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丹棱鄭山石窟群 打開千年文化「密匙」

2019-12-24     眉山東坡文化

丹棱石窟是丹棱傳統歷史文化中的瑰寶

鐫刻著千年歷史文明一路走來的印記

是一部歷史活教材

其中

丹棱的鄭山石窟群最為有名~

近日,記者跟隨丹棱學者萬玉忠前往丹棱黃金村大山深處,對千年的鄭山石窟群進行了實地探訪。

一路上,進山道路曲折難行。駕車上山一側是山,一側是溝,「佛藏深山」的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

深山中的千年石窟

在丹棱人心中,鄭山石窟群是國寶。萬玉忠和丹棱石窟親密接觸,還是20世紀80年代的事了。

在路上,萬玉忠講述著他與丹棱石窟的相識經過。他記得,1985年初春的一個上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化所的胡文和先生專程從成都來到丹棱,他負責陪同考察。當時徒步20多里山路,好不容易找到鄭山石窟群,靠近幾個大石包一看,只有那些大部分斷頭少臂的摩崖造像。當時又累又餓又悔恨,萬玉忠生氣地說了句「大老遠的跑來看這些冰冷、堅硬的石頭娃娃,不值!」胡老師看他很生氣,忙解釋說:「值得,值得,待你了解這些精美的石窟藝術,就曉得它們是國寶。」跟隨胡老師考察丹棱石窟藝術之後,才完全讓萬玉忠改變了當初的看法。

1個多小時車程,記者一行終於來到鄭山石窟群前。

砂石崖壁上一座石窟赫然映入眼帘。湊近一看,有些石窟風化嚴重。據萬玉忠介紹,該石窟群鑿於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而眼前這些精美的石窟是在什麼背景下鑿出的,記者也心生疑問。

在鄭山一龕釋迦說法圖中有一則斑駁的題記,隱約還能分辨出「釋迦佛一龕並八部」「眾人等奉為聖文神武皇帝陛下」「天寶十三載歲次甲午三月十日」字樣。

天寶是唐玄宗李隆基年號,丹棱人開龕造像,祈求大唐國運昌盛。怎奈事與願違,一年後,這位「聖文神武皇帝」就在安史之亂中倉皇入蜀了。

中原大批官吏、商賈、貴族、畫師、石匠隨之南遷,唐朝王室、官吏歷來有開龕祈福的傳統,遠離故土、金戈鐵馬的生活令他們飽受顛沛流離之苦,於是募來畫師和石匠,在岩壁上鑿出一龕龕精美的石窟,希望這些石窟佛像能保佑他們早日回到故土。

受此影響,盛唐之後,丹棱石窟造像已如雨後春筍一般了。諸如鄭山、劉嘴、雞公山、龍鵠山、佛堂子、佛耳岩、穿洞子、黃山、古佛洞、中觀溝、仙人頂、五塊石等石窟中屢屢能看見「大中」「天寶」「咸通」「元和」「會昌」等年號題記。

據20世紀80年代文物普查統計,丹棱縣境內有石窟雕像26處160多個窟(龕),大、小雕像31000餘尊,保存較好的有110窟(龕)12000尊之巨。這些石窟造像,沉靜、莊嚴、華美,紋飾精緻細膩,有的造像恰似真人

砂石崖壁上「活化石」

來到石窟群,群內的雙觀音窟讓人驚嘆。湊近一看,窟中有兩尊高約160厘米的觀音,像是一位女子身高。觀音體態修長,腰部極為纖細,恰如一位天真爛漫的少女,繁複的瓔珞恰如其分地與身體融為一體,全無雕鑿痕跡。

「雙觀音窟是鄭山當之無愧的精品。」萬玉忠介紹到,這座石窟群內,除了雙觀音窟外,鄭山《觀無量壽佛經變相》窟也十分珍貴。該石窟為唐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所鑿。記者見到,窟中的主像為阿彌陀佛,左為觀音,右為大勢至,皆結跏趺坐於蓮花台上。其間和兩側還鑿有168尊羅漢和菩薩像,或坐或立,合掌置於胸前,靜聽佛主講經說法。

而在主像的上部和下方二層三層台階還鑿出45度勾欄樓梯建築,有仿木結構的殿、堂、樓、閣、橋、廊、亭、水池、蓮花、瑞木及諸天人物。最耐人尋味的是滿壁荷花童子和化生菩薩,情態迥異,有持幡者、戲耍者、沉思者、媚笑者、採蓮者和舞技等等,構成了一幅歌舞昇平,充滿歡樂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圖景。整個觀經變相圖層次分明,內容豐富,風格突出,結構合理,氣勢宏偉,生動古樸。被考古專家譽為「罕見的唐代石窟建築藝術精品」。

「各個石窟都是歷史的映照,精美自然。」萬玉忠說。來到千手觀音窟前,記者被石窟中千手觀音體所吸引,這座石窟主像足足有32臂,其橢圓形的舉身光中,均勻地排列三圈手掌,背後1007隻佛手像孔雀開屏一樣展現在崖壁上,有一種懾人心魄的藝術魅力。

在臨近石窟群右側,被後人稱為「丹棱石窟雕像藝術之冠」的觀音窟更是精美絕倫,只見石窟頭戴寶冠,冠正面中部刻畫佛一尊。冠下露束髮,雙耳穿環,面頰豐腴,儀態典雅、秀美。身著寶繒,赤足於仰蓮瓣的蓮台上。上身半裸,下著羊腸大裙,瓔珞披體,左手上舉,右手下垂握連苞。頭略左偏,肩右傾,身軀呈S形,顯得婷婷玉立,婀娜多姿,衣裙仿佛在微風中飄動,唇邊綻露出純潔無邪甜美溫順的微笑。

放眼望去,石窟群內還有令美術家們叫絕的飛天女童,神態惟妙惟肖的美雞女,富有田園情趣的牧牛圖,悠然自在的西天聖眾等,「這些石窟都將神像人化,縮短了神和人之間的距離,堪稱丹棱石窟藝術中的精品。」萬玉忠說,這些石窟雖沉睡千年,但確實如「活化石」般存在,它對當地的建築藝術、宗教藝術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東坡文化網記者 王琴

編輯:蔣萍

審核: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TyTbVG8BMH2_cNUg1kh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