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肆虐,建議大家儘量取消走親訪友活動,減少聚會,認真分析上學期成績差的原因,安心在家學習,爭取新學期逆襲!
高中生成績差的原因
一、被動學習,為做作業而做作業
成績不好的同學有很多人不習慣上課認真聽講、記筆記;他們不習慣自習的時候獨立、自覺學習;同時他們卻喜歡上課開小差,自習的時候講話、睡覺……有的同學甚至是吃飯都沒有好習慣—他們不喜歡吃正餐,而是喜歡吃零食、垃圾食品等等。
進入高中後,很多同學學習時一副有心無肝的樣子,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於記筆記,沒聽到「門道」。
初中階段,布置作業的目的相對簡單,而且大部分的知識很容易就能在課上被同學消化,課後作業更多起到一個鞏固、拓展的作用。
高中各學科的學習更注重聯繫,不把知識系統化,是做作業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沒有系統化就很難有頭緒,做題耗費的時間自然就會增加。
對部分高中生而言,在紮實理解掌握各知識點的基礎上,通過做作業鞏固的同時,可以嘗試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
課上多聽老師的講解思路,課後多思考、複習,理清思路,將多個知識點串聯起來。這種習慣的養成,將對今後進入高三後的高考複習,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吃不透,抓不住學科特點
不少同學求勝心切,希望各個學科、各個知識點都能學得面面俱到,結果樣樣都抓,樣樣也沒有抓牢,「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應該說每門學科的作業布置,都是結合課程重點來的。有基礎題,當然也有提高題。有些題目可以選擇不做,作業貴在精而不在多,剩下的時間可以是放在學科重點上來進行突破,也可以多思考,做到做作業不僅高效,而且高質量。
三、忽視基礎,題目做得多而雜
高中學科增加了,自然作業也會增多。許多同學漫無目的地做題,最基本的東西還是學得模稜兩可,沒有過關,經過大量做題以後,反而鞏固了或者默認了某種不正確的認識,但是自己卻沒有發現。
說得直白一點,高中日常的學習是為高考打基礎做準備的,而近幾年高考越來越注重在基礎之上考查同學們的能力,只有對基礎知識了如指掌,深刻理解,做題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在日常做作業的過程當中,要多做基礎題,由基礎題再到提高題、到高難題等,一步一步提升自己解題的能力。除了教材上的練習題,適當的課外輔導練習也是需要的,最好每個知識點都對應的試題練習,強化課後作業的效力。
很多同學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麼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好高鶩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四、找不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有不少高中學生表示很苦惱,「我每回做作業都很認真,可是成績還是上不去」,這就是因為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首先要明確高效做作業的三步驟:
第一步是「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面前的問題;
第二步是「思」,就是做完之後要回顧和反思,總結出經驗和方法;
第三步是「歸」,就是將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回歸到書本上去。
如果能完全按照這三步來走,上課時結合作業中遇到的問題多想多問,課後做好配套練習,有不明白的及時記錄、發問、解決。
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有的同學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後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繫,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五、不善歸納總結
不少高中生存在這樣的誤區,尤其是高一學生,還處在初中的學習模式當中,對高中的學習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們認為課上完、作業完成就萬事大吉了,這堂課學習到的知識點下次課老師還是會再講到,即使不講,多做做同類題型也就能掌握方法了,因而忽視日常的總結歸納。
真的是這樣嗎?高中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而非灌輸記憶。
以往在初中,可能會圍繞一個知識點做詳細的延伸拓展,但在高中,更多需要學生自己。
