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論述有著豐富的內涵,統一戰線本質論、統一戰線戰略論、統一戰線策略論、統戰工作重點論、統一戰線方法論,以及國際統一戰線論等為其精要。概言之:大團結大聯合是統一戰線的本質,是黨治國理政必須解決好的重大戰略問題;同心圓論、石榴籽論、最大公約數論是統戰工作的有效策略;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的年輕一代、海外留學人員、新媒體中代表人士是統戰工作新的著力點;兼顧一致性和多樣性、實行民主協商、善於聯誼交友、構建大統戰工作格局是統戰工作應當加強的方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國際統戰的價值引領等。這些重要論述,是對改革開放40多年我國統一戰線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統一戰線思想的繼承和創新,也是對毛澤東統一戰線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習近平 新時代 統一戰線
作者簡介:莫岳雲(1955- ),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廣東廣州 510640)。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將統一戰線工作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並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新論斷,統領統戰事業,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論述。這些論述集中體現在黨的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十九大報告,以及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也體現在中央頒布的各項統戰工作文件之中,如《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等。這些文獻和重要講話,科學而深刻地闡述了統一戰線本質論、統一戰線戰略論、統一戰線策略論、統戰工作重點論、統一戰線方法論,以及國際統一戰線論等,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統一戰線的思想,卓有成效地指導了我國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
一、統一戰線本質論
何謂統一戰線?統一戰線是指不同的社會政治力量,包括階級、階層、政黨、集團及至民族、國家等,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為了實現一定的共同目標,在某種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結成的政治聯盟。馬克思主義視閾中的統一戰線是指無產階級解放運動中自身的統一與團結同盟軍問題。在《共產黨宣言》(以下簡稱《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號召,將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戰線作為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有力的政治武器。《宣言》明確表示:「共產黨人到處都支持一切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共產黨人到處都努力爭取全世界民主政黨之間的團結和協調。」《宣言》所用的「團結」「聯合」等關鍵詞,實質上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思想賦予的科學定義。列寧也論述了無產階級聯合同盟軍的重要性,他在《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強調,無產階級政黨要「盡最大的力量」「利用一切機會、哪怕是極小的機會,來獲得大量的同盟者」。列寧不僅提出了直接同盟軍和間接同盟軍的主張,還提出了工人階級內部統一戰線的主張,提出了「全世界被壓迫者聯合起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的號召。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開宗明義地提出要「團結我們的真正的朋友,以攻擊我們的真正的敵人」。他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中又強調,中國無產階級應該懂得,要取得革命的勝利,「就必須在各種不同的情形下團結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階級和階層,組織革命的統一戰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都提出和論述過團結和聯合同盟軍建立統一戰線的問題。習近平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思想,立足於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從統一戰線的價值內涵出發,對統一戰線的本質進行了科學概括。他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對比是決定黨和人民事業成敗的關鍵,是最大的政治。統一戰線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大團結大聯合」是統一戰線之本,也是統一戰線永恆不變的主題。從人心和力量上認識統一戰線,這既是革命戰爭時期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也是執政以後治國理政必須解決的基本問題。習近平的論述為統一戰線工作提供了精準的定位。
習近平統一戰線本質論的內涵體現在三個層面上。首先,統一戰線的價值在於凝聚人心。人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黨、一個政權興衰的根本因素。習近平說:「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每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要贏得人心,凝聚人心,就必須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將各方面力量聯合起來。其次,統一戰線的價值在於匯聚力量。習近平審視新時代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所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和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強調了凝聚人心,做好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性,指出:「越是變化大,越是要把統一戰線發展好,把統戰工作開展好。」「面對宏偉的事業、艱巨的任務,單靠我們黨『千里走單騎』是不行的,必須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奮鬥。」「這就需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把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調動起來,步調一致、齊心協力開拓前進。」他在論述統一戰線重要作用的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突出強調統一戰線是凝聚力量的基本方式和配置力量的基本手段。再次,統一戰線的價值在於為了實現共同的奮鬥目標。統一戰線歷來都是為黨的總目標總任務而服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新時期統一戰線的奮鬥目標和任務,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匯合點,是統一戰線建立和發展的出發點、著力點和落腳點。習近平強調,要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統一戰線的價值目標,引領新時代的統戰工作。
