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杭最新一批名單出爐!有你認識的嗎?

2020-04-14   餘杭晨報

為著力培養時代新人、弘揚時代新風,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更好地服務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充分發揮先進典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公民道德建設、高水平推進區域治理現代化、「三個全域」建設、全國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示範區建設等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在全區形成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區文明辦開展了「美麗餘杭人」評選活動。經群眾推薦、部門審核、聯合評選等程序,李俊平等10人(團體)被評為3月「美麗餘杭人」。 

李俊平


恪盡職守 捨身勇為

2020年2月11日下午,臨平新城藝尚小鎮物業管理人員李俊平不顧個人安危,協助民警制服沖卡逃逸嫌疑人,被餘杭區見義勇為基金會授予「餘杭區見義勇為積極分子」稱號。

當天,李俊平在例行巡查時(當時由於防控疫情需要,藝尚小鎮實施封園),突然一名男子從餘杭高鐵站方向一路狂奔而來,並突破隔離帶闖入藝尚小鎮東湖公園,後面緊跟著幾名追趕的民警。與民警簡短溝通後,李俊平得知該嫌疑人自高鐵站強行沖卡逃逸。李俊平當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項目內機動保安力量,並攜帶防暴工具趕赴現場,同時將情況彙報給上級。

嫌疑人不聽勸說,從餘杭大劇院臨湖親水平台區域跳入湖中。由於天氣寒冷,且東湖公園最深處水深達4米,萬一溺水後果不堪設想。李俊平率先跳入湖中,向嫌疑人方向奮力游去。此時,民警也一同跳入湖中對該男子進行圍堵。最先接近嫌疑人的李俊平被砸到了頭部,鮮血直流,他不顧個人安危,最終協助民警將其制服並帶上岸。

作為一名普通物業人員,李俊平面對突發情況挺身而出、臨危不懼的精神值得敬佩,他以實際行動弘揚了社會正能量。


汪慶成


路遇求助 急救受傷小伙

34歲的汪慶成就職於倉前街道的浙江歌德建設有限公司,因幫助受傷小伙及時送醫的事跡被多家媒體相繼報道。

2020年1月8日,汪慶成辦完事從臨平開車回公司,途中看到一個年輕小伙手上鮮血直流,一旁站著一位中年男子,兩人正焦急地攔車。看到他們的求助,汪慶成立即打開車門,讓兩人上車。年輕人叫小潘,是在工地上回收玻璃時左手被割傷,血流不止。

時間就是生命。汪慶成在確保通行安全的情況下,以最快速度將小潘送到醫院。小潘被診斷為左腕肌腱斷裂,所幸送醫及時,他得到了妥善的救治。當時,汪慶成並未留下姓名和聯繫方式,回到公司後,他也沒和同事談起自己救人的事。但心懷感激的小潘父子記下了他的車牌號,經媒體報道,多方打聽,終於找到了他。

「人命關天,換成誰都會做出和我一樣的選擇。」汪慶成說,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沒想到引起這麼大反響。汪慶成還獲得了「餘杭區義舉好市民」、公司優秀員工等榮譽。


沈旭蓬 張葉鋒 唐桂忠


齊心協力勇救落水男子

沈旭蓬是仁和街道東塘村的村幹部,張葉鋒、唐桂忠是防疫值守的黨員志願者。2020年2月15日凌晨,他們三人勇救了一名開車落水的男子。

當時,剛完成卡點交接班的沈旭蓬正在檢查防控卡點簡易棚的加固情況,突然聽到「砰」一聲巨響,他仔細辨別方位後,立即和張葉鋒、唐桂忠兩名隊員來到100米外的河邊。他們看到護欄上的兩根柱子被衝垮,一輛車正在河中央緩緩下沉,車裡有一名男子正在敲車窗求救。車門因水壓無法打開,該男子無法自行脫身。

危急時刻,張葉鋒、唐桂忠用石塊砸開車窗,讓男子從車內爬出來。男子隨即游向了岸邊,但河兩岸沒有支撐點,無法上岸。見狀,張葉峰立即跑去找來支撐物讓男子扶著,以保存其體力。三人正準備下水救人時,附近巡邏的民警趕來了,合力將男子救上了岸。