每次做題比較陌生的同學,基本上是把學習當成一種任務,作業當成一種負擔。潛意識中不願意回顧、不願意總結,久而久之,也就不會了。畢竟高考漸漸臨近,這時候要克制自己的牴觸情緒,強烈的引導自己要去回顧、要去複習。通常堅持2周後,就能克服這個毛病。
一定要把這些題抄下整理起來,包括錯誤、不嚴密的地方都一個字不改的抄下。並在旁邊註明丟分原因,是計算時錯誤?是條件漏了?還是題目理解錯了?在錯題旁邊註明原因和當時是怎麼想的。一般來說,能抄下5~10題左右就能改正這個惡習(視錯漏程度而言),從而達到會做並且全對。
六、上課一聽就懂,其實沒有真懂
學習是從認識到自己不懂,或承認自己不懂開始的,直到學習者自己認為自己懂了為止。一旦自己認為自己懂了,不管是不是真的懂了,學習的過程就戛然而止了。
沒懂自認為懂,會導致學習半途而廢。
太多數的同學忽視了這個問題,他們從來不考慮自己是不是真的懂了,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解知識點以後自認為「懂了」,學習過程即告停止。以至於不在課堂上適當記錄筆記,晚上自修時不再複習當天上課的內容……
他們自認為自己上課是聽懂了的,沒懂自認為懂會導致學習半途而廢。有一部分同學,他們會承認自己不會,他們的學習第一次往往以失敗告終,但沒有補救的措施,沒聽懂課堂知識,造成以後的課都聽不懂。
從不懂到懂的過程是個漫長的過程。
如果我們拿登上十層的台階作為學懂的話,只要不達到第十層台階,任何一層台階停下來都是失敗。成功的路上儘是學習「失敗者」,他們距離成功有的遠,有的近,有的甚至只差一步。但他們停下來了,在沒有充分學懂的時候,學習停止了,這時候,遺忘的因素會很快占到上峰。
這樣,當時認為學懂的知識,其實根本就沒有掌握,考試的時候考不出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基本上所有的同學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樣的現象,拒絕繼續深入學習,存在浮躁的問題。
七、看書一看就會,其實沒有真會
很多學生在看書的時候,往往如蜻蜓點水,輕描淡寫翻幾頁就算是看過了,無法深入看書。考試時候遇到自認為會做的題目,要麼做不出來,要麼做出來也得不到滿分。
這其實也是浮躁造成的,應靜下心來看書,應分兩種情景看書:
課前看書,目的就是尋找課堂學習的問題。
預習時先要想一想,我們已經學習了什麼知識,接下來該學習什麼了?自己來個預測。課本上為什麼要編寫這些內容?接下來學習的知識重點和難點是什麼?對預習中感到困難的問題,要查一查自己繼續學習的困難原因是什麼?是原有知識基礎問題,還是理解問題?如果是基礎問題就要自覺補一下,看一看是否可以解決;如果是理解問題,可以記下來課上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去解決。
課後看書,通過課堂掌握的問題再次尋找新問題。
複習時先要想一想,本節課與已經學過的什麼知識點有聯繫?這個部分的知識學到這裡,接下來應該學習什麼?我自己能不能把要學的內容有邏輯規律地羅列出來?對應有哪些典型例題?
八、題目拿來就做,題目要求都沒看清
有一部分學生做作業或考試時沒有仔細審題,就急於動手解題,經常在題目沒看清,條件沒有看全就開始做題,等到題目做錯了,才恍然大悟,有個條件沒看清楚!
失敗的人都會想,我下一次一定成功,成功的人也會想,下一次一定更成功。但下一次從什麼時候開始呢?要停在當下,不要急著往前走。
拿到題目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平靜的心態,不要急著做題,而是要先把題目看清楚再做,邊審題邊思考:這個題目考什麼知識點?給出的直接條件是不是能夠解出題目?有什麼隱含條件?還需要什麼條件才能解出問題?
九、拖延症太嚴重
拖延症可以說是大家的通病,特別是對於男生來說,相對於女生來說比較浮躁,不能深入性的進行學習,知識的理解都知識局限於表面。這種情況呢,就要求大家首先回歸於課本,把課本中的知識點進行匯總,再深刻的理解一邊,比如說課本中的二級結論都自己親自動手推導一邊,弄清楚結論是怎麼來的,這樣才會記憶深刻。
把課本中的知識梳理過後,就找專題類的試卷或者試題,針對性的查漏補缺,每一單元每一課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做幾道試題來進行檢驗,看知識是否真的掌握牢固。
十、沉迷於手機和網絡
高中生都接觸過網絡,而且會越來越普遍。但有的高中生卻完全缺乏自制力,心思整天都花在玩上,甚至是犧牲學習和休息時間偷偷玩手機。
有的高中生把手機當成了形影不離的寵物,手不釋「機」。上網、聊天、發微信、聽歌、看書、刷微博……老師在上面認真講課,他在下面認真玩手機;自習的時候,別的同學在認真學習,他卻全神貫注地盯著虛擬世界……長此以往,你的手機將會降低你的視力,更會降低了你的成績。當然不是說要對手機抵制,而是要用的適當,別把時間都浪費到這上面。
網遊和含有黃色、暴力等信息的不良網站,不僅耗費了無數高中生的青春,也奪走了讓他們驕傲的學習成績。同學們,天天辛辛苦苦編寫大量對學習有益的文章放在學習上,在你拿起手機的時候,哪怕一次只看裡面的一篇,也會對你的成績有很大幫助!
