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誦經典總感覺流於形式,難深入法義,如何突破?

2020-08-26   網上客

原標題:持誦經典總感覺流於形式,難深入法義,如何突破?

問題:

南無阿彌陀佛!頂禮師父!弟子每天誦《阿彌陀經》、《心經》等,但總感覺是流於形式、很難深入法義。敬請師父開示,弟子該如何突破?

明朗法師:

對於經典的行持,也有很多種方法。如果你是一個初學的人,也不用要求對這些法義怎麼樣去理解和把握,當下不用思惟心去誦就是一個行持方法,誦著誦著對很多法義自然就會明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很多法義的了解,是在朦朦朧朧的、慢慢的、不知不覺的過程中知道的。這是法義潛移默化、深入我們內心的一個過程,不要操之過急了。

另一方面,如果《佛說阿彌陀經》的誦持達到一定量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彌陀要解》。有很多祖師大德的著疏,如《圓中鈔》、《彌陀疏鈔》、《彌陀要解》。看了著疏以後,不要落入思惟。如果著疏你看不懂,那就繼續去誦、去拜都可以。

大家對於經典,首先要有恭敬心,這很重要。我們誦經之前要發願,要恭恭敬敬的去誦持這個法寶。經典之所以稱為寶,它是稀有難得的意思,寶是有加持力的。聖人的教言,我們先不說要怎樣融入到內心了,即使我們在家裡、佛堂上放的一部經典,它都有功德。當然了,佛弟子不能把所追求的功德僅僅停留在這上面。

持經總共有12種方法。比如說供養經典,我們買一部《大藏經》,把它供在那裡,天天點香、上供,有沒有功德?有。它有護法神護持,你恭敬供養,就能夠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佛法僧三寶,「法」是個寶,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字。我們可能很多時候覺得:佛有加持力、有萬德莊嚴,僧寶、他可以對我進行開導,法寶、我好像就摸不著東南西北了,看也看不懂,不知道這個意義在哪裡。這些聖人的教言,哪怕經書只是放在那裡,你只要有恭敬心去感受,加持力也是不可思議的。

前不久,一位居士給我發的一個連結。連結上說,國外的科學研究,還有一些有特異功能的人,在研究我們這個文字,它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他們寫了一個「佛」字,通過儀器的測試和特異功能的人看,看到的是一團光明,光明里的一朵蓮華上面坐了一尊佛像。這個「佛」字,他們看到的卻是一個光明像。

我們經常講,文字是古人用甚深的智慧傳下來的、心和心之間互相交流的一個符號,這個符號要能夠代表所表達的內容,它才能傳得下來。我們講日、月,為什麼不將晚上出來的那個叫太陽呢?這個「日」,它代表了特有的一個含義,一個與它本體相應的含義,就如同我們說阿彌陀佛名號與阿彌陀佛本身是相合的,他不缺什麼東西。

佛說的任何一個經典,以前山東有位義凈法師,還有玄奘大師、鳩摩羅什大師,他們所翻譯的這些經典為什麼能夠流傳千古?為什麼有護法神護持?因為它是寶,這個符號與法界的真相是相應的,它不是一般普通的世間語言,所以才叫作寶。

當然更重要的它是一個自性功德的表達,過去有可能會是用音聲表達,現在慢慢的是用文字來記載。當時玄奘大師他翻譯的譯場,需要那麼多的人,相當於作一場法事的,都是請佛住世,實際上是。我這篇譯文能不能表達佛意,通過以前梵僧把梵文經典翻譯成中文,中文再潤色,我這樣做行不行?最後怎樣把關,真的是恭恭敬敬啊!這實際上是在請佛菩薩降臨,加持所做的這份譯文,使它能夠成為寶,才可以去流傳。

原來有一個《怡山發願文》,是怡山禪師寫的。「歸命十方調御師」,古人都有這個情懷,第一句話就是歸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後面有一段很長的文。在我們剛出家的時候,經常去背、去讀那一篇。原來乾隆皇帝在位時,編了一部《乾隆大藏經》,請高僧大德還有一些大臣來編選哪些經能夠放在《大藏經》里去。

有人就把《怡山發願文》拿出來,說要放到《大藏經》里。乾隆皇帝最後定奪時,又拿了出來。拿出來後的一天晚上,乾隆皇帝在房間裡一出來,就看到桌上有一東西放光,過去一看,就是拿出來的那篇《怡山發願文》。發願文放光,那就是有不可思議的功德了,他就又放回到《大藏經》里去了。古人所傳下來的這些教言、聖言量,是有含金量的,是能夠穿越時空的,對於我們眾生的煩惱、無明有無上希有的功德,所以稱之為寶。

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恭敬心去承事,包括你供養、供花。有人說:「買那麼多《大藏經》放在那裡,我又看不了,沒時間、也看不懂。」經書是你和一切眾生得以救度的船,儘管看不懂,我供在這裡、生殷重心都有非常大的功德。包括我們的禮拜、誦持、讀誦,我們有時候讀經就給自己定一個任務讀幾遍,是把它當作完成任務去讀的。我們念佛的名號時也一樣。一部《佛說阿彌陀經》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哪個功德大、哪個功德小?一模一樣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與《佛說無量壽經》哪個功德大、哪個功德小?一樣的,無二無別,問題是你是不是用一種恭敬心去受持的。

