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古韻書《排字韻》

2020-04-18     莫高窟參觀預約網

古韻書《排字韻》是1989年莫高窟B59窟考古發掘出土的古遺書。編號為B59:5-1、2。文書寬35.2、高26.7厘米。文面寬26.2、文面高19.3厘米。面26行,行2~5個大字,行距1厘米。為纖維交織不勻的白麻紙,紙薄,質軟。木刻本,雙框。
韻書,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字典。主要是為分辨、規定文字的正確讀音而作,同時它有字義的解釋和字體的記載,也能起辭書、字典的作用。為寫作詩﹑賦﹑詞﹑曲者檢索韻字之用。排字者,排字整齊以利查檢;排列詞語備採擇;韻者,韻略。
根據文獻的記載,中國最早的韻書是三國時期李登編著的《聲類》和晉代呂靜編著的《韻集》。但這兩書早已亡佚。中國現存最早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編撰的《切韻》。《切韻》是在研究分析了六朝韻書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又是後世傳統韻書演變的基礎,是韻書史上劃時代的著述。原書沒有流傳下來。現在可以看到的只是敦煌出土的唐人抄本《切韻》原書(傳寫本)的片斷和一些增訂本(見《切韻》音)。《切韻》從隋末問世,尤其被定格為官頒準式之後,內容不斷膨脹,到宋,終於醞釀出了《廣韻》、《集韻》及以後《新刊韻略》等大書。韻部從193增至206,收字從12158增至26194,《切韻》注本簡略,甚至往往不加註釋,而《廣韻》務求全備,注文竟至191692字,但是,隨之而來的是查檢日漸繁難。於是產生「韻略」,即韻書之略本,是韻書發展由簡而繁又由繁而簡的一種回歸。最有代表性的韻略是《禮部韻略》,系丁度諸人於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奉詔編定。其書存206韻舊部,收字與注釋則以舉子應試常用字為重,收字刪至9590個,僅《廣韻》三分之一左右。
《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五卷,是我國北宋時代官修的一部韻書,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由陳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韻書的基礎上編修而成,是我國歷史上完整保存至今並廣為流傳的最重要的一部韻書,是我國宋以前的韻的集大成者。原是為增廣《切韻》而作,除增字加註外,部目也略有增訂。《廣韻》是《切韻》的最重要的增訂本,它使已經亡佚的《切韻》的古音得以完整地流傳下來,成為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的重要資料。
莫高窟B59窟出土的《排字韻》是刻本的兩件殘頁,此兩頁書共計52行,1~6行是某韻的後部殘文,7~17行是一個完整的韻部「八黯鎋」,餘下的是一個基本完整的韻部「九屑薛」,相當《廣韻》入聲末、黠、鎋、屑、薛五韻。其版心分別有「排字勻(韻)五八」、「排字韻五九」,可知是第五捲入聲的第八頁、第九頁。每半頁有十三行,每行等距離地排列五個被注字,使其出現在相同高度的位置上。專家考其內容與王文郁的《新刊韻略》完全一致,具有106韻的組織,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種略本。是繼宋代《廣韻》、《集韻》之後的又一部重要的韻書,但久已失傳,學術界無從目睹其原貌,如此珍貴的《排字韻》重見天日,有助於印證韻書中分韻由206韻演進為106韻的變化過程。《排字韻》為失傳已久的存世孤本。為中國韻書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張金泉 《莫高窟新出土的古<排字韻>》,《敦煌研究》2001年第1期。
高田時雄《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發現<排字韻>札記》,(台灣)《敦煌學》第25輯,2004年。

(來源:敦煌研究院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UL2amHEBrZ4kL1Vi7F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