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們與惡的距離》以黑馬之姿脫穎而出。
深入探討了包括媒體職業操守、善與惡的界限、法律道德考量等在內的多個熱點議題。
拓寬了華語電視劇的深度與廣度。
它以豆瓣9.5的高分收官,成為了一部觸摸「台劇天花板」的經典之作。
趁著它的熱度,台灣公視再度試水現實題材劇,上線了一部姊妹篇——
噬罪者
Hate The Sin, Love The Sinner
和《我們與惡的距離》一樣,《噬罪者》在選材和挖掘上,依然秉承著大膽深刻的理念,觸碰社會敏感話題,關注邊緣人生活境況。
豆瓣評分8.1的,看過的人還不到1000。
是部不可多得的寶藏優質劇。
《噬罪者》的英文劇名,名叫「Hate The Sin,Love The Sinner」(憎恨罪惡,但去愛那犯罪的人)。
這句話最早出自聖雄甘地,其本意是呼籲大家在確保罪人悔改後,能夠以悲憫之心赦免並善待他們。
願景是好的,但落實到現實當中,卻幾乎為零。
很多悔改的犯人,終其一生,都只能活在社會的偏見和個人的愧疚當中。
在台灣,對於重回社會謀生的釋囚,人們統一將他們稱為「更生人」。
更生,是能夠改過自新,重新做人的意思。
男主王翔,就是這更生人大軍中的一員。
飾演王翔的演員莊凱勛,此前曾主演過高分懸疑片《目擊者之追兇》,在片中飾演一衝勁十足、富有野心的腹黑記者。
《目擊者之追兇》劇照
《噬罪者》中的王翔,是一個殺人犯。
他曾在年輕時,殺害了一個名叫曉君的女高中生。
為此,他獲刑12年,在獄中錯過了自己人生中最好的時光。
12年後,刑滿釋放的他,終於得以重返社會。
從背負命案的他走出獄門的那刻起,《噬罪者》便拋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一個殺人犯,真的能獲得原諒,開始新生活嗎?
針對這一問題,劇中反饋了來自社會各界的不同聲音。
有人認為,應該給更生人一個重回社會的機會,
也有人認為,「有的人,本性是不會變的」。
因為兒子是殺人犯,多年來王翔的母親一直抬不起頭,心裡覺得不光彩。
為了避開鄰居的指指點點,她先後搬了兩次家。
對外宣稱兒子去大陸工作,來掩蓋他坐牢的真相。
除了母親和弟弟之外,身邊其他人,對王翔也多有忌憚,都跟他刻意保持距離。
這些來自外界的偏見,讓王翔心中滿是屈辱。
除了這種屈辱感之外,王翔還要面對他與社會之間,產生的巨大脫節。
不懂手機與網絡的他,看起來如同異類一般,被隔絕在了主流話語之外。
這讓本就有案底在身的他,擇業面變得愈發狹窄。
想找個勉強能餬口的工作,都變得非常艱難。
看哥哥走投無路,弟弟王傑於心不忍,幫王翔介紹了一份工作。
和看起來老實本分的王翔不同,弟弟王傑是個妥妥的渣男。
腳踏兩條船的他,一邊交往著一個談婚論嫁的女友,一邊和一個嫁給富商的人妻保持著激烈的地下情。
靠著人妻這層關係,王傑把自己哥哥介紹到了對方家裡,擔任司機一職。
正式上崗前,他特意告誡哥哥,不要提到自己有前科的事。
為了得到這份工作,王翔不得不刻意將過往黑歷史隱瞞起來。
當上司機之後,王翔的生活開始正式步入正軌。
每天,他只需負責接送富商女兒小愛上下學。
剛開始,小愛對他很排斥。
後來在接觸中,隨著了解深入,王翔慢慢獲得了小愛的肯定。
然而,一場突發的意外,卻打破了他這種苦心經營的平靜。
讓他好不容易獲得的肯定,付諸東流。
這天,在接小愛回家的路上。
王翔偶然目擊了一場車禍現場。
他沒考慮,便冒著大雨下車救人,幫傷者脫困。
沒想到,這場發自內心的善舉,卻為他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
事後,警察就車禍對他展開問詢。
因為過往前科,簡單的問詢升級成了粗暴的審訊。
空氣在瞬間凝結,充斥著懷疑的氣息。
好在最終證據充足,王翔才得以清白釋放。
本以為,事情將就此告一段落。
殊不知,更棘手的麻煩,還在後面。
坐在車裡的小愛,用視頻記錄下了他當晚雨中救人的義舉。
視頻傳到網上,讓他一夜之間火遍台灣,成了人們眼中仗義相助的「英雄哥」。
隨著網絡的醞釀與發酵,王翔的過往黑料,緊接著便被人曝光。
那些他竭力隱瞞的過去,就此顯現於人前。
一夜之間,他從人人敬仰的「英雄哥」,淪為了口誅筆伐的「殺人哥」。
除了小愛和家人,周邊所有人,都收斂起了笑容,對他冷眼相待。
眼神里,滿是警惕和冷漠。
僱主家稍有閃失,就會第一時間懷疑到他身上。
家門口被受害者家屬,貼滿了「殺人犯」的標籤。
被推上風口浪尖的王翔發現,即便走出監獄,他也依然只能負罪而活。
人們心裡的成見,如同一座難以撼動的大山,穩穩禁錮住了他。
在獄中,不自由的是身體;出獄後,不自由的是心。
由於工作原因,作為記者的前女友雯青,再次走入了王翔的生活。
雯青一直對往事耿耿於懷,認為王翔是因為她,才成了殺人犯。
隨著她的到來,昔日那起藏在陰影里的謀殺案,開始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種種線索都顯示,兇手很可能另有其人。
與此同時,當年的受害者家屬,也重新找上門來。
對方策劃了一起綁架事件,意圖手刃仇敵,親手為女兒報仇,讓王翔血債血償。
一系列矛盾,就此集中爆發。
親情、愛情、仇恨多線糾葛,相繼引爆。
在各種情緒的推動下,整部劇開始慢慢走向高潮……
關於更生人問題的探討,在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也曾有過出色的詮釋。
影片中,在監獄裡熬過大半生的老布,最終走出監獄。
面對外面的花花世界,他眼中滿是惶恐。
最終,他選擇在旅館裡,了卻餘生。
雖然同樣聚焦罪犯,但《噬罪人》卻選擇了一個與《肖生克的救贖》截然不同的切入點,來反思人性。
《肖生克的救贖》解讀的是體制化帶給人的束縛。
《噬罪人》聚焦的是社會偏見帶給人的苦楚。
無論在獄中,還是在社會,就本質來說,犯人與更生人,其實都是不自由的。
只不過,前者,受困於體制;後者,受困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