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綁架」式的父母,孩子總是很「懂事」但這是好事兒嗎?

2020-01-09     母嬰說

聽話、懂事是我們衡量一個孩子是不是好孩子的標準之一。

家長喜歡孩子聽話懂事,就像公司管理者希望員工聽話懂事。

因為家長和管理者都希望自己是權威的,希望通過別人的順從來讓自己的日子過得舒心一些。從這個視角來看,我們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

前不久一個上了熱搜的新聞,北大女學霸被男友"精神控制"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通過女孩的微信記錄發現,男友抓住女孩的"污點"—非處女,讓自己扮演弱勢痛苦的一方,不斷的強化女孩的"內疚感",讓女孩變得懂事、聽話,但自卑、痛苦,最終走上絕路。

把這個例子用在這個話題下似乎有點不合適,我想說的是,很多企業管理者、家長,有時也會使用"pua"事件中的"精神控制"手段。

企業管理者會給他的職員洗腦:"你這項工作沒有完成,令公司產生了損失",讓員工產生愧疚感,延長加班時間。

優秀的管理者會和下屬一起分析原因,改進方法,與員工共進退,而擅長控制員工的管理者會通過精神的壓榨,達到控制別人的目的,來減輕自己的壓力,讓自己舒服些。

家長也會給孩子洗腦:"你這麼做對得起我嗎?我辛辛苦苦工作還不是為了你",把自己的行為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內疚,讓孩子因為內疚而順從,這種順從被用讚美的字眼"懂事"偽裝起來,讓家長們認為自己的方法管用。

追求優越感是人的本性,就是"自己很好"的感覺,這個特徵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而"內疚"的感覺是與"優越感"完全背道而馳的情緒,內疚不會帶來創造力,自制力,是一種消極的態度。

當父母說出:"我做這頓飯很辛苦,切菜時手差點傷了,你還不願意吃,你對得起我嗎?",孩子會不好意思,媽媽為了我這麼辛苦,我還不領情,本來不餓,最終還是選擇吃下了飯菜。

看到這裡,父母們也許覺得這種方法簡直太棒了,讓孩子有了同理心,理解了父母的辛苦。

但你知道嗎?如果這個孩子個性比較溫和,這個時候他會感覺很糟糕,會認為自己太挫了,怎麼這麼差勁,這種感覺一旦多了,他會常態化否定自己,不敢再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他們害怕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都是錯的,這個孩子最後會變得懦弱,沒有鮮活的靈魂。

待這個孩子長大了,經歷了生活的磨難後,會明白自己性格問題的由來,所以有了豆瓣上的一個有名的小組"父母皆禍害"。

而如果這個孩子性格比較剛毅,在家長用道德綁架,通過讓他內疚達到管教的目的時,他們在感覺不舒服時會產情緒(怒氣),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遵守了家長的要求,也是以一種近乎病態的心理,我都按照你說的做了,你還想怎樣?

這種心態多起來,孩子和家長的關係會變的很差,他們永遠都會處於矛盾的兩端,無法調和。

哪些話會讓孩子有過多的內疚感?

1、 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要爭氣!

2、 你這麼做對得起爸爸媽媽嗎?

3、 媽媽每天起早貪黑,你還惹我生氣!

4、 你不好好學習就是對不起我們

5、 養育你,供你讀書,我們多麼不容易,你還不領情。

6、 這個水果媽媽一口都捨不得吃,都留給你吃,這麼一點點要好多錢呢。

7、 當初生你,媽媽差點沒命了,受了多少委屈。

著名的教育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是《正面管教》一書的啟發者,他曾經說過:"為什麼我們認為想要教育孩子,要先讓孩子感覺糟糕?"。

當我們用"內疚感"綁架孩子時,就是在讓孩子感覺糟糕。

演員朱辰雨的媽媽對孩子的愛"無微不至",她有一天做了一盤雞毛菜,但朱辰雨不想吃,於是朱媽媽就對他說了這樣一段話:"媽媽為了這盤菜,手都裂口了",朱辰雨對媽媽對他實施"控制"的手段非常反感,他很生氣,但最後還是按照媽媽的意願把一盤雞毛菜吃光了。

朱辰雨後來對記者說:"橫豎都是接受,又何必要搏鬥那一番呢"。他選擇壓抑了自己的需求,卻也獨自承受了這壓抑的內傷。

至今朱辰雨和他40多歲的姐姐都還單身。

一個中學老師講述了他學生的故事。

有一天一個學生的媽媽到學校來找老師,他告訴老師,兒子的房間總是很亂,她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幫兒子收拾房間,但兒子居然不領情,說兩句就和她頂嘴,希望老師幫忙教育兒子。

這個老師把學生叫到辦公室,問:"你需要媽媽幫你整理房間嗎?"。

學生回答:"不需要,每次收拾完我都找不到自己的東西,而且收拾完了她的心情也會不好"。

老師轉過臉對他的媽媽說:"你聽到了吧,孩子不需要你幫忙收拾,下次你別收拾了"。

這位媽媽聽完目瞪口呆,覺得這個老師簡直胡攪蠻纏,我卻覺得這個老師是個明白人。

我小時候愛睡懶覺,每到周末就想多睡會,但每次都會讓媽媽吵起來,她總是千篇一律的和我說:"我6點就起床了,掃了地,做了飯,剛剛還做了******,你就知道睡覺,你爸也就知道睡覺"。

那時候我還小,但當時的內心活動現在卻記得清清楚楚,你起得早是你的事,又不是我們讓你早起的,你做了家務是你願意做的,又不是我們讓你做的,為什麼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

你覺得受委屈了就別做啊?自己想做,又憤恨別人不做,這心理簡直奇葩。有時候頂一兩句嘴,她就會反駁:"我不做誰來做?"。

其實媽媽為家庭付出了很多,是家裡最辛苦的人,我們心裡其實都清楚,但她的功勞都被她的抱怨和道德綁架敗光了,我們不但忘記了她的辛苦,心裡還非常生她的氣

最後提醒所有的家長,我們一切為了孩子,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當我們把這些"辛苦"當成籌碼,想讓孩子內疚時,這份付出就失去了意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ac3lG8BxtCz63RLZV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