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一中」王雅麗:助力成長,從走進學生內心開始

2019-11-06   濰坊教育播報

王雅麗,中學一級教師,濰坊市優秀教師。憑著優秀的教學與指導能力,她擔任學校的英語教研組組長多年,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

王老師曾獲得高考燭光獎一等獎、校級優秀教師等榮譽。2015至2019年四次被評為校優秀共產黨員,2018年獲濰坊一中第二屆教學突出貢獻獎。2019年被評為「建功立業巾幗標兵」,獲第三屆教學突出貢獻獎。2018年、2019年兩次獲得濰坊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談到自己的教學經驗,王老師說,這些年來,自己最大的感觸就是,做好育人工作,走進學生內心是第一要務。這種感受,來自她的親身經歷和不斷總結、反思。

明確定位,憑「真性情」做好自己

「作為一名老師,首先要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王雅麗說,「找到自己,做好自己,才能以最真實、最完美的狀態面對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

她認為,一個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應該有不同的自我定位。

剛參加工作時,她像所有新入職教師一樣,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學習老教師的教育教學經驗。一個學期下來,記厚厚的幾大本筆記。同時,在實踐中不斷地模仿、借鑑這些經驗……

「那時的自己,就是一個學習者,必須勤勤懇懇,充實自己,用集體的智慧來豐富認知,積累經驗。」王老師說。

而隨著閱歷的不斷豐富,她漸漸發現,要想真正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在教育教學中,一定要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風格。換句話說,學生喜歡「真性情」的老師。

於是,王雅麗開始結合自己的性格特點、做事風格,從他人的經驗中取長補短。

對於學習上出現問題的學生,她不再急於以固有經驗去要求、督促學生改進,而是先站到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問題,然後和他們一起尋找解決辦法。

王老師用自己的「真性情」贏得了學生的認可。

他們覺得,這位像姐姐一樣的老師,不太像以前印象里的「老師」,而是可以隨時聊聊心裡話的「自己人」。

主動走近,用「正能量」傳遞快樂

「作為一名教師,自己的情緒狀態非常重要。要想讓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自己一定要先陽光起來。」王雅麗說。

白天在校的時間,除了上課,王老師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和學生打交道上。備課,一般都在晚上回家的深夜完成。

她認為,把學生的狀態調整好,是做好教學工作的重要條件。而作為老師,要時刻滿懷「正能量」,不斷向學生傳遞快樂,傳播陽光。

基於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王老師注意用不同的方式去調整他們的情緒,力求每個人都能以最好的狀態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比如,有個學生平時愛說愛笑,可經常忘了完成作業。於是在課堂上,王老師就對他說,小哥,你一次作業沒未完成,就是欠我一筆債。這都欠了兩筆了,你啥時候連本帶息一起還了呀?

大家聽了哄堂大笑。沒交作業的男生感到不好意思,只好做個鬼臉兒,當著大家的面承諾,一定及時補上。

每次上課,王老師總是要主動和學生打招呼的。「在走進教室前,我一定會提醒自己,把狀態調整到最好。只有這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裡,把學生的情緒帶動起來,和他們一起在愉快的氛圍中進入學習。」

持續學習,以「零距離」贏得信任

「學高為師,是亘古不變的道理。而在今天,『博學為師』也很重要,這甚至影響著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基礎。」王雅麗說。

這些年的工作經驗,給了王雅麗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要想持續獲得學生的信任,教師必須不斷學習,一是要讓自己的認知更為廣博,二是要讓自己與學生有更多共同語言,能夠實現溝通「零距離」。

她說,一個老師,如果只擅長自己的學科教學,那很難贏得學生的信任。而能夠在學科之外與學生進行交流,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好感。

比如,王老師會在自己的英語課堂上,偶爾來幾句唐詩宋詞,聊一聊熱點時事,學生們總會報以熱烈的回應。

信息時代的學生,接觸新事物的渠道越來越多。老師如果不能及時掌握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就難免會和學生之間產生交流障礙。

緊跟時代步伐,除了自己不斷加強學習以外,王老師經常會和孩子們聊聊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並從中找到有助於教育教學的內容。

學生們喜歡這樣的課堂。他們覺得,這樣的課,好玩兒,有意思,進而會拿出更大的熱情來參與互動,主動探究。

助力成長,從走進學生內心開始。這些年的育人實踐,讓王雅麗對這句話的理解越來越深。

「不管學科教學,還是學生管理,只要從『心』出發,贏得信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師始終和他們一路同行,那麼,學習成績、綜合素質的提升,便會有道可循。這個過程,就是尋找教育真諦的過程吧。在這條路上,我會繼續努力。」王雅麗說。

文/《濰坊教育》雜誌記者 岳煒

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