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步情緒溝通法,做到令行禁止,化解孩子的叛逆不聽話行為

2019-12-29   神通奶爸

父母教育孩子時,最頭痛的事就是孩子並不聽父母的教育,往往父母說了半天,孩子根本就沒有聽進去,或者聽了也不幹,甚至頂撞父母。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父母跟孩子沒有建立情感上的連接

比如說當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那裡又哭又叫時。

如果父母這時候教育孩子,因為孩子自己還處於自我情緒狀態,大腦被情緒所控制,所以他們必然聽不進父母的教育。這時候父母的教育等於就是對牛彈琴,而父母自己可能越說越生氣,因為孩子根本不聽。最後父母可能就大吼大叫,對孩子使用暴力。

假如父母幫孩子抒發了情緒,讓孩子感到父母跟他們是一起的,這時候父母再教育孩子,孩子便有可能耐心接受父母的意見,進而更有可能改變自己。

所以說,父母要想教育孩子,就必須先溝通情緒,讓孩子覺得父母理解他們,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情緒呢?

4步走的情緒溝通法

父母要想跟孩子建立情緒連接,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關鍵是父母有沒有建立這種溝通習慣。簡單的來說,通過以下4步,養成習慣,基本可以跟孩子建立有效的情緒連接。

第一步:用肢體動作表達安慰

當孩子情緒不良時,最忌諱的就是被別人否定排斥,這樣的話孩子就會進入防禦狀態,別人說什麼也聽不進去。

因此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安慰孩子,讓孩子感到他是被接受的,不會因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自卑、被排斥。父母只有創造了這樣的環境,才有利於孩子情緒的釋放。

最有效的安慰表達方式不是語言,不是父母叨叨個沒完,而是父母愛的擁抱。當孩子充滿負面情緒時,時刻準備叛逆時,父母無需任何言語,只是跟孩子建立有效的身體接觸即可。根據孩子年齡,父母可以抱住孩子,輕拍他的後背,也可以抓住孩子的手或胳膊,用包容的眼神看著他。這種愛的氛圍可以迅速緩和孩子的緊張情緒,讓孩子儘快平靜下來。

第二步:從語言上認同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後,父母就可以說話了。而此時說話的關鍵就是父母要認同孩子,這是在語言上向孩子表示,儘管我們不讚賞他們那些發泄性質的不良行為,但是我們認同他們的情緒感受。

換句話說,我們要想孩子的主觀感受靠攏。從他們的角度來觀察他們如何體驗這一切,這才是我們要關注的 。父母要向傳達這樣的信息「我懂你,我感受到了你正感受到的,我承認你的感受。如果我處於你的位置,站在你的角度,我也會有相同的感受。」當孩子接收到了父母傳遞這種認同信息後,他們才會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愛。相對應的,他們的緊張情緒就會釋放,重新恢復理智。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父母認同孩子,意味著父母不能將孩子的感受縮小化。我們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習慣性的會忽視孩子的感覺,總覺得孩子為了屁大的事就哭個不停,實在是小題大做,因此就變得不耐煩。不同的人對於事物的感知是不一樣的,哪怕再小的事,在孩子看來可能就是天大的事,他們產生的負面情緒也是完全的負面情緒,不是打折的情緒。

換位思考下,在你感到難過時,有人過來跟你說「為這麼點小事難過不值得!」你會什麼感受呢?你會不會覺得他認為你是在小題大做,無病呻吟?你還願意跟他說話嗎?

第三步:耐心傾聽

當父母進行完前兩步時,父母會感受到孩子情緒已經平靜下來,於是父母可能就忍不住要開始教育孩子,嘴就開始嘚啵嘚啵嘚的叨叨個沒完了。問題是,你真的確定你完全了解事情的經過,孩子的感受了嗎?如果你不能保證,你這時的教育只會讓你之前付出的努力前功盡棄,讓孩子重新懷疑:你是不是真的懂他。

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很簡單,少說,多聽。

父母這時只需要做一個耐心地傾聽者,鼓勵孩子多說,表達事情的經過,他們對問題的看法。

在孩子敘述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控制住嘴,不要聽到孩子說的不符合你的意見,就想打斷孩子,想育他們。

第四步:反饋你所聽到的

耐心傾聽後,父母最後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反饋你所聽到的。向孩子證明,你真的認真傾聽了,並完全理解了他所經歷的,他所感受到的。而當孩子確認父母真的理解他後,孩子 才會真的完全向父母敞開心扉,接受父母的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反饋並不是完全重複孩子的話。

比如孩子說「我跟小明一起玩球的時候,他從來不傳給我。」而家長回答道:額,跟小明玩球的時候,他從來不穿給你。

這就是父母在簡單的重複孩子的話,這很難向孩子證明你完全理解他 。父母應該解析孩子的話,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比如可以說「小明一直不傳球,這讓你玩不到,所以你感到很生氣!」

總結

這樣4步下來,孩子不僅完全釋放了情緒,而且他會感到父母完全理解他們,是跟他們一起的。這時候父母就跟孩子建立了情感連接,父母這時再對孩子表達他們的意見看法,傳達自己的教育思想,孩子就容易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