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手機廠商進軍智能手錶了。
9 月 22 日,vivo 發布旗下首款智能手錶 vivo WATCH。這是一年內繼小米、OPPO 後第 3 家進入智能手錶市場的手機廠商。在手機、平板電腦陷入停滯後,手機廠商渴望找尋下一個增長點,智能手錶成為新的目標。
2016 年前,蘋果、三星、華為、Fitbit、Garmin 是智能手錶的老玩家;現在小米、OPPO,vivo 以及正在路上的一加、魅族也想摻一腳。
然而,只要回顧智能手錶的發展史,就會發現這門生意並不那麼好做。
當然,蘋果除外。
智能手錶的 " 雅達利大崩潰 "
上世紀 80 年代,電子遊戲開始蓬勃發展,北美知名遊戲廠商雅達利趁勢實施 " 數量壓倒質量 " 政策,一年之內在美國市場上推出了近萬款遊戲。龐大的低質量遊戲帶來的震動很快就到來了。
1982 年,雅達利母公司華納用 6 個星期時間製作了遊戲《ET 外星人》,並準備了 400 萬份。然而,聲勢浩大但缺乏質量的《ET 外星人》最終只賣出 150 萬份,近 250 萬份遊戲卡帶和其他濫竽充數的存貨被永遠埋在了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垃圾鎮。
知名遊戲爛作《ET 外星人》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這場由雅達利引發的震動隨即席捲整個北美遊戲市場,到 1985 年,北美遊戲市場規模從 32 億美元縮水至 1 億美元,跌幅超過 97%。這場早期電子遊戲危機也被稱為 " 雅達利大崩潰 "。
事實上,就在幾年前,智能手錶也曾經歷過一次小型的 " 雅達利大崩潰 "。
2013 年,在智慧型手機勢不可擋的帶領下,可穿戴設備被迎來發展元年,這年智能手錶的出貨量達到 300 萬部。2014 年 3 月,谷歌發布 Android Wear,從系統領域進軍智能手錶市場;同年,三星 Gear Live、LG GWatch 以及 Moto 360 三款搭載 Android Wear 的智能手錶發布,智能手錶開始大規模進入消費市場。
Moto 360 智能手錶
真正的爆發在 2015 年到來,這一年蘋果發布了 Apple Watch。
蘋果帶來的品牌優勢讓 Apple Watch 一騎絕塵——根據 Strategy Analytics 數據, Apple Watch 發布的第一季度,銷量就達到了 400 萬台,占全球智能手錶市場的 75.5%,而同期三星智能手錶的銷量僅為 40 萬。Apple Watch 帶來的風潮,讓 2015 年 Q2 全球智能手錶總銷量沖高到 530 萬台,超過了 2014 年的全年銷量。
然而危機也就此埋下。
當外界一度認為蘋果會重新創造一個智能手錶界的 iPhone 時,第一代 Apple Watch 卻極其平庸。它不具備獨立聯網功能,也沒有如今常見的運動和健康功能,續航更不用說 …… 唯二的特色是花哨的錶帶和堪比奢侈品的價格。
第一代 Apple Watch
也許是廠商推出的智能手錶過於眼花繚亂;也許是蘋果的名號太過耀眼;也許是消費者回過神來,發現所謂的智能手錶不過是手機廠商賣配件的新套路 …… 總之,剛剛開始起步的智能手錶在 2016 年即遭遇了巨大危機—— Q2、Q3 兩個季度出貨量同比下跌,其中 Q3 Apple Watch 銷量大跌 71.6%。直到 Apple Watch Series 2 到來,才在最後一個季度止住頹勢。最終 2016 年智能手錶總出貨量僅同比增長 1%。
摩托羅拉作為 Android Wear 最具代表性的智能手錶之一,甚至公開表示," 我們沒有看到智能手錶在銷售方面表現出足夠的吸引力,因此不會隨 Android Wear2.0 一起發布新款智能手錶。"
消費者的冷淡讓硬體廠商開始重新審視智能手錶——究竟是手機的延伸,還是獨立的電子設備?
