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 美好 獨立
千萬別寄希望以別人的改變,來改善自己的情緒。
——莫愁大觀園
母親是一個控制欲比較強的人,而我不是個順從型的孩子,所以我的青春叛逆期看起來比其他孩子要長。
直到現在,我偶爾還是抑制不住地在第一時間做出叛逆的反應,然後才能在下一刻意識到,我剛剛又在叛逆了。
其實母親是真心實意地覺得,她那麼做完全是為我好,但她卻沒有意識到,這樣的「為我好」的控制背後,隱藏著更深刻的原因。
大學本科時,我學的是土木工程專業,並在大四時以年級第二名的成績被保送研究生。
研一時,我的志向卻發生了改變,我跑去導師辦公室,說要退學然後學心理學。
母親知道後幾乎是要瘋了,她沒有想到一直都基本按照她期待的人生軌跡前行的我,突然來了這麼大一個轉折。
那時候她經常打電話跟我說:「因為你,我昨晚又失眠了。」
或者,「因為你,我又病了。」
再或者,「如果你不這樣,我的心情就會好很多,就不會失眠或者焦慮了。」
這是母親在持續做的一件特別有意思的事情:她總希望通過改變我,來改變她的情緒。
當她覺得焦慮的時候,那是因為「我讓她擔心」;當她覺得憤怒時,那是「我惹她生氣」;而當她覺得沮喪時,那是因為「我讓她失望了」。
因為她無法控制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所以她之前最喜歡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打電話給我,告訴我:「只有你改變了,我的心情才會變好。」
當然我一直很抗拒這樣的說法,就像母親在我小時候告訴我說:「我原來也有夢想,就是因為生了你,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她讓我對她的情緒和她的人生負責。
後來我開始慢慢懂得,原來我們在想去控制別人的時候,通常是因為我們自己不穩定的自我價值感,需要別人的語言和行為來得到肯定或者是安慰。
所以我們想去控制別人:既然我是因為你產生這樣的負面情緒,而我自己又沒有能力處理這種情緒,所以你要改變,這樣我的心情才能變好。
我後來發現其實自己也是這樣。
我在做決策的時候特別希望得到母親的肯定,如果得不到她的肯定,我會非常沮喪地跟她抱怨說:「你沒有給我信心。」
後來我發現,其實大多數時候我也在懷疑自己,所以當母親對我的決策提出異議時,我會覺得她沒有給我信心。
如果自己並不相信自己,那麼就只有靠強迫別人給予肯定,然後得到借來的信心了。
在逐漸長大成熟的過程中,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類似的情境。
一天晚上,我因為很累,決定靜靜地在家裡休息,突然一個朋友打來電話,說她此刻就在我家附近,回家有點晚了能不能來我這裡借住一晚。
以往,我肯定再累再不願意,也會答應。
但那天我沒有,我說:「親愛的,我今晚有些累,想一個人在家裡靜靜,不好意思,你還是坐地鐵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然後到家了報個平安。」
她顯然是生氣了。
於是我有種非常不好的感覺,我問自己:「願意在這麼累並且不想說話的情況下讓一個朋友來家裡聊天嗎?」
我知道自己是不願意的。
「那麼為什麼還感覺不舒服呢?」因為我需要她不生我的氣,來證明自己是一個善良的人。
那麼是不是她因為我的拒絕而生我的氣,我就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了呢?
當我想明白,即使她在生我的氣,我也並不會因為她對我的憤怒而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時,就放棄了要控制她的情緒和不讓她生我氣的衝動。
我沒有告訴她「那你來我這裡住吧」,而是進一步跟她解釋了我的情況並且希望她能理解。
當然,她能不能理解已經沒那麼重要了,因為我知道自己是個善良的人。
因為一個善良的人,首先會是一個照顧自己的感受並且愛護自己的人,而不是一個犧牲自己去滿足別人的人。
當我學會了控制自己,我就真的不需要去控制別人了。
這條路還很長,這種穩定而靈活的自我價值感也需要不斷修煉。
編輯:葉 心
審核:楊易霖
莫愁大觀園
微信號:mochouzazhi
有溫度 有態度 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