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在一家跨國企業工作,最近,她遇到了一件八卦。
辦公室里和她最要好的同事,和另一位男同事戀愛了。出於各種原因,他們對這段關係嚴加保密。不巧的是,周末逛街的時候,兩人卻被她撞見了。眼看再也瞞不住,對方請求她千萬不要對別人說。
一星期後,我朋友到外地出差,沒想到項目現場的一位同事,竟主動向她問起這段八卦。這下我朋友懵了,她明明守口如瓶,怎麼遠在千里之外的同事卻知道了呢?更令她驚訝的是,回公司後,她發現兩人的事早已不是秘密,很多人都在私下談論,唯有當事人還被蒙在鼓裡,以為自己的保密計劃天衣無縫!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事發生?它們的背後,全拜一件神奇的事物所賜,那就是社會網絡。
1/6 社會網絡讓秘密無所遁形
後來我朋友才得知,兩人的戀情早在去年就被發現了。起因是那位女同事晚上加班,男朋友來樓下接她。當時其他人都下班了,他們以為這時候見面很安全,但還是被保潔阿姨瞧見了。
保潔阿姨把這件事告訴另一位保潔,那位保潔和公司的一位老員工混的很熟,又把事情告訴給老員工。結果一傳十,十傳百,整個公司都知道了這個秘密。
這就是社會網絡的力量,它可以讓任何消息在短時間內傳遍每一個角落。
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總共有100名賓客參加一場聚會,他們互不相識。主辦方向一位賓客透露:櫃檯上有一個沒貼標籤的瓶子,裡面裝的葡萄酒是百年佳釀。隨後,他們要求這位賓客只能把消息告訴給一個人。請問需要多長時間,這瓶酒會被所有人知道?
你可能覺得,這件事怎麼說也得花好幾個小時吧。如果你是第一個知道秘密的人,你把消息告訴別人,大約需要3分鐘時間,那位賓客再告訴第三個人,又需要3分鐘。100個人,300分鐘,總共加起來要5個小時。
如果你這麼想,證明你太天真了。有一位波蘭數學家,名叫保羅·埃爾德什。他認為只需要30分鐘,那瓶酒就會被喝光。為什麼呢?因為聚會者雖然互不相識,他們卻會自行組隊,形成一個個小組。但這些小組不是固定的,彼此之間有人會到其他小組去「串門」。一旦組與組之間發生聯繫,所有人都會被連結起來。
一旦賓客們形成組團,組團之間再發生交流,消息便會以驚人的速度傳播。因為人類與生俱來的社交本能,決定了他們總是找機會與他人聯繫。這也是什麼,有些秘密絕對不能讓外泄,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五月份有部很火的電視劇,叫做《破冰行動》,劇中有一個叫做塔寨的村莊。塔寨經過林氏兄弟的苦心經營,成了一座制毒販毒的地下加工廠。林氏兄弟自以為搞定了政府官員,加上塔寨對外界嚴加防範,足以讓他們高枕無憂。
然而,一個叫林勝文的年輕人卻在制毒時被抓了個現行,還將塔寨賄賂政府官員的金額告訴警察。儘管塔寨在第一時間銷毀了證據,林勝文也被滅口,但他的供詞卻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警方以林勝文為突破口,最終破獲了案件。
與其說塔寨村是被警察摧毀的,不如說是被社會網絡摧毀的。因為只要塔寨和外界有聯繫,它的秘密遲早會被發現。
林氏兄弟想把生意做大,必須和外界建立更多的往來。盤子越大,節點就越多,而任何一個節點出了紕漏,都可能滿盤皆輸。林氏兄弟為了販毒,為自己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社會網絡,這個網絡涵蓋省級領導、地方官員和各級警察。殊不知,這個網絡在成就塔寨毒品霸業的同時,也出賣了他們。
2/6 六度分隔理論
在社會網絡中,保守秘密是困難的。當事人可以守口如瓶,但阻止不了各種流言蜚語的傳播。從明星八卦到政治醜聞,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官方承認,大家就信以為真。有時候,人們甚至寧可相信謠言,也不願相信當事人。社會網絡如此強大,強大到無人能夠拒絕。
這個世界說大很大,說小很小。茫茫人海,找到一個遠方的陌生人難不難?來自哈佛大學的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認為不難。1967年,他有個驚人的發現,地球上任意兩個人要建立聯繫,最多只要通過六個人。他的這個觀點,又被稱作「六度分隔」理論。