獨立成長的三年
" 雅達利大崩潰 " 並未重演,僅僅一年後智能手錶便恢復增長,迎來了更大的市場。最大功勞是谷歌和另一家非手機硬體廠商 Garmin(佳明)。
前者為智能手錶帶來了 LTE 網絡和 Wi-Fi,使智能手錶的運行開始擺脫對手機的依賴,開始真正成為一款獨立設備;後者在 2016 年 Q3 危機的最低谷,憑藉對健康和運動功能的挖掘,實現了 324% 的增長。並且它不是來自手機廠商,這意味著智能手錶向著獨立設備又邁進了一步。
Garmin Forerunner 920XT
獨立聯網 + 運動、健康的組合讓消費者意識到智能手錶的新可能,也讓廠商看到了崛起的希望。
2017 年,Apple Watch Series 3 發布,支持虛擬 SIM 卡、移動蜂窩網絡,並搭載全新傳感器,可對使用者的心率進行檢測,以及新加入了運動功能。同年發布的三星 Gear Sport 能夠記錄運動數據,並將續航提高到 3 天;Garmin Fenix 5S 能對游泳、騎行、衝浪、滑雪等不同運動場景實現數據記錄,同時還可測量人體最大攝氧能力 ……
越來越多的新功能讓智能手錶不再純粹作為手機的延伸,而是承擔起更多手機無法完成的任務。加上網絡、電話等功能,從某種意義上說,智能手錶代替了手機,還解放了雙手。
迎來新生的智能手錶重新恢復增長,2017 年出貨量 2930 萬台,同比增長 38.8%;2018 年出貨量 4500 萬台,同比增長 53.6%;到了 2019 年,這一數字增長到 6200 萬台。
3 年時間,智能手錶出貨量翻了近 3 倍,市場越來越大,新的變化也隨之而來。
姍姍來遲的國內廠商
與早早布局智慧型手機不同,國內手機廠商在智能手錶市場顯得有些後知後覺。除了華為動作稍早,小米、OPPO、vivo 直到最近一年才開始入場——小米第一款智能手錶於去年 11 月上市,OPPO 首款智能手錶今年 3 月發布,vivo 智能手錶則直到昨日(9 月 22 日)才到來。魅族、一加還未進場,但前者已確定今年第四季度會發布;後者則表示,從 2016 年就開始著手研發智能手錶,發布只是時間問題。
vivo9 月 22 日推出的智能手錶 vivo WATCH
不過事實證明," 後發優勢 " 並未給手機廠商帶來明顯的市場反饋。根據 Counterpoint 數據,到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錶營收份額前八分別是蘋果、Garmin、華為、三星、imoo(小天才兒童手錶生產商)、Fitbit、Amazfit 和 Fossil,其中蘋果一家占了 51.4%,另外七家加起來也不過 36.8%,頗有番 " 七大門派圍剿光明頂 " 之勢。
而後入場的 3 家國產手機廠商只能擠進 "others"。問題也正是在這裡。
2020 上半年全球智能手錶營收份額變化 來源:Counterpoint
智能手錶營收份額里的 "others",已經從去年上半年的 19.8% 下降到今年的 11.8%。稍不留神,誰都可能成為消失的那部分。
市場的變化則來得更加兇猛。根據 IDC 數據,今年二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增長了 14.1%,但這其中絕大部分增長由 TWS 耳機貢獻。相反,智能手錶、腕帶的出貨量卻同比減少了 4.4%。
IDC 移動設備跟蹤器研究經理 Jitesh Ubrani 表示:" 在世界範圍內,許多組織也開始使用可穿戴設備來幫助對抗 COVID-19。可穿戴設備不僅可以用來追蹤症狀,還可以提醒佩戴者保持安全社交距離。" 銷量下滑可能預示著市場對智能手錶、腕帶的需求正在放緩,即使疫情刺激也沒能拯救市場大盤。智能手錶似乎正在成為下一個陷入增長停滯的智慧型手機。
蘋果也察覺到了變化,從 2019 年上半年到今年上半年,Apple Watch 的全球市場份額從 43.2% 增長到 51.4%。然而即使在 " 一邊倒 " 的市場格局下,蘋果依然推出了史上最便宜的智能手錶 Apple Watch SE,意圖通過低價爭奪更多市場份額。
來源:速途研究院
下沉的蘋果顯然會給其他廠商帶來巨大壓力。根據速途研究院的問卷調查,品牌和價格成為用戶選擇智能手錶最重要的兩個因素,現在,蘋果正揮舞這兩隻大棒,試圖繼續在智能手錶市場裡橫行。
就目前來說,品牌、技術、功能,甚至價格,Apple Watch 都難逢敵手。而其他智能手錶廠商如專注運動健康的 Garmin、主打兒童手錶的 imoo 均建立了自己的穩定受眾,遲到的小米 OV 想要突圍,難度恐怕不亞於又一次的智慧型手機血戰。
ZAKER 科技出品
文 / 劉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