年輕的你們該有的是實現理想的動力,該做的是為了實現理想而不斷去奮鬥!巧妙利用我們身邊的各類網際網路產品(手機、電腦、ipad)來為我們的知識學習鋪路。
十一、陷入早戀或受不良朋友影響
高中階段的你還處在青春期,會很容易受社會影響,如今的電視、電影、綜藝節目陸續拉低我們正常人的心理承受底線。導致現在的學生成熟的也越來越早,也讓越來越多的學生打扮也更成人化!
毋庸置疑,有一部分同學談戀愛後,導致學業被荒廢。發現,高中階段談戀愛,女生往往比男生損失更大。因為女同學一旦墜入情網往往一心一意、死心塌地,而男同學卻有可能魚和熊掌兼得。
身邊其實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男女同學談戀愛,結果常常是男同學考取了大學,並迅速在大學另覓了「新歡」,而女同學卻名落孫山,慘遭拋棄……
高中階段的年齡真好!也是人一生中最美的年齡。不要為了一些虛幻的刺激,去品嘗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苦辣酸甜留給以後吧~這會風險太高!
當爹媽的最怕啥?就是不在你身邊後你認識一幫壞孩子,怕你學吸煙,你會了,一天兩包;怕你學喝酒,你也會了,一次半斤;怕你交朋友,你超額完成任務了,一個年級一個!我的天,這也算人才,基本上等同於拿到了「社會大學」博士後學位……
上面說的有點極端,不過話說過來孩子離開了父母是早晚的事,人類本來就是社會屬性的,不可能不去結交新朋友,也不可能遇到的所有人都是好人。不要因為交友不慎,而使自己收到傷害!尤其是女生,一定要切記切記切記!
很多時候同學們翻牆外出,往往就是受到朋友的邀約,一起所謂的突破自己!同學們談上戀愛,也常常得到朋友的「鼓動」和「幫助」……當時你感覺身邊的朋友都這麼好,這麼夠意思!其實你想想,這和你不爽的時候,給你送上一口鴉片,你癮上來了再給你來一口,有什麼區別?話是重了點,也會讓一些同學看了不高興,但是能這麼說出來是為了什麼?
寒假各科如何自學完成逆襲?
語文
平時至少應該做到多讀、多寫、多想、多問,積累一切同語文有關——甚至看似無關的知識,應該有一個「零存整取」的語言存摺(精緻便攜的小本子),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所有美妙有趣的語言素材統統存將進去,使之「滾雪球」般日漸充實,到時候「錢包」鼓了,自然「財大氣粗」、左右逢源了。
另外,你真得琢磨語言這玩藝兒,它太神奇美妙了。理論上講,世上的一切都在語言的囊中,每一種事物,都有一種語言形式與之對應。語文學習的根本任務,就是尋到那種最恰當的語言形式,而且這個「 形式」一定是既帶有你鮮明的個人風格,又符合客觀實際和其他同種語言使用者約定俗成的遊戲規則。
你也許要問了:「那語文沒邊沒沿,浩如煙海,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雞毛蒜皮,我實在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口啊!」
此言差矣。
你至少每周有5節左右的語文課吧?你手裡至少有語文課本還有語文讀本吧?
你不至於從來不看《讀者》《青年文摘》或其他報刊雜誌以及常更常新的暢銷書籍吧?
每學一課,你至少首先可以新認識幾個字詞吧?
至少可以新熟悉一兩個漂亮的句子吧?
如果文章字字珠璣、妙語迭出,充滿哲理,那你積累的應該不止一兩句吧?
至少可以從中能學到或者能借來一兩種表情達意的方法技巧吧?
就內容而言,你至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科學知識的拓展或思想感情的啟發和薰陶吧?
當你的思維被激活,你總會有想寫點什麼的衝動吧?
馬上動筆記下那些稍縱即逝的思想情感的碎片或火花——這便是語文學習的較高境界了。
難道就真的像你說的那樣沒的可學、無物可抓麼?
