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之後,在華人世界引起轟動。
獲獎之後,楊振寧曾受邀到清華大學演講。
在演講中,談到「中國人在科學上不如歐美人」的論調時,他說「中國人同樣可以在科學領域對世界做出巨大獻」,台下觀眾聽得熱血沸騰。
其中,就有雕塑家吳為山。
那一刻,原本精於雕刻歷史英雄人物的吳為山突發奇想,有一股衝動,想為科學家楊振寧塑一個雕像。
但是,當時的吳為山因各種原因沒有機會接近這位國際上炙手可熱的人物,這個念頭只能暫時藏在內心深處。
吳為山只能在平時一邊關注楊振寧的信息,一邊在腦海里構思他的雕像作品。
雕塑家想抓住的,不單是楊振寧的外表,還有他的內心世界。
也許是機緣巧合,這一天終於來了。
1997年,吳為山終於在楊振寧訪問自己任教的學校南京大學時,再次有幸見到他。
經過友人的撮合,吳為山還得以近距離與楊振寧溝通,談談心中的想法。
那天,原本沒有計劃私人會見的楊振寧,聽了吳為山的講述,出乎意料地非常感興趣,並約好下次見面詳談。
再次見面,楊振寧與吳為山已經仿若多年的好友。
會面時,楊振寧特意拉上自己的兒時好友——法國巴黎大學教授、著名雕塑家熊秉明先生,以及自己的弟弟。
熊秉明聽吳為山講完後,說:「你要把楊振寧的數理性雕進去!」
接著,又帶著歉意地說:「我一直有這個心愿,可是總不能如願,現在心力不濟,請一定要好好完成這個作品。」
一旁的楊振寧插話說:「秉明早年就說過,要為我雕一個像,把我們從幾歲開始的感情全部雕進去。」
這次會談,楊振寧還說了一件趣事,讓吳為山頗為感慨。
他說,20世紀90年代,有一次回國,他與一位歌星同乘一架飛機抵達,機場有許追星族迎接歌星。
不知誰說了一句「楊振寧也在這架飛機上」,惹得追星族好奇地問「楊振寧是唱哪一首歌的?」說完,楊振寧哈哈一笑:「當時歌星很火爆呀!」
吳為山聽了楊振寧的這個故事,更決心要雕出一個好的作品。
他說:「我覺得整個社會確實需要樹立一個豐碑,因為中國在經濟騰飛的時候,不能沒有精神。這個精神不是西方的精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神,這個精神是一個民族的脊樑。」
楊振寧點頭表示同意。
接著,吳為山開始當場做起了最初的雕塑模本——泥塑。
乾了一會兒,吳為山已經汗流浹背。
楊先生看著吳為山,一會兒微笑,一會兒嚴肅,一會兒沉思,他甚至如孩童般地對吳應山說:「你可以摸摸我的頭,感受一下。」
泥塑出來後,楊先生反覆端詳,仔細地琢磨,像是在探尋「科學原理」。
接著,他又讓熊秉明和他的弟弟看。他說:「秉明是哲學家、雕塑家,他可以從遠處看我;我弟弟是近距離的,從生活這方面更了解我。」
直到大家都認可為止。
通過更精細的雕琢,吳為山以此為範本,一共製作了三尊塑像。
2007年9月22日,吳為山的作品「楊振寧銅像」捐贈儀式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這一幕,終於了卻了楊振寧和熊秉明之間的心事。
此後,走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校園裡,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子不但能在那裡聆聽楊振寧開設的課程「二十世紀理論物理的主旋律」,還能在楊教授不在的時候,一睹這幅傾注了多位雕塑家和他本人心血的銅像。
這尊比楊振寧本人尺寸更大的雕像——由於長期伏案而微微前躬的後背,飽滿的天庭,富於數理邏輯的方正臉型,一絲不苟的髮型,敏銳、深情而慈祥的雙眼,堅毅的嘴角發出的純真而燦爛的微笑——恰當地捕捉到了楊振寧的「精、氣、神」,栩栩如生地向路人展示這位「學術超人」和科學大師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