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諾亞的踩雷讓社會輿論對金融圈的關注都聚焦到了資管層面。有個必須拋出來的問題是,中國的財富管理行業,到底離成熟還有多遠?
其實這個問題可以有很明確的答案:爆雷、踩雷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行業趨於成熟的過程。
畢竟,金融的遊戲規則是最能暴露人性的,因此有些彎路就必須要走,有些學費必須要交。
1.欺詐,源於貪也成於貪
2018年,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在反思10年前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這值得慶幸。
因為,雖說周期就是危機、復甦、繁榮、蕭條的循環往復,但在逃不開的大周期之下,懂得反思何嘗不是一種成熟。
金融業爆雷同樣需要反思。
爆雷,本質上就是金融欺詐後留下的爛攤。
「貪」是人性之中概莫能外的共性;「欺詐」,是自「金融」這個概念誕生之時起就相伴而生的行為。
實施欺詐的動機源於貪念,而貪念也是促使欺詐得逞的必要條件。
公元前300年,希臘海運商人Hegestratos以船貨為抵押貸了筆款,但他並不想兌現對借款人的利潤回報,權衡後他扣下了滿船的玉米後還把空船沉到海底,結果東窗事發,逃跑時溺亡。
這可能是有史記載的最典型的一次金融欺詐行為。
反觀當下的跑路、爆雷,多麼地相似?人性的惡,古今中外,大致相同。
Photo by Dmitry Moraine on Unsplash
2.美國資產管理曾經的亂局
《華人家族財富》近期連續跟進了諾亞踩雷事件的報道和評論,也梳理了2019年以來的一些行業內爆雷和踩雷的現象。看起來,資管行業的欺詐亂象在中國尤其嚴重,但難道只是在中國這樣嗎?
和美國相比的話,中國的資管行業還是太年輕。尤其是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從興起到現在也就是十幾年間的事情,更別提市場份額。
有個行業數據是,歐美的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占比60%以上,香港占比30%以上,而國內市場占比最近幾年有所增長,但可能仍然不到10%。
但實際上,美國財富管理行業的危機出現得比中國早很多。
從第一批探險者登陸美洲大陸後,很快就發行了債券,而最早進行活躍交易的美國股票是1791年發行的紐約銀行和美國銀行股票。
整個19世紀,無論是基建發展還是戰爭,都需要大量融資,這促成了證券市場的活躍。但也導致了整個經濟與金融在無政府管制的條件下肆意發展。
泡沫、內部交易、操縱價格,華爾街的投機性越來越大。
這並不阻礙美國的股票市場以及整個經濟面在20世紀頭20年里迅速發展和壯大。老百姓爭相進入股票市場,巨大的收益誘惑下,瘋狂逐漸取代了理性。
正是這樣一個時代,給誕生「龐氏騙局」這類非法投機行為提供了沃土。
Photo by Bernard Hermant on Unsplash
3.大蕭條的涅槃重生
當國民財富主要體現為金融資產而非銀行存款時,對專業資產管理的需求就會旺盛起來,從而推動基金這種集合資產管理機構的發展。
直到1929年的崩盤來臨時,股市的狂歡戛然而止。政府隨即意識到監管的重要性,在隨後幾年通過「皮科拉聽證會」調查了華爾街的種種金融欺詐。
本質上,把資金交由專業人士或機構代為打理以求保全和增值,是基金的意義所在。
美國歷史上第一支封閉式基金是在1893年設立的波士頓個人財產信託。到了1907年,費城的亞歷山大基金(Alexander Fund)被公認為是進入現代開放式基金的標誌。
1924年的麻省投資者信託(Massachusetts Investors』 Trust)則是第一隻完整的現代開放式共同基金。
20世紀20年代,投資信託迅速增長,個人投資者接受了專業化管理的投資組合、分散化投資以及相對低成本的投資方式。
但即便如此,也無法擺脫這類拉抬股價、操縱市場的行為,高槓桿的投資者變得非常普遍。
到1929年的大蕭條來臨時,美國共有19支開放式基金和將近700支封閉式基金。
傾巢之下,豈有完卵。大蕭條發生後,投資者無力歸還銀行貸款,銀行只能拋售證券應對,隨著大銀行的倒閉,金融體系崩潰。
後續幾年,美國政府痛定思痛,用法律來限制金融市場的行為:
1933年,證券和交易委員會成立(SEC),《1933年證券法》也出台,該法規定每隻進入一級市場的證券都必須通過政府審查,並維護投資者的知情權。
《格拉斯-斯蒂爾法》規定了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不能混業經營,比如,商業銀行不能發行股票,投資銀行不能吸儲。
《1934年證券交易法》則要求二級市場上進行股票交易的公司必須定期發布財務報告以及其他所要求的報告,保障投資者的知情權。
《1940年投資公司法》、《1940年投資顧問法》簡稱為「40法」,確立了基金公司必須遵循的定期披露制度和最小化利益衝突的要求。
來源:Blackrock
4.美國有沒有P2P爆雷?
很多人會想,為什麼美國也有P2P,但幾乎沒聽說爆雷?
在美國,財富管理行業很成熟,狹義的財富管理就是投資管理。其中,P2P行業因其證券化模式及監管的早期介入,行業發展更為集中。頭部平台占據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
2008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要求P2P公司將其發標作為證券登記,接受《1933年證券法》的監管。
也就是說,P2P對外放貸在法律上是等同於證券銷售的,這就限制了P2P也像證券銷售一樣需要經紀人執照,提交大量證明文件,並定期披露信息給投資人。
同時,成熟完備的個人和企業徵信系統也讓投資者在選擇平台時提供了防範風險的參考。
再看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
孕育出好萊塢、夢工廠的美國,具備把非實體產業工業化的本事。工業化本質上就是給予行業一套行之有效的標準流程。
而美國市場上的財富管理行業早已實現了「工業化」。
和投資管理機構相比,第三方財富管理公司出現的一個很大動因就是如何確保客戶經理和銷售人員與客戶的利益保持一致,而不是一味銷售高佣金的產品。
所以,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是靠服務費提供全平台服務而非銷售費用獲利。而這些細分的規則,都是受到大大小小法律約束的。
其次,中國市場上無法去除剛兌思維也是頻繁爆雷的深層次原因。剛兌並非法律明文規定,但業界約定俗成,保本保收益在理財市場往往廣泛存在。廣泛地讓人淡忘了「投資有風險」,而這是違背經濟規律的。
結果,信託產品如果因為無法兌付而違約,需要墊資兌付或者讓第三方資管公司接盤,最終造成全盤皆輸的局面。
5.亟待成熟的大市場
無視風險而希望機構兜底,是投資者的不成熟;為了吸引投資盲目設置剛兌,是機構的不成熟。
2018年,中國的財富管理市場總規模已經達到了124萬億元,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規模為147萬億元。
規模巨大、成長高速、不夠成熟、風險缺乏約束,是中國財富管理市場的特徵。
但總有那麼一天,底層資產能夠通過證券化能組成預期收益和風險機率足夠差異化的產品組合;高凈值投資者也能找到適合自己資產配置結構和風險偏好的產品;第三方財富管理機構能通過全平台的服務幫助客戶找到真正符合投資需求的渠道和產品。
到那時候,成熟的從業者和成熟的投資者,就能共同構建出一個成熟的市場。
- The End -
撰文 致遠
ID:cnfamilywealth 非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