從理論上說:天地宇宙有多大,你的語文課堂就該有多大;
天下眾生有多少,你的語文老師就有多少;
文字讀物有多少,你的語文課本就有多少。
用語文界的行話說就是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生活每時每刻都在向你傳達有關語文的有用信息,大自然每時每刻都在與人類進行著心靈的對話,關鍵是我們往往缺少靈敏的接收器和聰明的翻譯家。
回到語文學習上來,我們無非是要在老師指導下(加上自學),達到這樣兩個目標:
一、在形式上,擁有足夠的詞彙量(理論上當然越多越好),掌握相應的語言遊戲規則——語法、修辭、章法、邏輯等,積累比較豐富的語言使用經驗。
二、在內容上,因為你是中國人,你在使用自己的母語,所以你至少應該自然而然的接受、繼承並理所當然的熱愛、弘揚藉助漢語賴以傳承和發展的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的燦爛文明。
僅僅實現第一個目標,我還不能保證你的生命質量和靈魂質量。只有實現了第二個目標,你才可以說是完成國民教育也是自我教育的根本任務,達到了理想的教育境界也是理想的人生境界,至少你要一直保持向這個方向的努力。
第二個目標,也許對應試沒有明顯的直接「療效」,但它至少可以使你的作文在思想情感上出手不凡、高人一籌。這就是語文學習為什麼同時也是修身養性的道理。語文學習必然會使我們原本粗糙淺陋的心靈日臻細膩、豐富、深刻。
第一個目標只會給你考場答題和作文的技巧和皮毛(形式),不會給你更持久、更長效的「內力」——充實的內心、高尚的靈魂、偉大的理想、博大的人文情懷等。
數學
從現在開始,行動!
麻煩,特別是高三黨,把你們所有的高中課本拿出來~從頭開始看。不要跟我說你都會了,你說出每個定理是怎麼來的嗎??每條公式怎麼推導的嗎??試卷上那些題,都是在母題的基礎上變更的。
基礎打不好,怎麼繼續?你需要認真去研讀課本。研讀什麼呢?考綱裡面要求的每一個知識點,從定理,推導,例題,課後習題,每一步,都要求你自己去做,不要不耐煩,不要覺得好像很無聊,你是菜鳥,你難道還想著大鵬展翅嗎?實際點。
在刷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原來我對這個知識點並沒有我自己想的理解透徹了,我只是理解了表面。這時候,你就進入狀態了。拿出你的筆記,開始寫,你錯的這道題,你為什麼錯,對應的知識點是什麼?還有不同的解法嗎?
有時候,一道題可以花費我1個多小時的時間,寫了慢慢兩張活頁,但這恰恰加深了你對這個知識原理的理解,相信我,是值得的。然後,在未來的每個日子裡面,你遇到相同的類型題的時候,就整理在一起,時間一久,你慢慢就會發現,其實還真的錯來錯去就是那麼幾個知識點。你理解透徹,你的分數就上來了。
我們現在的數學考試,都是知識考試,而不是智力考試。比的就是你多認真,對這個知識理解是不是透徹了,是不是了解清楚了,僅此而已。
雖然高考各種輔導書出的很好,最好的那本還是你自己整理的那本。說到這裡,推薦一下,買一個活頁本,做什麼呢??很笨的方法,做錯題集!!!
沒錯,每一道題,寫下解題方法,然後在下面用不同顏色的筆,寫下你的心得體會,這點很重要。然後回到課本,找到這個知識點,看看課本是怎麼樣論述的!!!
當你把這個過程全部完整過了,相信我,你已經在120以上的分數了。雖然這對大神來說不算什麼。我也只是一個當年數學考了65分的菜鳥呀。
怎樣拿到分數?