劫後餘生,男子不停地道謝。事後,沈旭蓬、張葉鋒、唐桂忠都表示,救人是應該的。

餘杭區見義勇為基金會授予3人「餘杭區義舉好市民」稱號。


徐輝輝


愛的熱血 傳遞生的希望


2020年1月,家住運河街道費莊村的徐輝輝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了一名5歲女童的生命。

早在兩年前,徐輝輝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今年元旦,他接到區紅十字會的電話,得知有一位5歲的小女孩由於病情突然惡化,急需造血幹細胞移植,而徐輝輝就是那個「最合適的人」。徐輝輝取消了回老家過年的計劃,還隱瞞了父母。徐輝輝表示,自己也是一位3歲女孩的父親,能夠想像那位女孩的痛苦和她家人的焦慮,他希望能儘快完成捐獻,為那位患兒帶去生的希望。

徐輝輝的捐獻過程非常快,1月6日進行高分配對,7日體檢,9日就加急出了體檢結果,18日開始打動員劑,創下了浙江省造血幹細胞捐獻最快紀錄。1月22日進行骨髓移植手術當天,也正巧是徐輝輝女兒的3歲生日。徐輝輝用自己的造血幹細胞拯救了另一個孩子的生命,也是給女兒最好的生日禮物。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徐輝輝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勇敢伸出自己的手臂,匯聚愛的熱血,傳遞生的希望。


陳江川


樂於助人的「熱心腸」


陳江川,現任區稅務局第一稅務所辦事員,疫情期間,他在每天早出晚歸,驅車20多公里到卡點執勤之餘,還做了一回「雷鋒式」好人。

2020年2月10日,陳江川結束當日在星橋街道隆昌社區的卡點執勤工作,開車途中見到一位老人獨自站在寒風中,便馬上停下車,主動詢問情況。原來老人是在等公交車,但他不知道受疫情影響,公交運營計劃有變,不再經過該站。了解情況後,陳江川提醒老人要做好防護措施,並主動提出送老人回家。

兩人並不順路,為了把老人安全送到家,陳江川多跑了一大圈。當把老人送到後,他便匆匆離去。老人只是在一路的交談中,了解到他在區稅務局工作。

深受感動的老人於第二日寫下了一封名為「尋找主人」的感謝信,並將信寄到了區稅務局。在感謝信中,老人用樸實的筆觸,寫下了對這位「雷鋒式」好人的感謝。

收到感謝信後,區稅務局隨即在全局轉發「尋人啟事」,最終找到了這位「熱心腸」的陳江川。


胡珏


「三農」服務里的美麗身影


區農業農村局產業信息科科長鬍珏是最早一批投入疫情防控工作的「三農」黨員幹部,她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責任和擔當。

疫情初期,胡珏數次冒著寒風冷雨驅車前往民宿(農家樂)產業集聚的山區鎮街,聯合區民宿農家樂行業協會、鎮街專管員進行地毯式摸排走訪,指導他們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民以食為天。為保障疫情期間市民的「菜籃子」有序供應,同時解決蔬菜、肉蛋奶、水產品等農業保供企業運輸難、招工難問題,她主動對接協調郵政快遞、叮咚買菜、同城配送等平台,依託「禹上田園」區域公共品牌,竭力解決疫情期間菜農的「賣菜難」和消費者「買菜難」問題。

在春耕備耕的關鍵時期,指導農企落實防疫措施有序復工復產是胡珏的工作重心,她主動聯繫多位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了解他們的需求,認真解讀省市區的相關政策,積極參與出台扶農政策,加快涉農扶持資金兌現,幫助企業共渡難關,解決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發展的困難。


楊蓉


擔當作為 貢獻社會


楊蓉是杭州微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疫情期間,她帶領團隊陸續開展免疫螢光試劑、免疫螢光平台、血酮儀等研究,研發了「移動醫療服務」App、移動醫療管理軟體等產品。

