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旅遊的人,必定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從城市中打拚,獲得了生存的資本,回到鄉村中安養,找回童年時期的純真與怡然,將生命與自然連結,從大自然中汲取力量,讓生命更加飽滿生動。
有誰會說,在鄉村柵欄上爬滿牽牛花的農家小院裡,懶坐在帶著苔痕的、小狗小貓環伺的石桌旁,享受用乾柴和發黑的鐵鍋炒制、天然綠色的香椿炒雞蛋,會沒有溫情的生活感受?有誰會說,在春節趕著熱鬧的民俗慶典,穿行在鄉民淳樸熱烈的笑臉中間,挑選活色生香的土特產,會沒有閒適的生活體驗?
來到鄉村,開始鄉村旅居生活,換種心境,體味土、野、俗、純、真、古的意蘊;在老樹下靜坐,品味禪茶,品嘗「苦、靜、凡、放」的感悟;在鄉野間遠眺,感悟苦中作樂、靜中思睿、凡中尋大、放中求遠的情懷。
中國古人最懂得這種夢想。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是對耕讀生活的最真切的描述。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鄉村不僅有陶淵明筆下浸潤於古老土地的鄉村情境和美好意蘊,更有沉澱在骨子裡的、濃厚的農耕文明和精神。
鄉村的村落,生根於房屋前後的樹木,緩緩升起的炊煙,雞鳴桑樹顛,狗吠深巷中,男耕女織,桃李成蔭,這是中國典型的鄉村生活狀態,它集中了多種因素的復合生命體,文化、科技、美學、教育、民俗等,從鄉民耕讀生活的棲息地生長出來,寄託著鄉民居住、勞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關係與情感。
中國鄉村是未來
最稀缺的旅遊資源
從自然風光的角度來看,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種宜人景色,適合人群居住。從鄉風鄉俗的角度看,鄉民從事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耕作,民風淳樸,形神有序,適合人群舒緩緊張的節奏舒緩,重回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生活狀態。
這些迤邐的田園風光和濃重的鄉土風情,給了後工業時代的人們無限的嚮往,「回歸鄉村」具有了現實意義,從現代城裡人的嚮往中能窺見無限的鄉村情懷和鄉愁情結。鄉村用他的詩意與溫情,用它久違的鄉音、鄉土、鄉情,用它古樸的生活和傳統,給人以自由空間,使工作中的緊張情緒得到最大的釋放,在參與性和親歷性活動獲得愉悅。
鄉村生活是全方位的,包括自然和人文兩種原生態。在休閒時代,鄉村旅遊的核心吸引物是原住民,然後才是建築、環境、田園等風物。如果沒有了原居民,就沒有了鄉情、鄉音、鄉俗和鄉禮。
鄉村旅遊資源的主要元素是「六風」,即:田園風光、鄉村風貌、民間風物、鄉土風俗、民族風情和傳統風味,而這些旅遊元素都離不開原住民,如果鄉村旅遊沒有原住民的參與,就只剩下一個空寥寥的村落空殼,讓外地人入住進來去表演給城裡人看嗎?
鄉村旅遊將走向
鄉村旅居時代
鄉村旅遊是營造一個社區,而非創造一個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景區;是渲染一種與原住民心相印、手相牽的生活氛圍,而非成為「家住對門不相識」的過客;是小眾的、鮮活的、帶有情感色彩的親情,而非大眾的、生硬的、帶有商業氣息的業態和客情。
在這一前提下,鄉村旅遊不是追求遊客的多少,而是留住他鄉人的心。留住心就留住了時間,外鄉人有了快慰,本地人就有了收入。
當休閒成為常態,旅遊就成為一種休閒方式;當鄉村旅遊成為時尚,鄉村旅居就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鄉村作為迥異於都市的悠閒、寧靜、生態、傳統的自然文化環境,承載著旅遊轉型升級後的高層次的市場需求,是新的耕讀生活棲息地,是未來城鄉人共同的家園,因此,鄉村的定位首先是生活區,然後才是生態、綠色、低碳性質的其它產業區,其首先關注的應是生命質量。
鄉村旅遊是老年生活最好的慰藉
鄉村是養心、養生、養老的地方。在這種氛圍中,人們體驗的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後才是一種旅遊方式。其本質是給都市人提供一種不同於城市環境的生活體驗,是入世與出世之間的一種空間轉換模式,也是工作與休閒之間的一種時間緩衝節奏,目的是滿足他們的「世外桃源」情結,消釋他們的「鄉愁」心結。
本文來源於網絡。
關注我們,欣賞更多鄉村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