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學習強國」平台首頁轉發推薦《群眾》雜誌刊發的《新中國70年我們黨解決民生問題的成功經驗》一文。
該文認為,民生問題歷來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也是我們黨不懈探索和解決的重大問題。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黨積累了不少解決民生問題的經驗。具體如下。
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民生問題的重要性
民生大於天,民生無小事。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其前途命運取決於民心向背。謀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何時何地,民生問題始終是事關穩定和發展的重大問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經濟凋敝,一窮二白。毛澤東同志從鞏固新生政權的戰略高度明確指出:「如果我們在生產工作上無知,不能很快地學會生產工作,不能使生產事業儘可能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獲得確實的成績,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並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們就不能維持政權,我們就會站不住腳,我們就會要失敗。」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面對困難不退縮,採取了一系列民生改善措施,如平抑物價、土地改革等,穩定了民心、鞏固了政權,新中國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現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開創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強調:「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江澤民同志指出:「加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目的都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胡錦濤同志指出:「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開放以來,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大力發展生產力,高度關注並著力解決民生問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明確提出「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民生工作思路,統籌做好各項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
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能不能解決好生產力發展問題,直接關係人心向背、事業興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要國內外大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不能也不應該改變。這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的根本要求,也是解決當代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要求。」新中國成立70年的發展歷程充分說明,能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關係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
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曾經出現過偏離社會主義的發展目的和本質要求的情況。如「文化大革命」期間,堅持「以階級鬥爭為綱」,提出反對所謂「唯生產力論」,鼓吹「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等荒謬觀點,結果導致經濟衰退,民生也沒有得到很大改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僅是最根本的撥亂反正,而且是最關鍵的戰略決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直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一心一意搞建設,大力促進生產力發展,到20世紀末如期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翻兩番,從21世紀初又開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經濟40多年持續發展,使得中國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民生問題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必須堅持民生問題的解決靠制度規範
解決民生問題,迫切需要加強制度建設並注意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通過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強化民生問題的制度安排,構建一種長久的、穩定的保障民生基本制度。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任何政黨都不可能靠空喊口號來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有了制度,就不會輕易改變,制度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保障。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民生改善進程中也出現過一些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具體制度規範缺失。
比如有些地方在處理民生問題時只是制定一些臨時性的政策和措施,這些措施和辦法往往只能在短時期內起到極其有限的作用,使民生問題的解決常常處於一種臨時抱佛腳的「應急式」狀態,不能納入制度化、常態化的軌道。
其實,改善民生不僅僅是一種號召,也不僅僅是各級政府的承諾和態度。
解決民生問題,靠發「禮包」的方式是不可持續的,僅僅依靠下基層慰問也是不行的,這都不足以保證民生問題的根本解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設,不斷加強頂層設計,堅守底線思維,制定了一系列民生改善的制度和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都要通過強化責任、健全制度、落實到人,推動有關方面形成合力,妥善加以解決」,「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不斷在制度建設和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不斷促進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
必須根據本國實際和時代特點改善民生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在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上都有各自不同的選擇,都要堅持立足本國國情,根據本國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結構狀況、政治經濟體制特點和歷史文化傳統等因素,探索一條適合本國實際的發展道路。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發表演講時強調:「『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很多國家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民生保障體系,並根據各自經濟社會、人口資源、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等不同特點,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民生保障模式。
世界各國在相互學習和相互借鑑過程中必須結合本國國情,不能照搬照抄,不能脫離實際,必須走適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
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中國在建立健全民生保障制度時,既要積極借鑑國外成功經驗,吸收其科學合理之處,又要立足本國國情,清醒地認識到中國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不能全部照搬資本主義國家民生保障模式,也不能完全向資本主義國家福利制度「看齊」,而必須與經濟增長相適應,與具體國情相結合,建立適合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民生保障制度,切實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使廣大民眾共同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總的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中國共產黨不斷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70年。中國共產黨解決民生問題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民生就是民心,解決民生問題必須依靠經濟發展、制度規範、根據本國實際和時代特點。實踐證明,只有代表民意、傾聽民聲、關注民生,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只有把民生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和諧才得以實現,政權才得以鞏固。
摘編自《群眾》2019年第19期,原標題為《新中國70年我們黨解決民生問題的成功經驗》
作者:林祖華(作者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揚州大學基地研究員、揚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