二、統一戰線戰略論
《〈共產黨人〉發刊詞》是毛澤東的統戰名篇,文中首次明確將「統一戰線」與「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並列,作為「戰勝敵人的三個法寶」。他強調:「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要勝利,沒有一個包括全民族絕大多數人口的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是不可能的。」我們黨的領導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亦多次強調統一戰線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的「重要法寶」作用。這就是中國共產黨著名的「統戰法寶論」。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統一戰線是凝聚各方面力量,促進政黨關係、民族關係、宗教關係、階層關係、海內外同胞關係的和諧,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重要法寶。」報告賦予統一戰線新的內涵,明確了統一戰線服務於「五位一體」建設、促進「五大關係」和諧發展的根本任務。習近平不僅多次闡述和強調了「統戰法寶論」,而且明確提出「統戰戰略論」。他在2015年5月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解決的就是人心和力量問題」的同時,強調:「這是我們黨治國理政必須花大心思、下大氣力解決好的重大戰略問題。」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工作條例(試行)》也明確指出,「統一戰線是中國共產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的政治優勢和戰略方針」。明確統戰工作是一個「重大戰略問題」,強調統一戰線是「戰略方針」,這在黨的歷史上尚屬首次。
何謂戰略?狹義的戰略是指軍事戰略,是對軍事鬥爭全局的策劃和指導,是贏得戰爭的謀略。廣義的戰略是指重大的、帶全局性的、長遠性的謀劃。策略指計策與謀略,是為實現戰略任務而採取的具體手段。戰略在一定歷史時期是不變的。策略則可隨時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論及統一戰線,人們往往認為它是一個策略原則、一個鬥爭策略。其實,統一戰線,不僅是策略問題,更是戰略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論述統一戰線問題時,不僅把它視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策略原則,而且也將其視為一個重要的戰略原則。毛澤東也從戰略的高度認識統一戰線問題,把統一戰線問題看作關係無產階級能否奪取政權、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根本問題。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並未直接論述統一戰線是一個「重大戰略問題」。習近平深刻認識和闡明統一戰線與推進黨的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內在關係,強調統一戰線是黨治國理政必須解決好的重大戰略問題,將其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納入黨治國理政的戰略全局,這是一個重要創新和突破,反映了黨對統一戰線認識的新高度。
統一戰線的戰略地位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統一戰線關乎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習近平認為,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目的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廣泛力量支持。因此,他強調,統一戰線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體現了統一戰線對國家戰略布局的重要作用。其次,統一戰線關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和提升。其不僅是一種組織體系,也是一種制度體系,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主體,其治理的水平和程度直接關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水平和程度。再次,統一戰線服務於黨的全局工作。統一戰線歷來服從和服務於黨的總路線、總任務這個全局,因而具有全局性。習近平在論述黨外知識分子統戰工作,以及民族、宗教、海外留學生等問題時,都強調了其重要性、全局性、長遠性和戰略性。
三、統一戰線策略論
「策略是戰略的一部分,是服從於戰略的,是服務於戰略的。」統一戰線既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又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策略。統一戰線策略的特徵,一是局部性。相對於其戰略的全局性而言,統一戰線策略是具體的,主要是為戰略服務,一般不直接決定和影響統一戰線的全局。二是靈活性。可以因人因時因地因事相應作出適當調整。三是短期性。統一戰線策略隨著變化的情況而不斷變化。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戰線的策略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適合中國國情的統一戰線策略原則,如:對資產階級「又聯合又鬥爭」的策略原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既統一又獨立」的策略原則;「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等,堅持和發展了統一戰線理論,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習近平運用毛澤東統一戰線策略思想,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際,提出了許多統一戰線策略新論斷,包括「同心圓論」「石榴籽論」「最大公約數論」等,卓有成效地指導了新時代統戰工作實踐。