一位老菩薩說她拜《凈土五經》,拜完以後感覺非常的受用。我們拜是用身心去承事,與我們平常誦《心經》、《佛說阿彌陀經》不一樣,「哎呀,終於念完了」,這是在完成任務,沒有用恭敬心去承事的。我們講的十二種承事、受持經典的方法,也包括抄經,一個字一抄。古代的人抄經、抄《華嚴經》,用什麼?用血,用自己舌頭上面的血。抄經之前要洗手、沐浴、更衣、焚香,跪在那裡抄,這裡最重要的是一個恭敬心的表達。

善導大師註解《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時候,他是用恭敬心在注這部經。注經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的名利,而是為了闡述彌陀的本懷,希望能夠利益一切有情。註解這也是承事經典的一種方式,包括我們講經,你們誦經,都是。他註解《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的時候,經常會夢到一個出家人,一個梵僧來教他、告訴他這一段應該怎麼註解。所以他有這個信心說:我註解的《觀經四帖疏》,你們後面的人不能更改一個字,不能增加一個字,不能減掉一個字。他說這話不是夸自己,確實是因為他有恭敬心、有對眾生負責任的心去作的這件事,得到了三寶的加持。

為什麼很多人說誦經、拜經或者用功,感得了這樣那樣不可思議的現象,而我們沒有呢?我們總是浮在表面上、沒辦法深入下去呢?可能最終還得回到我們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們可能恭敬心不夠,沒有真正的去承事。我經常和很多人談到,我們看到經典要生殷重之心,有些儘管我沒有能力去讀、去看,但是我們要知道它是寶,寶是稀有、難得的意思。

我們現在印刷術非常發達,不像古人,要得到一部經很不容易,用毛筆抄,要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得到一本書,他就非常的愛惜。我們現在印得多,不珍惜了,看也懶得看,承事經典的時候也是敷衍了事。這樣就會影響我們對於法寶的信心和皈依投靠的心,所以就沒辦法深入進去。

因為我們的煩惱熾盛,在這個時代,我們融入教法的能力有限。為什麼我們念名號沒有感覺到念佛的這種法喜?為什麼我們誦完經典以後會覺得找不到味道,最根本的就是因為我們的信心和皈依投靠的恭敬心不夠

當然還有一些持經的方法,我們在其它的場合也聽其他的善知識介紹。誦經的時候你要把自己融入到這個經典里去,比如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後面有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等等。「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這樣把我置身於這個場合里,隨文觀義還是要有的,但不是要你去思惟。

去年我帶一些人去印度時,剛好在舍衛國佛說《阿彌陀經》那個平台面前,我們誦《佛說阿彌陀經》。我說:「我們現在誦《佛說阿彌陀經》,你們要想到釋迦牟尼佛坐在那個台子上面,為下面的摩訶目犍連等這些大菩薩、大阿羅漢講《阿彌陀經》」。

我們誦經時,心要融入到這種狀態里去,要想到我現在就是旁觀者,我就是與會大眾,我親眼看到佛對舍利弗講:「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釋迦牟尼佛喊著舍利弗:「舍利弗啊,極樂世界為什麼叫作極樂世界呢?阿彌陀佛為什麼叫作阿彌陀佛呢?」然後就講西方極樂世界是個什麼樣子,阿彌陀佛又是個什麼樣子,最後悲心切切地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將我自己放在這個場景里,我好像親眼見到了、聽到了釋迦牟尼佛對舍利弗說的這樁事情。

甚至還有的人誦經過程中,好像自己就是舍利弗一樣(不是說我們真的把自己誇成舍利弗),把自己當作一個聽眾。或者是釋迦牟尼佛在喊著你的名字:「某某啊、某某居士啊,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對你講那邊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位阿彌陀佛是怎麼回事,然後講西方極樂世界和這部經的功德不可思議。要將自己融入到裡面去,感覺我是親眼所見的。

我們誦這部經時,不要圖快、兩三分鐘就把它誦完了。你要讓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這種場景,不斷的在你眼前放電影,放得多了,佛也就在你面前加持,我們就在這種場面下面經常的不可分離,這就是誦經。

我們為什麼找不到感覺?是因為把自己置身於經典之外了,只是在認幾個字而已。經常覺得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與復讀機一樣。你念完把復讀機一關,沒事了。我們誦經的人,是一個有生命、有思惟能力的人,我們應該隨文觀義、按照經典如理思惟。這個思惟不是說用分別心去想:「佛說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位阿彌陀佛,那為什麼我沒看見呢?」,「黃金為地,怎麼可能呢?他又沒有銀行……」我們就加入了自己的凡夫分別心、思惟心,去打妄想、去揣摩。

佛只是向我們介紹了一個事實,我們根據他所說的這個事實去呈現,他沒有呈現的,你就不要去想為什麼,為什麼不是那樣、而是這樣呢?為什麼我就看不到呢?等等。誦經就是誦經,隨文觀義,沒有出現的文字由我們自己的凡夫妄想分別所出來的那些東西,就不要去想,那叫作非理作意。這樣誦經一定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