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到一篇簡短但很有力度的文字,《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教師在拚命教書》。光是題目,就很有力度。
文內盤點了現在很多教師不讀書,但是卻在拚命讀書的現狀,諷刺了帶著全部「閱讀史」來授課的教師,「他們所上的課也就只能依葫蘆畫瓢,照本宣科,簡單地灌輸生硬的知識,肯定談不上方法、技巧與課堂智慧,當然更達不到活潑生動、深入淺出、出神入化的境界!」
說得太精彩了,簡直就是對教育現狀的深度刻畫。
現實情況就是如此。
01、之後,文章還提到了教師之所以不讀書的原因:
- 1、應試教育和功利教育的戕害下,很多教師變得眼中只有分數、只有成績,閱讀與不閱讀已經變得無關緊要;
- 2、「教師認為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讀書」,作者認為這是教師的藉口,枕上、廁上、路上,都可以是讀書的時間;
- 3、很多教師讀書只會「躁讀」、「盲讀」、「跟風讀」,讀了等於沒讀;
- 4、很多教師認為自己讀了書,也記不住,因為沒用,所以不讀。
02、對於作者給出的4點原因,君山卻覺得說得還不夠,想另外補充兩點自己的想法:
1、讀書人,在教師隊伍中,幾乎成了異類!很多教師不敢公然讀書;
君山自認是一名愛讀書的人,案頭常常被各類書籍包圍,課餘時間也基本是在看書。但大部分時間,我聽到的卻是,「你讀那麼多書有什麼用?純粹是浪費時間啊!」在領導眼裡更是,「你有這個時間,幹什麼不多造點資料、多管點班級衛生?整天整這些虛的東西,有什麼用?」即使不明著數落你,大家眼神里、行動里,也儘是對你「不務正業」的種種歧視。
因為,讀書從來都是見效最慢的一件事情。你今兒讀了一本書,不可能明兒就培養出一個優秀學子。所以,這種不划算的東西,在應試教育仍然占主導地位的今天,早就被很多學校拋之到了腦後。即使前一刻,校領導還嚷著要建設「書香校園」,但是後一刻重視的絕不是老師到底讀了多少本書,而是老師交了多少篇讀後感,因為讀後感是可以當做資料留檔的。除此之外,誰才管你看了多少本書啊。
誰都知道教育應該是一個慢活,靜等花開啊,是一個優秀的、可愛的靈魂去搖動另一個靈魂的過程。但是,現實是,管你有什麼樣的靈魂啊,這根本不是重點,重點是你這個老師管學生管得「凶不凶」、刷題「厲不厲害」、出不出「成績」。
而管學生管得「凶不凶」、刷題「厲不厲害」、出不出「成績」,很多時候和讀書真的沒有半毛錢關係。
所以,你讀書?又何必讀書!讀書人成了異類,也就很少有人讀書了(專業書除外)!
2、教師的評價機制,導向並不是讓老師趕緊讀書!
教師是最應該讀書的人,但是評價教師的機制,卻並不是讓教師趕緊讀書、多讀書。這確實也很為難「評價機制」,畢竟讀不讀書是很難被動態衡量出來的。不可能你今天多讀了兩本書,明天你就多重了兩斤肉,多美了幾塊皮膚。你讀不讀書很多時候,是不顯現的。
但是,現在的評價機制有點歪,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且看職稱的晉級,比得很多時候就不是誰讀的書多,而是誰哭得更響,誰離領導更近,誰掛得頭銜更多!於是,各類競賽評比、各類論文評比、各類名師考評、各類公開課表演,一大群人你方唱罷我登場···教育表面上熱熱鬧鬧,但虛假繁榮之下,其實就是「躁讀」、「盲讀」、「跟風讀」,讀了等於沒讀。
尤其十分可笑的是:
1、名師居然也是可以通過表格考評的。前一天你還寂寂無名,後一天做一張試卷、交一點材料你就某地名師了,還發獎狀、給獎品。但名師之所以「名」,不是應該自然成名麼?哪裡能有人造的「名師」呢?你有見過「授予孔子同志,第某某屆名師稱號」的獎狀麼?人造名師,也真可謂是一大奇觀。
2、一節公開課可以反覆排演幾遍、十幾遍,甚至幾十遍。一撥學生,一堂課可以幾遍、十幾遍,甚至幾十遍。學生都上吐了,但評委還在為這樣的老師拚命「感動」。我們不否認這些教師的努力,但我們真要反思,這股「弄虛作假」的歪風到底浪費了多少教師本該用於讀書的時間。
所以,一群最應該讀書的人卻不讀書,我們不應該僅僅去怪他們為什麼不讀書,而應該去怪是什麼讓他們不讀書。
03、最後,君山想說:
讀書,誰都知道是好的。誰都會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誰都想自己也能夠學富五車,用學識讓學生傾倒!但是,現實卻是,「讀書無用」的想法在教師隊伍中正慢慢滋生,漸成主流。
用一篇文字去指出教師隊伍里的這個問題,是好的;但是,僅僅用這一點去指責我們的教師出了什麼問題,這又遠遠是不夠的。
我們更應該去思考,「一群不讀書的老師在拚命教書」,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是誰,讓一群不讀書的教師拚命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