習近平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提出了著名的「同心圓論」。他指出,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統一戰線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這是政治底線,這是統一戰線的圓心。「只要我們把政治底線這個圓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樣性半徑越長,畫出的同心圓就越大」。這是習近平對黨的統戰工作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和對統戰策略的科學概括。「同心圓論」包括三層含義,一是統戰成員的「同心」,即「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愛國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核心,是統一戰線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二是在同心的基礎上可以有不同的半徑,體現統一戰線的包容性。三是儘可能畫出最大的同心圓。包容的半徑越長,同心圓就越大;同心圓越大,統戰隊伍就越強。簡單說來,「同心圓論」的核心,就是守住圓心,包容多樣。統一戰線範圍廣泛、成員眾多、構成複雜,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和價值取向,需要凝心聚力。對「同心圓」的新概括適應了統一戰線所面臨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同心圓」是習近平統戰策略論的重要關鍵詞,論及政黨合作的同心圓,民族團結的同心圓、民族復興的同心圓,還論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同心圓。
習近平對於如何增進社會主義民族團結提出了「石榴籽論」。他在2014年5月召開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高舉各民族大團結的旗幟,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大限度團結依靠各族群眾,使每個民族、每個公民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共享祖國繁榮發展的成果。」「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石榴果實內部結構獨特,石榴籽獨自成粒,但彼此共生共長,被包裹固定在石榴果內部,確保整體穩定。石榴果象徵著團結與和睦。習近平關於「石榴籽」的比喻,是對社會主義民族團結的性質、內容和形式的概括和形象描述,是對民族工作目標的明確揭示。「石榴籽論」的核心內容就是包容,包容是統一戰線策略的關鍵要素,統一戰線成員包括不同的階層、政黨乃至民族,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沒有包容就不可能結成統一戰線。包容是原則堅定性和策略靈活性的具體體現。我國各民族之間還存在著差異,如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文化、風俗習慣的差異等,有的差異還比較大。差異即矛盾,但民族間的差異和矛盾不是導致民族間對立衝突的主要條件。以消極態度來對待這種差異,過分強調民族差異,宣揚本民族至上、排斥其他民族,都會加深民族矛盾甚至民族衝突。同樣,不承認民族差異甚至人為地消滅民族差異也是不對的。在承認民族差異、特點的基礎上加強民族團結,這是馬克思主義的態度。
習近平對於在統戰工作中如何凝聚共識提出了「最大公約數論」。「最大公約數」是一個數學概念,指兩個或多個整數共有約數中最大的一個。如果有一個自然數a能被自然數b整除,則稱a為b的倍數,b為a的約數。幾個自然數公有的約數,叫做這幾個自然數的公約數。公約數中最大的一個公約數,稱為這幾個自然數的最大公約數。「最大公約數」是習近平統戰策略論常用的術語,強調的是統戰中的求同與共識。他說:「凝聚共識很重要,思想認識不統一時要找最大公約數」「不同地方、不同階層、不同領域、不同方面,大家會有不同想法。那就要考慮,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經過做工作形成或轉化為共識的?哪些是可以繼續『存異』的?把最大公約數找出來,在改革開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 「要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尋求最大公約數,凝聚改革共識,匯聚改革正能量。」「最大公約數論」所體現的統戰策略思維就是求同存異,就是在允許存異的基礎上求大同。周恩來說過:「我們同黨外人士合作就是在共同的大前提下,接受他們的好意見,豐富我們的主張。只要大的方面有了共同性,小的方面存在的差別是允許的。」這裡強調的就是求同存異。習近平指出,既然要發展統一戰線,既然要做統戰工作,就不可能是清一色的,各式各樣的人都會有,也應該有,否則搞統一戰線就沒有意義了。
四、統戰工作重點論
習近平對統戰工作的論述,涉及統戰對象的方方面面。除了強調推進政黨、階層、民族、宗教、海內外同胞五大關係的和諧,他還敏銳地觀察到新形勢下對經濟社會影響力較大的特定群體。在2015年5月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聚焦新生代,明確提出將三類人員作為未來統戰工作的重點團結對象和新的著力點。
一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中的年輕一代。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有很大發展,其組織數量已占市場主體的90%左右,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超過60%,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團結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十分重要。習近平十分關注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提出了許多新思路。首先,強調對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實行「團結、服務、引導、教育」的方針,提出有針對性地幫助引導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特別是年輕一代「致富思源、富而思進」「愛國、敬業、創新、守法、誠信、貢獻」。其次,強調建立健康的政商關係。他指出,領導幹部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關係應該是「親」「清」兩個字,是「君子之交」「不能搞成封建官僚和『紅頂商人』之間的那種關係,也不能搞成西方國家大財團和政界之間的那種關係,更不能搞成吃吃喝喝、酒肉朋友的那種關係」。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交往要坦蕩真誠,積極作為、靠前服務,多關注、多談心、多引導,幫助解決實際困難;關係要清白、純潔,不能有貪心私心,不能以權謀私,不能搞權錢交易。再次,強調做好年輕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統戰工作。習近平指出:「要注重對年輕一代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教育培養,引導他們繼承發揚老一代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和聽黨話、跟黨走的光榮傳統。」