這個理論乍看起來不可思議,然而,只要你了解了網絡的奧秘,你就知道這並沒有想像的困難。因為我們在和他人建立連結的時候,並不是在人海中隨便搭橋的,而是會尋找那些關鍵節點,它們擁有大量的連結,這些節點,又被稱作網絡樞紐。
比方說,如果我想認識美國總統特朗普,我得通過介紹人。我有一位親戚在外企工作,他不認識特朗普,但他的老闆卻認識美國商務部的官員。只要我能和這位官員牽上線,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了。因為他可能認識特朗普,不僅如此,他還和眾多的美國官員有交情。
六度分隔理論適用於任何地區的任何人。但它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所有人必須處在網絡中,每個人和其他人至少有一個連結。如果你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小島上,你周圍的人世世代代都沒有離開過島嶼,六度分隔理論就僅限於島嶼之內的人。
六度分隔理論之所以擁有強大的解釋力,是因為社會網絡中存在著樞紐節點。它們節省了我們尋找另一個陌生人的時間,讓這個世界看上去變小了。
人們能夠在短時間內建立一個網絡,一旦網絡形成,我們就能和任何人取得聯繫。六度分隔理論給我們描繪了一個美妙的世界,人們的距離被縮小了,所有的隔閡都消失了。我們的社會宛如親密的大家庭,只要有困難,你可以找到任何人幫忙。
但現實與此相差甚遠。我們絕大部分人的手機里都不可能有特朗普的電話號碼,我想和股神巴菲特共進午餐,恐怕永遠得不到對方的答覆。很多人一輩子也認識不了幾個大人物,他們的朋友到頭來也就那幾個。
為什麼呢?因為在六度分隔理論的背後,還有一股更強大的力量,打破了我們關於平等的幻想。這股力量叫做「冪律」。
3/6 冪律分布
如果我們將所有社會成員擁有的連結數畫一張圖,橫軸是成員數量,縱軸是連結數。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連結都在少數人手裡,它們在圖上占據一個陡峭的高峰,然後不斷下降,形成一個又長又緩的山坡。
這就是冪律分布,我們可以在很多地方發現它的存在。比如,你可能聽說過「二八法則」,由義大利經濟學家維弗雷多·帕累托提出。帕累托在一百年前就發現,全社會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富人手中。為什麼財富分布如此不均?因為20%的人擁有好的資源,更好的資源為他們帶來更多的資源,這就是所謂「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順便說一句,「二八法則」在今天恐怕得改為「一九法則」了。因為掌握巨額財富的人的相對比例正在減少,儘管這個世界看起來越來越富有了。但真正感到自己富有的,依然是極少數。
冪律分布不止於財富分配,它主宰著各個領域。為什麼有的明星在微博上擁有幾百萬粉絲,有的卻只有幾萬甚至幾千個粉絲?為什麼在智慧型手機市場,蘋果一家能占有全球手機總利潤的90%以上,其餘的只能分到邊邊角角?為什麼電商平台只剩下京東、淘寶這樣的巨頭企業,別的電商都去哪兒了?為什麼有的城市能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有的城市即便放開所有限制,人口卻依然在減少?
它們都和冪律分布有關。
冪律分布告訴我們,上帝是不公平的,他會給已經有很多的人更多,直到讓他擁有整個世界。更殘酷的是,在冪律分布面前,你的努力微不足道。一個配角演員,無論她怎麼賣力表演,也無法獲得一線明星的影響力。同樣,如果你正在創業,想開發一個類似於微信的社交平台,或者像淘寶那樣的電商網站,你成功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跟你是否聰明,是否努力無關。即便你投入再大的人力物力,你也戰勝不了冪律。冪律分布,就是那個將絕大多數節點連結在少數樞紐周圍的力量。
冪律分布向我們道出了世界的本來面目,無論資源、財富、人脈還是能力,占據冪律分布頂端的人,往往能成為最大的贏家。而且優勢會不斷得到鞏固。
不過,當我們用「殘酷的事實」來形容冪律分布時,我們似乎給它添加了太多貶義的色彩。難道冪律分布真的是壞事嗎?
