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最新一期的熱播綜藝《我家小兩口》。
我對若風和小戚夫婦一起去看心理諮詢師的畫面印象深刻。
在去諮詢室之前,小戚和若風開始了一段對話:
「老公,你愛我嗎?」
「愛」
「看著我的眼睛說一遍」
「好」
「你會拋棄我嗎?」
「不會」
「無論我做什麼你都不會嗎?」
「是的」
「你的眼神出賣了你」
「可我很真誠啊」
.....
這樣的對話,在他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
有一次吵架之後,若風出去辦事,小戚依偎在門邊:
「你還回來嗎?」
「你回來還愛我嗎?」
類似的話還有:「老公,你是不是不愛我了」、「你是不是覺得我不好了」、 「你是不是丟下我不管了」。
每次播到這個環節,總有嘉賓評價她:
太作了。
但我們卻不知道,其實每個人都有確認「對方愛不愛我」的時候,只是在用不同方式確認罷了。
例如:
生病了不直接讓ta來照顧你,看ta來不來;
說自己喜歡的東西但不叫ta買,看ta買不買;
不時問ta你的電話號碼、生日、紀念日......
當然還有極端的,在吵架的時候用不斷打電話、傷害自己的行為,來確認ta是否還在乎你。
這些言語和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確認。
這種確認人人都需要,只是每個人的程度和方式不一樣。
有的人似乎不用太多確認,就能愛得很安心;
但有的人卻需要不斷「作」來試探,愛得戰戰兢兢。
究竟怎樣的確認,才是健康、有利於感情的呢?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為什麼我們需要確認。
這背後,是一種「確認感」在起作用。
依據溫尼科特的關係理論,確認感的意義是:
「
當一個人的『自我』或『關係』被破壞,形成創傷後,便需要用各種方式確認:我是好的,我們的關係不會破裂。從而修復「被破壞的風險」。
」
每個人從小都會有被破壞的經歷。
自我的破壞,例如小時候父母要求我們幾點吃飯、吃什麼、幾點尿尿,去哪裡尿,如何沖馬桶、幾點必須睡覺等等。
這些正常的規矩會約束我們的自我,不知覺地破壞了我們的自我體驗。
而關係的破壞,則是從一些必要的分離、衝突開始。
例如入園、偶爾的責備,甚至打罵,會讓我們認為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
這時,確認感就會產生。
小時候我們會這樣做:
「媽媽,我要尿尿啦」、「媽媽我要睡啦」,在每一次去廁所和睡覺都要「通知」媽媽,此刻就是在尋求確認。
媽媽只需要說「知道啦,你去吧」即可。
這無意間傳遞了「媽媽在」的感受,孩子就會安心。
成年後,我們也會有這樣的確認:問對方想不想你,你分享的話題對方願不願意聽......
這些都再正常不過。
如果大部分的確認可以得到合適的回應,那麼破壞所產生的不安,也可以得到緩解。
而隨著一次次的緩解、關係的加深,確認的方式也會轉化。
例如我們看到的很多親密穩定的情侶、老夫老妻。
他們不再用語言表達「你還愛我嗎」,但體現在對彼此行為和感受上。
比如加班他會給你打電話嗎?天氣不好會問候你嗎?生病了會伺候你嗎?特殊紀念日他會記得嗎?有儀式嗎?你的新髮型他會看見嗎?你們一起看電影嗎?一起旅行嗎?你們睡一張床嗎?對彼此身體感興趣嗎……
這些隱性確認,恰好讓人感受到點點滴滴的愛與溫暖。
是很健康的必要的確認。
而真正造成困擾的是,過高的確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