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福祉是關係民心的重大問題,最能影響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民生保障制度概念,明確要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亟須完善制度來保障,以堅實制度保障回應人民新期待。
受訪學者表示,堅持和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體現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為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提供了價值遵循。
美好生活需要內涵豐富
人民的需要隨社會發展進步而日益豐富和多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求也日漸增長。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般而言,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可以分為物質生活需要、社會生活需要、精神生活需要三大層次。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已擴展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方面。
廈門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院長呂志奎表示,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內涵和特點。人民群眾期盼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高質量公共服務體系,人民群眾期盼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不僅是物質生活質量概念,更是人民對於高質量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迫切期待。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黃家亮認為,美好生活是一種良好的生活狀態。它既是一種客觀的狀態,體現為物質需要的滿足;也是一種主觀的狀態,體現為精神需要的滿足。美好生活是相對的、日益增長的,不同時代、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美好生活的標準是不一樣的,要不斷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榮華提出,新時代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要求更高,而且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需求也日益增長。人民群眾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不僅「盼溫飽」,而且「盼環保」;不僅要公平正義,而且要有獲得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為我們黨在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鬥目標。
確保人民分享社會發展成果
在黃家亮看來,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立足人民、服務人民的群眾立場和一切為了人民、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取向。
歐陽康表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從黨的十九大到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不僅是概括時代特點,提出發展方向,而且努力探索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實踐道路和實施途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發揮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豐富廣大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促進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呂志奎說,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和有效治理國家的戰略議題。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只有在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過程中把群眾力量組織起來,真正做到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人民共享,才能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邱仁富談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是為人民服務的政黨,為人民服務的集中體現在於讓人民過上好日子。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說到底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在全面深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的標準為價值標準,發揮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帶領人民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
構建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制度體系
黃家亮表示,美好生活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而是體現為老百姓非常具體的生活狀態和日常生活感受。當前,民生存在的短板是制約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最為突出的問題。只有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變為現實。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有相應的制度保障。
歐陽康告訴記者,為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從根本上,要繼續努力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更加豐厚和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要著重處理好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不平衡問題突出表現為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發展不平衡。近年來,民主法治、文化教育、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發展穩步推進,但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進性還有待加強,在層次和程度上也還有待提升。不充分的問題體現在一般性的物質產品供給比較充分,而高端文化、精神生活產品供給相對薄弱,需要加強研究如何提供更加豐富和充分的公共服務。
「新時代人民群眾更加嚮往美好生活,必將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產生新的渴望和期待。」呂志奎說,兌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一莊嚴的政治承諾,至關重要的就是不斷探索和著力構建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的制度體系。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提供高質量公共服務。判斷公共服務是不是高質量,關鍵看其能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否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其中,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要健全公平正義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破解低質量公共服務過度供給與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中的權力運行制度、落實責任和問責制度。健全公共服務質量效益第三方評估制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記者: 張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POnnW8BUQOea5Owl91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