除了企業負責人之外,楊蓉還有一個身份:區女企業家協會發起人。疫情暴發後,她發動區內女企業家,多次組織前往鎮街慰問戰鬥在防疫一線的基層婦女幹部。為了解決企業用工難,楊蓉探索實踐「共享用工」模式,將一些未復工企業的「閒置」職工召集起來,經過培訓後參與到相應的基礎工作中,既解決企業復工所需,也緩解了其他企業的用工難。

疫情期間,楊蓉與公司研發人員一起,全力研發新冠病毒快速檢測設備,支援疫情防控工作。他們用最短的時間研製出了針對新冠肺炎的快速抗體檢測試劑,目前已批量生產。

在楊蓉的帶領下,「微策生物」先後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業、浙江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究開發中心等榮譽。


莫華明 傅曄


拾金不昧的好心人

莫華明(左)、傅曄(右)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綜合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2020年2月20日中午,兩人下班經過臨平龍王塘路公交車站時,發現了長凳上一隻裝有10萬元現金的黑色塑料袋。由於找不到失主的任何信息,兩人立即報警並上交了這筆巨款。通過派出所民警的查找,最終將錢送還到失主手中。

原來,當天中午,85歲高齡的丁大伯從銀行取了10萬元現金,準備在龍王塘路公交車站乘車回家。由於著急上車,他不慎將裝錢的黑色塑料袋遺忘在了公交車站的長凳上,回到家才想起這件事。丁大伯跑回去尋找無果,直到接到派出所的電話。

10萬元是丁大伯多年的積蓄,巨款失而復得,一家人都十分感動,幾經詢問才找到了傅曄和莫華明的工作單位。2月26日,丁大伯的老伴和兒媳婦帶著感謝信來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向二人道謝。

莫華明、傅曄紛紛表示這事不值一提,是她們應該做的。賺錢不容易,更何況這是丁大伯大半輩子的積蓄,能找到失主,她們就放心了。


張敏潔


活躍在垃圾分類工作一線

張敏潔是瓶窯鎮華興社區的一名社工,自2011年瓶窯鎮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以來,張敏潔從初期的調查摸底,到瓶窯鎮第一份垃圾分類工作文件的起草,再到各居民小區及機關企事業單位垃圾分類工作的巡查和督導,他始終活躍在垃圾分類工作的第一線。這期間,他獲得了餘杭區「三化四分」工作先進個人;他策劃、組織和開展的「垃圾分類實踐課堂」在浙江省「百社聯動 益起分類」公益創新大賽中獲得優秀項目獎。

2018年初,因工作調整,張敏潔離開了城管服務中心,但是他始終牽掛著垃圾分類工作。2019年3月,餘杭區吹響了創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處置示範區」的號角,幾乎每個休息日,他都忙碌著,從櫻花節和瓶窯老街的垃圾分類志願服務活動,到瓶窯鎮村社垃圾分類建立志願者隊伍,再到垃圾分類實踐課堂和垃圾分類宣講的開展。30多場活動的參與人數逾2000人,幾乎覆蓋了全鎮各村社的每個角落,活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


徐春鳳


用行動詮釋「百善孝為先」

徐春鳳是崇賢街道崇文社區的一位新餘杭人,她善良、熱心、勤勞、能幹,對待自己的公婆就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生活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用行動詮釋著「百善孝為先」。

徐春鳳和丈夫經過多年打拚,買下了現在的房子,從此在餘杭安了家,徐春鳳就把公婆接過來一起住,方便照顧。公婆年紀大了,容易挑食,為了讓他們多吃一些,徐春鳳就變著花樣準備一日三餐。

除了在吃上下功夫,徐春鳳還把公婆的生活起居也照顧得很妥帖。婆婆比較節省,總要等頭髮很長了才肯去理髮店修剪,徐春鳳就買來工具自己給他們洗頭理髮;冬天老人怕冷,她就每天準備好熱水給他們泡腳;婆婆身體不好,經常生病住院,都是徐春鳳在病床前精心照料。

因為徐春鳳的真心付出,婆婆跟她的關係親如母女,鄰居來請教婆媳相處之道,徐春鳳說:「只要肯花心思和時間在老人身上,他們自然能感受到。」

這十多年無怨無悔地悉心照顧公婆,徐春鳳用善良和勤勞,詮釋了中華兒女孝敬父母的美德。

來源:餘杭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