾花魚養殖脫貧致富而聞名的村子。沿著曲折的水泥公路進入村莊範圍,首先映入眼帘的一片片綠意盎然的農田,公路兩旁是一幢幢紅磚樓房。村子乾淨整潔,田塊錯落有致,一派新農村景象。
早些年,這個村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雖然有悠久的稻田養魚傳統,但村民大都是自給自足,養魚就像種菜,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也沒有人指望通過它來改變生活。如今,作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這裡的禾花魚吸引了大批城裡人前來嘗鮮;這裡開始注重打造稻米品牌,有了自己的稻米品牌;這個村莊也憑藉「種稻養魚」這項古老而帶有新意的技藝,煥發出新的風采。
近年來,市縣農業農村部門、珠江水產研究所等單位為村民免費提供魚苗。 陳石娟/攝
貧困村變身
國家級稻漁綜合示範區
中沖村是粵北山區典型的貧困村,村裡700多人,但是常住人口只有250人左右,大部分年輕人都在珠三角地區或者韶關市區打工。伴隨農業收益與外出務工之間收益的極大不平衡,種田的人越來越少。
如何讓鄉村發展起來?村委主任朱志偉回顧了村裡開始稻漁綜合種養的歷史:成立於2010年6月的大橋鎮中沖富民蔬菜專業合作社是一個起點。「我感覺到要做起來,一定要規模化,於是帶領合作社吸收社員100多人,主要從事稻米、青菜、紫薯等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包裝與銷售。」他說。
合作社成立以來也從事傳統稻田養魚。前期,養魚種稻雖然已經取得一定效果,但是用朱志偉的話來說「火候還不夠」。2014年開始,在乳源縣農業部門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支持下,合作社系統地開展標準化禾花魚養殖研究與推廣示範。2015年,村裡開始規模化養殖禾花魚。
大片稻田養魚
逐漸地,稻田養魚綜合效益可達到4000~5000元一畝,中沖村又出現大規模種田的景象,甚至一些家庭種養了20多畝。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初,大橋鎮中沖富民蔬菜專業合作社申報創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並於同年11月順利通過考核,成為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也是廣東省唯一的國家級稻漁綜合種養示範區。目前,該示範區稻田養魚面積達1560畝,其中核心區達505畝。
投苗 陳石娟/攝
稻漁綜合種養改變山村面貌
2015年以前,中沖村村民主要以種植反季節蔬菜為主,那時候人均年收入大約6000元左右。近幾年來,村裡人紛紛加入稻漁綜合種養,人均年收入已經超過1萬元。朱志偉感慨:「這是稻田養魚帶來的直接看得見的收益。」
既種稻又養魚,這樣的生態模式養殖出來的禾花魚品質非常好,目前魚可以賣到50元一斤;種出來的米也更生態環保,價格要比普通稻米高1~2元每斤。此外,種田不灑農藥,村裡的生態好了很多,夏天不僅蛙鳴陣陣,稻田裡除了有魚,泥鰍田螺等也多了起來,還吸引了不少外來遊客前來體驗農家生活。
朱志偉說,接下來村裡要做的是規範稻漁綜合種養,提高魚米知名度,打造一批綠色產品。「我們山區水質很好,應該形成自己的農業特色。」他透露,合作社今年承包了200多畝稻田養禾花魚,並且系統地為村民提供生產、技術、服務銷售方面的服務。目前該村已經打造出「品鄉土」和「韶京古道」兩個品牌。
稻田養魚不僅讓山村吸引來了外來遊客,也讓一些外出務工人員看到希望,返鄉參與建設。有些人回來承租四五十畝農田,開展規模大一點的種養;也有一些人回來種植反季節蔬菜。三十來歲的朱深山就是這樣的返鄉青年。他之前在廣州務工,2015年回鄉,現在種植50畝辣椒,年收入可達10萬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1981年出生的朱志偉也是返鄉青年代表之一。他之前在韶關市做電工、做生意,後來看著村子裡的人逐漸少了,2010年他帶著積蓄回鄉,競選了村委主任。做了近10年村委主任,他深知村裡的痛點:沒有產業,村莊就發展不起來。
中沖村屬於高寒山區,是廣東罕見的下雪結冰地區。每年冬天,慕名來看雪景的省內遊客也頗多。朱志偉稱,我們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也逐漸具備吸引外來遊客的元素,可以融入稻漁特色打造出一條旅遊路線,將餐飲、民宿做起來,吸引更多遊客。
來源:海洋與漁業雜誌
記者:廖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