首先,你要想想,我們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廢話,當然是分數對不對?那麼很簡單,你所想要做的就是提高分數。對於相對來說低分層的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爭取選擇填空全對。說到這裡你們肯定是想忍不住拍死我,我能選擇填空全對還會是這個分數嗎?其實,錯了。這裡說的是爭取,那就意味著,你需要多花點時間,當然,也有可能沒辦法全對。
沒事,把選擇填空做兩遍,我就是這樣吧準確率提升到90%。你們又要說沒有時間對不對,沒有時間那就練習速度呀。除非變態的考試,一般的考試選擇填空不是特別難。一般是最後的一兩道難。
針對這樣,我們智力時間有限,那就什麼特殊值,簡化法,選項規律法全部用上,一般對我來說,準確率一半一半。
接下來是大題。我是廣東的考生,我以廣東題目為例子,你可以用那種歷年的模擬卷,真題卷也可以,把前三道大題練的滾瓜爛熟,熟到什麼境界,就是你可以保證全對,在出題正常的條件下。而且要熟練,為接下來拔高製造機會。
後面幾道題,要怎麼做呢?一般來說先看第一問,會做的直接做,然後看看第二問,如果不是很難就做了吧,如果難得話,放棄,就是這樣。
繼續做第二道題的第一問,然後,以此類推。等你把全部的題目過了一遍之後,剩下那麼一些不會的是不是?聽我的,不要管他們。
回到前面,檢查一下你的答案,特別是選擇填空,有沒有化簡,是不是那裡錯了,換一個值帶進去是不是還是原來的結果。這一步,很重要。
當你把前面這些全部做完的時候,很好,有時間,你就去看看難題的,沒事,這部分純粹用來娛樂自己,能做就做,不會也沒事。告訴自己,這是接下來要做的事,不是現在。
英語
何以解憂,唯有聽力
曾經看過一篇訪談,某英語演講的亞軍在談心得時說:「我高一的寒假與暑假除了把《歌舞青春》系列看了至少100遍之外,什麼也沒幹。」對於這一行為,我們暫且不置可否,但是這種瘋狂的浸泡式聽力學習所帶來的進步卻是不容忽視的!所以,如果你現在高一而且也對英語有興趣,就應該多多接觸英語材料(英美電視劇、電影,VOA,BBC,新概念…...),而且最好不要帶有明顯的英美音傾向(除非你已經有了明確的出國計劃)。聽的多了,耳濡目染,就能夠記住一些詞語,句段,語法結構,這對於其他英語能力也有著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所以我說聽力可以解英語之憂。如果你已經是高三黨了,那麼,多做些相關的題目是無可動搖的王道。
融會貫通,語法(單選)無憂
這是別人問我最多的一部分,也是我最不好解釋、以至於後來同學都不再問我的一部分……緣何如此?我的答案概括出來其實還是一個詞「語感」。執果索因,語感又從哪裡來?循其本,語感最基礎的來源就是課本中的課文。每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大抵都和本單元的語法和單詞密切相連,想必同學們的老師們也讓背誦過一部分吧!即使沒有背誦任務,那麼,試想一下,如果多讀幾遍直到熟讀無誤,那麼其中的語法結構是否就與課文內容一起被你銘記於心了呢?隨後,當「深諳」英語課本被你納入學習習慣之後,就可以再進一步了,這一點將在下一部分中談及。做到這一部分之後,你會發現語法並不死板,比起那些固守題海戰術的同學,你的進步更大更快,而且你對語法的理解也更透徹靈活,也很少會與答案的思路矛盾。
半壁江山,完形閱讀
各省英語試卷題型截然不同,卻斷然無法擺脫這兩個題型,二者基本占了高考英語的半壁江山。上一部分中提到的「語感」的進階,也會伴隨著閱讀能力的提升。我們高一的時候,每周讀一份英語報紙(當然,雜誌也可以),對我而言,能精細讀完的文章有一大半,這樣一來,見得多的單詞(可以準備一個電子詞典,查閱那些不太偏的生詞)自然而然就記住了,讀的多了,語法結構也就不用死記硬背了。另外,課本上課文中的生詞,即使沒有要求,也不能放過任何一個!雖然很辛苦,但是這種努力會換來單選與閱讀的雙重穩步提升。談完積累談突擊,我雖然不認為英語是一門能通過刷題來提分的學科,但也見證過班裡的同學一路從90多分一路「刷」到逼近120…所以,高三黨們,如果對英語實在沒有興趣,那麼刷題就是你的不二門道。對於閱讀題:通讀全文(若時間實在不夠,讀得能找到所有答案就趕緊止步!),記敘文務必理解主題與大意;而說明文則不必如此精細,即使生詞較多也不用慌張,把題干對應到原文中,找到大致句子和段落,然後從原文中找一找,有沒有題目的選項?做到這一步,不全對也八九不離十了。對於完形填空:在基本能夠理解文意的情況下,快速瀏覽全文,了解作者感情(有利於排除選項)。注意,文中出現的高頻詞語往往不是偶然,而是對某些空具有暗示作用。最後……無數次的錯誤讓我不得不說,不確定的題目最好先不要選出答案,此時的選擇往往是胡蒙瞎猜,然而等到細讀全文後,也許就會豁然開朗。
千里之行,始於單詞
採用單詞填空題型的省份並不多,而且練習方法單一,所以簡略地提一下。買一本單詞小冊子也好,把課本附帶的單詞表單獨訂在一起也行,自己抄也罷~總之如果遇到這種題,同學們的手裡就必須有一本完整的高中英語單詞冊了!另外,前面提到的聽寫、閱讀、做題,無一不是在鞏固單詞。所以,只要踏實積累,單詞填空不是問題!