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關注他們的企業狀況,既要鼓勵支持,又要教育引導,不斷增強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二是海外留學人員。從1978年到2017年,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19.49萬人。留學人員所學專業幾乎涵蓋當代所有學科,且多為高學歷,掌握學科前沿與高新技術。留學歸國人員已經成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資料顯示:我國75%的工程院院士、84%的中科院院士、80%的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都有出國留學或海外工作經歷。習近平說:「百餘年的留學史是『索我理想之中華』的奮鬥史,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出國留學、回國服務,大批歸國人員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事業,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畫卷中,寫下了極為動人和精彩的篇章。」他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號召廣大留學人員要把愛國之情、強國之志、報國之行統一起來,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奮鬥中實現自身價值」。為使廣大留學人員充分發揮作用,習近平強調指出,要按照「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方針,把做好留學人員工作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任務;要大力營造留學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氛圍。他說,「要健全工作機制,增強服務意識,加強教育引導,搭建創新平台」,「為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創造良好環境」,讓留學生「學有所用、才盡其能」,使留學生「回到祖國有用武之地,留在國外有報國之門」。在2015年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他特彆強調要將留學人員作為統戰工作新的著力點。十八大以來,由於留學人員統戰工作卓有成效地開展和國內工作、生活環境的不斷改善,留學回國人數不斷攀升,截至2017年底,已有231.36萬人學成歸國,占改革開放以來回國總人數的73.87%。
三是新媒體中代表人士。新媒體中代表人士統戰工作也是統戰工作新的著力點。新媒體是數字化和網際網路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新媒體的出現使傳統話語體系受到消解,並對執政黨的話語權體系形成巨大挑戰。擁有技術和話語優勢的新媒體從業人員與思維活躍、影響力大的網絡活躍人士,是新媒體中的代表人士,他們對社會事件的態度和意見,直接影響我國數億網民的價值取向。網絡終端的使用和普及,使新媒體中代表人士的統戰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因此,習近平提出,將新媒體中的代表人士的統戰工作作為新的著力點。強調「要加強和改善對新媒體中的代表人士的工作,建立經常性聯繫渠道,加強線上互動、線下溝通,讓他們在凈化網絡空間、弘揚主旋律等方面展現正能量」。這些論述,有極強的針對性和方向引領作用。
五、統一戰線方法論
統一戰線方法是統戰戰略策略的具體化。習近平指出:「統戰工作是黨的特殊群眾工作,要有特殊的方式方法。」「做好新形勢下統戰工作,必須掌握規律、堅持原則、講究方法,最根本的是堅持黨的領導。」在統戰工作方法上,習近平有很多新觀點、新提煉。
第一,兼顧一致性和多樣性。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是當代中國社會的重要特徵,是新的歷史條件下統一戰線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基礎。習近平提出:「統一戰線是一致性和多樣性的統一體,只有一致性、沒有多樣性,或者只有多樣性、沒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發展統一戰線」;「正確處理一致性和多樣性關係,關鍵是堅持求同存異。」既要不斷鞏固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礎,又要充分發揚民主、尊重包容差異。習近平關於一致性與多樣性相統一的論斷,既科學總結了以往統戰工作的經驗,又準確把握了統戰工作發展的規律,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理、對立統一規律在統戰工作中的體現和運用。有了一致性和多樣性才有統一戰線。由一致性和多樣性對立統一奠定的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法則,構成了黨的統戰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方法。
第二,實行民主協商。協商民主是一個民主範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民主協商是協商民主的具體化,是民主的方法,亦是統戰工作的重要方法。統戰成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統戰成員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協商,有利於執政黨的決策和國家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的科學化。習近平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願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民主和協商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通過發揚民主、廣泛協商,可以使統一戰線廣大成員更加普遍地認同黨的主張。」他強調,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必須以開闊的胸襟、平等的心態、民主的作風廣納群言、廣集眾智,豐富協商民主形式,增強民主協商實效。
第三,善於聯誼交友。聯誼交友是統戰工作的重要方式。老一輩革命家曾經提出用心交友。習近平總結統戰工作的歷史經驗,提出要與統戰對象廣交朋友,特別是與黨外知識分子交朋友,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交朋友,與少數民族代表人物交朋友,與宗教界人士與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交朋友。他指出,搞統一戰線是為了壯大共同奮鬥的力量;統一戰線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看交到的朋友多不多、合格不合格、夠不夠鐵;交朋友的面要廣,朋友越多越好,特別是要交一些能說心裡話的摯友諍友;對黨外人士,要多接觸、多談心、多幫助,講尊重、講平等、講誠懇,不隨意傷害對方自尊心,不以勢壓人;交友要有耐心,不能做快餐,而是要做佛跳牆這樣的功夫菜;交友要交心,要有人情味,說話官腔十足,發言照本宣科,說完就走人,很難交到真心朋友。
第四,構建大統戰工作格局。習近平提出:「統戰工作是全黨的工作,必須全黨重視,大家共同來做。」「要堅持黨委統一領導、統戰部牽頭協調、有關方面各負其責的大統戰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這就是「大統戰工作格局」。這一理念既繼承了我們黨統戰工作的優良傳統,又根據時代發展賦予新的內涵。大統戰工作格局不僅要求著眼於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把統戰工作放到穩定和發展的戰略高度去認識,放在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大局中去思考和謀劃,而且要求全黨都來做統戰工作。各級黨委對統戰工作要有足夠的重視,樹立統戰理念並積極參與,將黨的統戰工作方針融入各項工作,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大統戰既是一種工作格局,亦是一種工作方式。