4/6 為什麼會有冪律分布
不妨設想一下,假如現在有一座城市爆發了疫情。身為另一座城市的居民,我感到非常恐慌。我們迫切需要媒體來報道這場疫情,告訴居民疫情如何發生,它的傳播方式,以及目前的蔓延情況。
然而,在我生活的城市裡,沒有一家權威的媒體進行報道,居民們只能根據各種小道消息得知疫情的發展,結果會怎樣呢?最終,你可能會聽到五花八門的說法,要麼把疫情誇大,要麼只是輕描淡寫。有人說疫情已經在全國爆發,有人則聲稱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請問,你到底該相信誰呢?
而此時,只有那些權威媒體的報道才是比較可信的(當然,前提是它們沒有故意隱瞞什麼),為什麼呢?因為權威媒體是消息的樞紐,它們擁有大量的受眾,還掌握著眾多消息渠道,作為樞紐,它們降低了民眾獲取可靠消息的成本,這就是它們的價值。
對於廠家而言呢?如果目前市場上的智慧型手機品牌有幾百個,將會發生什麼情況?首先,這會增加消費者的選擇成本,因為那麼多手機品牌,性能大同小異,他們根本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
站在手機廠商的角度,激烈的競爭會擠壓彼此的利潤,甚至引發價格戰。
從供應鏈的角度,這樣的市場對所有人都是不划算的,手機的零配件都是外包的,零配件廠商都希望找到優質的買家,因為大品牌有更高的市場份額和美譽度,可以為供應商帶來持續而穩定的銷量。手機廠商規模越大,就能對零配件實施大批量採購,這樣就有助於壓低成本,實現規模經濟。
對於廠商而言,市場規模越大,成本就越能攤薄。成本越低,廠商的價格優勢就越明顯,從而吸引到更多的顧客。最終形成「規模越大——成本越低——顧客越多——規模越大」的正向循環。這正是現代工業崛起的秘密,從某種意義上,現代工業就是大魚吃小魚,不斷擴張,持續整合的過程。大型企業如同一個個超級網絡樞紐,它們在消費者與供應商之間建立起龐大的連結,並通過規模效應不斷加強。大品牌作為資源的樞紐,以最低的代價把那些優質的生產要素聚合在一起,最終占據了冪律分布的峰頂。
網絡樞紐是形成冪律分布的根本原因,冪律分布的價值就在於,他降低了網絡的連結成本。每個人都希望能和最強大,最可靠,最值得信任的人在一起,因為這樣對每個人都有益。
5/6 大英帝國為何會衰落
冪律分布如此強大,那麼占據冪律分布峰頂的人,是否就一勞永逸,長盛不衰了呢?歷史告訴我們,並非如此。
大英帝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從17世紀初到19世紀末,各大洲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歸它統治,號稱「日不落帝國」。可到了二十世紀,大英帝國江河日下,很快就將世界霸主的寶座讓給了美國。大英帝國是怎麼衰落的呢?
大英帝國鼎盛時期在全球的殖民地
通過長達三個世紀的經營,大英帝國將自己的版圖變成了一個龐大的殖民網絡,全世界的資本、商品和勞動力,都通過這個網絡進行交換。而大英帝國正是這個網絡的樞紐。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網絡面臨重重挑戰,首先是網絡內部,不少殖民地都爆發了獨立運動,大英帝國不得不騰出精力來對付他們。另外,其他的歐洲列強,包括德國與俄國,也頻頻向大英帝國挑釁,企圖取代它的霸主地位。
與這些列強的對抗,消耗了大英帝國的元氣。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將它徹底拖入深淵,從此一蹶不振。
歷史地看,大英帝國衰落的原因似乎顯而易見。一方面是因為國際競爭,另一方面是維持殖民統治的成本不斷增加,使其不堪重負。然而,我們不妨再深入一層,從殖民統治自身去尋找答案。
大英帝國擁有全世界最多的殖民地。它開闢殖民地的目的,是拓展海外市場,發展本國的經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大英帝國對殖民地的經營是比較成功的,因為它統治的地區,除了印度以外,都不是歷史悠久,或者資源特別豐富的地區。所以採用西方制度進行治理,成本相對較低。