知己知彼,改錯不殆
無數次考的不理想都是栽在這個題型上了。熟練掌握語法知識固然是搞定改錯題的好方法,但是改錯畢竟是一種高考題,用數之不盡的語法規律來定位幾句話中的語法錯誤宛如大海撈針,看清楚出題的規律才能百戰不殆。相信大家在練習過幾十篇改錯之後或多或少會有自己的感悟,我再次也就簡要地提幾個我認為高頻且易錯的:(1)題目給出人名,那麼是否有句子的人稱混淆性別?(2)名詞單複數是否正確?(3)幾乎每篇改錯定有:動詞時態的錯誤。(4)冠詞(a/an, the)使用錯誤(5)and/but, because/so,這種詞,按照我們老師的話說就是「一旦看到了,眼睛就要放光」,一定要根據句意判斷正誤!
錦上添花,且看作文
說起來,依然是蠻心酸的一部分。高三期間,老師無數次強調要在作文中多運用華麗的詞句。因此同學們言聽計從…可是到了高考,無數篇詞句高端,平時大約可以盡攬滿分的作文都只有23~25分(滿分30分),我的作文也是其中一例。思來想去,為什麼呢?同學們可想過為何虛浮的詩詞不能恆久流傳於世?無非是因為堆垛詞藻,內容空虛。英語作文亦然。謹以此慘痛教訓告誡廣大准高三生,輔導書中的滿分作文可以模仿,甚至是必須模仿,但是應當看到,滿分作文的好,在於兼具充實的內容與高級的詞句。作文有了豐富內容,好句能畫龍點睛;然而只有好句沒有內容的作文卻是虛有其表。
踏實邁步,英語無憂
整個高三,真題、模擬題「充盈」著我的生活,每周至少2套英語試題(可以1套零散地做,另一套嚴格按照高考時間限時完成)才能保證手不生,保持英語成績高標準地穩定。一位來自著名985的學姐曾說,完形&閱讀(共6篇)必須要一口氣(連貫性很重要,這關係到做題的耐性)完成,最多50分鐘。而我整個高三,沒有任何一次超過40分鐘。總之,個人總結的高三英語學習要素:手感,語感,速度感。
政史地
政治
懵逼說明看的不夠,方法也不對
說起政治,可能很多同學都會頭疼:把書都翻爛了,可是看到題目該懵逼照樣懵逼......
我想說,只是沒有靈魂的翻書是沒有用的,要有方法。
首先,政治課本翻來覆去看五遍,是必須的。因為政治真的是除了考試中材料部分外,其他都是課本上可以翻到的知識。所以政治想要高分,看課本是少不了的。
這裡強調一下,看課本時要注意裡面的圖片和小字以及老師給你劃的重點知識,要著重去看。當然沒有劃的段落不代表你就不用看了,一般這些段落是對重要知識點的一個解釋或者延伸,多看看,總歸沒有壞處。
再來說背書,背知識點切忌死記硬背,可以先記住重點詞彙,然後逐漸記憶整段文字。比如事件的名稱、制度、影響等,先把這些詞記到紙上,邊記邊聯想課本上的知識點。這種方法可以幫助你快速記憶,然後隔兩天,再把這些重點詞拎出來,在腦子裡回顧課本上相關知識點。反覆三五次,這個知識點你就不會忘記了。
歷史
什麼都背,不如背的有的放矢
說到歷史,不少同學都吐槽,自已這點記憶力不足以記住這麼多瑣碎的事件時間,balabala一大堆。
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並沒有人讓你把所有的時間全死記下來,是人都不可能做到啊!