六、國際統一戰線論
與國內統一戰線相比,國際統一戰線團結、聯合的範圍更廣,追求的目標更高,它以追求人類最大限度的共同目標和利益為最高宗旨。面對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新形勢,習近平審時度勢,將統戰思維融入外交工作,在闡述我國外交方針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國際統一戰線的新思維、新理論,包括國際統戰的價值引領、國際統戰的目標、國際統戰的重要原則、國際統戰的發展路徑,以及國際統戰的重要策略等。
第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統一戰線的目標。當今世界,人類生活的相互關聯前所未有,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和共同挑戰前所未有,諸如貧富分化、霸權主義、戰爭與衝突、恐怖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網絡安全等威脅持續蔓延。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協力應對還是惡性競爭甚至兵戎相見?這是擺在各國面前的選擇。2013年,習近平首次在國際場合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之後又多次深刻闡釋這一理念。習近平指出:「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2017年12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全面闡述了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具體說來,就是努力建設一個遠離恐懼、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個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這些目標,超越了國別、黨派、制度和信仰的異同,反映了大多數國家的普遍期待,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國際統一戰線的價值引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不僅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而且多次寫入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人權理事會、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決議等。「人類命運共同體」從中國理念上升為國際共識。
第二,「合作共贏」——國際統一戰線的重要原則。馬克思說過:「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個體如此,群體亦然,國家亦然。利益是國際交往合作的基礎和動力。命運共同體實際上是一種利益共同體,維繫共同體的紐帶是利益關係,包括經濟利益與非經濟利益,當共同體成員利益取向基本一致時,才有可能將個體發展與共同體發展統一起來,最終形成真正的命運共同體。毛澤東曾經強調,要聯合同盟者,就要給同盟者以物質利益,至少不損害他們的利益。統一戰線需要處理好兼顧好其成員的利益關係。因此,在倡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習近平多次用「利益共同體」來指明中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關係,強調厚植共同體各方利益的互惠原則,強調「合作共贏」。他指出:「我們要堅持合作共贏,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把合作共贏理念體現到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對外合作的方方面面。」合作共贏既是新型國際關係的原則,也是國際統一戰線的重要原則。
第三,「一帶一路」——建立國際統一戰線的主要路徑。「一帶一路」意即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這是習近平於2013年出訪中亞四國時提出的合作發展的倡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將其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為主要內容,依靠與相關國家之間已有的雙邊與多邊機制,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實現共建、共贏和共享目標。以「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為路徑和平台,構建起新時代國際統一戰線。這個統一戰線,以經濟聯合為起點,以非經濟領域聯合為發展方向。實施「一帶一路」倡議,有利於促進我國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有利於拓展我國的國際合作空間,包括破解能源進口的「馬六甲之困」、消融「中國威脅論」、衝破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對我國的遏制;有利於促進以經濟合作為基礎的廣泛國際合作的形成;有利於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第四,「尋求最大公約數」——國際統一戰線的主要策略。這一策略既用於國內統戰,亦用於國際統戰。習近平指出:「中國夢匯聚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最大公約數,人類命運共同體匯聚著世界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繁榮嚮往的最大公約數。」這是對國際統一戰線策略的具體解讀。國際統一戰線的最大公約數是什麼?在利益問題上,是「雙贏、多贏、共贏」;在和平問題上,是「持久和平」;在安全問題上,是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實現「普遍安全」;在發展問題上,是「共同繁榮」;在開放問題上,是「開放包容」;在生態問題上,是「清潔美麗」;在合作問題上,是「要合作而不要對抗」。這就是國際統一戰線的「最大公約數」。基於這一策略,在新時代國際統戰工作實踐中,黨和國家搭建了一系列組織平台和工作載體,包括建立永久性國際合作組織、固定性國際論壇與展會;頻繁舉辦國際峰會、國際高端論壇等,並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政黨和政治組織保持著經常性聯繫。
習近平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統戰理論,是新時代和新的國際環境下對國際統一戰線的性質所做的新表述,因應了時代要求,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的統戰思想,亦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
[4]《習近平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12期 作者:莫岳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tjLbHAB3uTiws8KCX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