但殖民地人民不甘心被統治,他們也在成長並覺醒。到了十九世紀,各地紛紛發動反英起義。儘管大英帝國的殖民統治不算嚴苛,可面對反抗,它卻不得不採取殘酷的鎮壓。加上新晉列強的崛起,使得大英帝國面臨巨大的財政與軍事壓力。
雖然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並非毀於內亂,但也在一定程度被內亂拖垮了。因為殖民體系從本質上是掠奪性的,其目的是服從和榨取,這就難免要求用統一的標準來管理殖民地,用僵硬的暴力機器來壓制反抗力量。這正是殖民體系的硬傷所在,它缺乏足夠的彈性來應對不確定性。面對叛亂,大英帝國除了武力鎮壓,沒有更好的辦法。高高在上的白人優越感,讓他們藐視當地的制度與文化,拒絕開展更具建設性的對話。無論如何,他們都把自己當成主子,把對方看做臣民。
成為世界霸主的美國,後來則採取了更高明的做法。美國反對一切形式的殖民統治,以聯盟的形式取而代之。如此一來,每個國家在名義上都是平等的。這種方式比起殖民統治更具靈活性。因為一旦有盟友唱反調,美國就有多套對策。或者武力推翻,或者扶植新的代言人上台,或者乾脆放任不管。如今,美國成了全世界的樞紐節點,它開創的網絡至今仍在有效運作。
6/6 沒有人能夠穩坐江山
大英帝國的衰落,也是整個歐洲殖民體系的衰落。它證明了一個道理,隨著網絡複雜性的提高,系統面對的不確定性也在增加。大英帝國一度作為全球網絡的樞紐,卻因為過於強調對節點的控制,最後分崩離析。這段歷史還告訴我們,雖然網絡樞紐可以暫時獲得大量的連結,但並不意味著它能夠永久性地占據優勢位置。如果無法適應時代變化,霸主的地位很快就會被取代。
福特公司曾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亨利·福特開創的流水線作業,讓福特的產量取得了驚人的增長。福特的生產哲學是效率優先,公司上下高度整合,整條生產線按照統一的計劃行事,一旦某個環節出了差錯,整條生產線就會癱瘓,有時候甚至得將工廠關停數月。
正因為福特把效率追求到極致,才導致生產體系缺乏彈性。如果我們把福特公司看成一個網絡,這個網絡只有一個中心樞紐。其餘的節點環環相扣,就像瑞士鐘錶一般緊密。這個結構看似完美無缺,實則無比脆弱。福特也在後來的競爭中敗給了更加靈活的通用汽車,淪為汽車業的二流角色。
半個多世紀之後,昔日的手機巨頭諾基亞與摩托羅拉也遭遇了類似的命運。很多人認為,諾基亞之所以衰落,是因為蘋果的崛起。實際上,與其說諾基亞敗給了蘋果,不如說它敗給了IOS與安卓系統。
諾基亞幾乎與蘋果同時開發了智慧型手機,但諾基亞僅僅把智慧型手機理解為一個整合多項功能的通訊工具。卻沒能意識到,智慧型手機最大的優勢不是能夠上網或拍照,而是擁有一個開放的平台,用戶可以通過這個平台下載各種APP,接觸到更為廣闊的網絡世界。而諾基亞依然在用規模生產的思維看待智慧型手機,最終錯過了發展機遇。
福特與諾基亞的失敗,本質上是封閉網絡挑戰開放網絡的失敗。你也許會問,為什麼它們會在過去取得成功呢?
因為兩者都來自工業時代,工業時代講究的是效率。你只要占據網絡樞紐的位置,就能獲得大量的連結。你的任務就是維持這個體系的穩定和高效。福特的模式更適合規模化生產,並做出統一的,標準化的東西。然而,當信息發生爆炸,消費者的需求更為多樣,市場變化更加快速時,傳統的生產體系就會過時。所以,如今的網際網路公司,已經不再把自己視為一個企業或平台,而是營造一個廣闊的生態。
網際網路時代,社會網絡的節點與連結呈指數級增長,人與人的聯繫因為更加方便,冪律分布的法則不僅沒有被打破,反而得到了加強。因為連結成本的降低會讓大家都朝著強者靠攏。所以,我們見證了像BAT這樣的巨頭崛起。但它們卻無法像通用汽車或者沃爾瑪那樣,在行業內連續稱霸數十年。它們風光沒多久,就有新的挑戰者在他們眼皮子底下崛起,成為下一頭巨獸。
所以,網絡世界最根本的驅動力,在於它的自發性與流動性。網絡總是偏愛超級巨頭,但是它更是僵化體系的天敵。在這個開放的世界,沒有秘密能夠永遠保留,沒有霸主能夠坐穩江山。當你感嘆自己已經沒機會時,也許下一個機會就在眼前。
喜歡本文的讀者,還可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魔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