你只需要把考試的重點以及喜歡在時間上挖坑的知識點專門整理出來,時常記憶就行。比如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三大改造、1954年人大等。通常這些選擇題里都會涉及到時間的干擾,記清楚就能順利脫坑了。
地理
地理圖冊抱著睡,沒事默畫地圖
相信大家手裡都人手一本地理圖冊吧,畢竟是學習地理科目必備的武器。你把北斗地理圖冊逐字閱讀一遍,邊看邊做筆記。
圖冊上的所有圖都要看,包括圖片旁邊的文字也要認真通讀,比如一些現象、產生的原因、治理措施等都要看,這些將來都是你答題時的要點。
如果有看不懂的一定要標註出來,找時間集中問老師,千萬不能擱置不管。像必修一的大氣圈、水圈、岩石圈、自然界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等,這些是高中地理知識的根基,一定要完全掌握,看幾遍還不懂的也沒關係,做題遇到了,你會更加明白其中的意思。
你也可以把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貼到床頭,睡前醒後都看一遍,這樣中國的疆域和區劃以及地形、溫度帶分布等知識心裡就有譜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也印在腦子裡了。
背會了,就拿張白紙,自己默畫地圖,腦海里回想著這些地方的山川河流、人口、城市等。之後不管題目考你什麼,你腦子裡都能想起相關內容,分自然全得了。
物化生
先說說物理。
其實我覺得物理跟數學很像,是理科特點最強的科目。不少同學都會覺得物理很難,對著題看半天不知道如何下手,或者有了一點思路但又不完整比較混亂,到頭來還是沒能解決這道題。那麼,到底怎麼才能把它學好學懂呢?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做個比喻。
我為什麼給大家做這個比喻呢?因為其實解物理題的過程就是開門的過程。物理題是那扇門,你手裡的鑰匙就是你腦子所掌握的基本物理知識點、概念、模型等。
你要想解決一道物理題,首先你的技能包中必須有這道題所涉及的相關知識點,比如位移、加速度、運動學公式等等。接下來,怎樣從你雜亂的技能包中快速準確地找出解決這道題所需要的那把鑰匙呢?這就需要你去仔細觀察題目的特點(就像觀察鎖芯的構造一樣),然後思考哪些知識點、公式、模型是與之相匹配的。
所以講到這裡,我想大家應該對怎樣學好物理有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了吧。簡單總結一下,就是首先必須先掌握好最基礎的知識點、概念和一些非常基本的常用的模型,這是不可少的。接下來就需要通過不斷地練題來增強自己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
高中物理所涉及的知識點都不是很難,相信大多數人都可以通過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與同學老師討論把最基本的概念等學好。所以其實大多數同學的問題不是知識點沒學懂,而是明明課上學的也都懂,就是自己去解題時解不出來,要不根本就不知道該如何入手,要麼就是思路混亂迷迷糊糊的。這該怎麼辦呢?練題!多練題!注意我在這裡不是提倡題海戰術,而是強調要想把物理(包括數學)學好,多做題是必須的!千萬不能眼高手低!
那麼問題又來了,怎樣做題呢?
這個問題很關鍵,因為相信大家身邊不乏時時刻刻都在練題、刷了一本又一本但成績仍不見起色的同學,他們問題出在哪裡呢?其實就是沒有掌握住做題的方法。大家做題一定要搞清楚目的,就是做題不是在追求數量,跟同學比今天又刷了多少頁資料,多做了幾張卷子。而是質量!做一道題就要真正掌握一道題,包括其涉及的知識點、公式、模型,甚至一些特殊的技巧等,這就是舉一反三的「秘訣」。
那麼,怎麼才能徹底吃透一道題?
一個詞:多悟!首先是「悟」,就是思考,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比如你遇到一道不會的電磁大題,肯定要看答案對吧,那你是怎麼看答案的呢?相信大多數同學是順著答案的思路從第一行讀到最後一行,對於基礎知識還算牢固的同學,這樣子讀下來是完全不成問題的。但注意!這個過程你其實是被動的,處於知識接收者的地位,並沒有將之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可能如果讓你自己在卷子上做一遍或者給別人講一遍的話你就完全傻眼了。
看答案的正確方式是什麼?
依舊是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比如:它為什麼這樣切入?是題干中有提示麼?這道題為什麼選擇這些運動學公式而不是其他的?這一步到下一步是怎麼想到的?是不是題目的什麼特點決定的呢?這道題有用到什麼特殊的模型麼?等等,只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想透徹,才能真正理解這道題,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反覆」,要反覆悟。正所謂「溫故而知新」。其實每次看同一道題目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因為你每次看它的角度可能會發生變化,進而會發現一些新的東西,這樣兩三次下來,你就基本可以做到對這道題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好的把握了,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這裡說到反覆看,我不禁想提一下關於錯題本的問題。從我上小學時,我媽就總是囑咐我讓我別忘做錯題本,但其實我自從上了高中之後就沒再做過,因為太忙了時間根本不夠用,抄題太麻煩了。從最終的結果看,好像也並沒有多大影響。其實,錯題本只是一個形式,它的真正目的是讓你反覆去翻去看。所以了解這一點後就知道錯題本不是必須要有的,在比較繁忙課業很緊的高三完全可以直接在參考書上做一些標記(比如打鉤、畫星星),一段時間後回去看時方便找到就行。記住,一定要靈活些。
以上是我對物理這門學科的學習體會,總結下來就是先掌握好基礎知識,然後多做題,追求質量而不是數量,要多悟。
接下來說化學。
到底怎樣才能把化學學好?
答案是:紮實的基礎知識和解題技巧是完勝的關鍵。
紮實的知識基礎,即課本上那些物質、反應、原理什麼的,一定要徹底掌握住。想拋開基礎知識去一味地練題來提高自己的成績,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這裡大家一定要拋棄自己心中幼稚的想法,覺得背書是一件無聊的、沒有意義、不好玩的事情,就不屑於去背。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是會要求自己各方面都去努力做到最好,而不是只耍自己的小聰明。所以掌握好基礎知識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去背、去理解,不懂就問同學和老師,相信如果認真去做了,絕大多數同學還是沒問題的。
關於化學我想強調的其實不是如何學基礎知識,因為那沒有所謂的方法而言,老老實實去背、去理解就好了。在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關於新課標下化學考試特點及應對方法的一些感受。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經歷,卷子上經常見到一些題,它所涉及到的物質或者反應流程什麼的完全是課本上沒有的,在這種情況下,出題人還給出了你一系列問題讓你回答,那真是一臉茫然啊……怎麼辦呢?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得先弄清楚新課標下高考的特點,那就是標準化、客觀化,它所考察的是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社會上一些人說的「高考考得高的很多都是書呆子」這一觀點我是不贊成的。因為很明顯現在只靠背背書上的基礎知識是遠遠不能解決一些高考題目的。認識到這點之後問題就很好解決了。高考它既然是客觀的、標準的,那它給出的答案也一定是令所有考生都信服的,也就是說不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情形。否則如果全省的考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由去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答案,那高考也就失去客觀化和標準化了。
接下來的問題:答案從哪裡來?
是從某個人的生活常識或者人生經歷中來麼?顯然不是,因為這與客觀化相違。記住:答案永遠從試卷上來。因為只有這樣才對所有考生是公平的、客觀的、標準的。那怎樣去從試卷上找答案呢?抓出題人的提示,所謂讀出題人的心思。高考試卷上幾乎沒有一句話是廢話,因此要多去留意題干、圖表、備註等提示,慢慢琢磨,答案都藏在出題人給出的提示里。
掌握住這一技能之後,你就會發現即使從來沒見過那個物質、沒聽過那種反應,你也能在出題人的提示下一步步的把這道題目解出來,就想破解迷宮一樣,這種感覺還是很奇妙的。
最後來談談生物。
其實我覺得生物是理綜中最不好拿分又最好拿分的科目。為什麼說它最好拿分呢?因為對於理科生來說,生物是除了語文英語之外最文科的科目了,只要認真背就能拿高分。
記得我們當時的生物老師給我們說過:生物唯一的複習方法就是背書,把生物書當做課外書一樣的去讀,讀得滾瓜爛熟直到書上的小字部分、配圖什麼的你也都清清楚楚了,那生物基本上就離拿滿分不遠了。
所以生物要想考高分,很簡單,就是背書!這點一定要切記。那為什麼又說生物最不好拿分呢?理由也很簡單,就是懶得背。其實這一點是可以理解的,因為當時我們選擇理科的原因無非就是歷史政治那些科目懶得背,所以在面對文科特點最濃的生物時,我們也是懶得背。但是生物就是那樣:考場上這個知識點你背住了就會做,沒記住就不會做,就是這麼簡單。所以理科生一定要克服自己那種「懶得背」的浮躁幼稚心理,去嚴格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