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孩子犯錯,各位爸爸媽媽是直接上手打還是大吼大叫呢?再做出這些暴力行為的時候,爸爸媽媽是否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呢?
前幾天,我帶孩子下樓去玩耍,一個媽媽正在跟孩子情緒激烈的講著什麼,孩子低著腦袋也不知道在想什麼,突然孩子抬頭說了一句話,這個生氣的媽媽照著孩子的臉就是一巴掌,那五個大手印我都看到了。孩子很倔強的盯著媽媽,一言不發,媽媽依然繼續之前的情緒演講。
我都有些心疼這孩子,孩子一聲不吭,這是得多習慣媽媽的這種打人行為,有承受多少媽媽的這些指責。後來才知道,媽媽離婚一個人將孩子帶大,辛苦很多,所以所有希望都在孩子身上。
父母辛苦但不代表就要在急躁的時候就要對孩子實施暴力,父母想法簡單,認為犯錯就要被批評,就要挨打,這樣保證下次長教訓。孩子的想法卻是,爸爸媽媽討厭我,還會打我,他們嫌棄我。
如果單獨站在一方的角度上都沒有錯,但爸爸媽媽忽略了一點,孩子不是成人,他們的思維方式有差異,並且他們的理解也有局限性,他們依賴父母同樣希望獲得父母的認可,但父母的這種強烈言行卻讓孩子心生芥蒂,更加放鬆自己。
孩子的心理有其特殊的情況,爸爸媽媽不要只去關注事情的表面而不去理解背後的現象,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的缺失,也會造成孩子未來處理事物的能力欠妥。
很多爸爸媽媽說自己在盡力的走進孩子的內心,但不知道為什麼依然無法得到孩子的這種坦誠,實際上是因為爸爸媽媽並沒有真正走入孩子內心,反而走入了一些不經意的誤區中。
1.浮於表面
孩子雖然個體單純,這只是相對於成年人而言,但他們真正的表達自己也會使用技巧,並不是說孩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他們有的時候是口是心非,他們希望父母可以了解自己的內心而不是自己的表現就決定了自己的想法。
2.要求嚴格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乖巧,都希望他們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功,但孩子個體本身就有差異性,自然無法真正的發揮出自己的潛能,再加上爸爸媽媽的過於要求嚴格,孩子處於緊張狀態,更加無法發揮本意。
要求嚴格是好事,但爸爸媽媽需要分情況要求嚴格,要求一個幼兒園孩子專注力集中比要求一個小學生難得多,爸爸媽媽需要搞清楚孩子的特點再去提出要求與做法,孩子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出自己本來的聰明才智。
3.對孩子偏見
孩子是一個變化體,是一個成長中的發展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識,並且會在遭受到或經歷過一些行為以後,獲得相應的處理經驗,在下一次活動時,就會知道該怎麼辦才會獲得更好的任務完成。
爸爸媽媽最喜歡做的就是認為孩子會一成不變,並因為孩子犯錯一次就認定孩子繼續犯錯,不會自己改正,父母的這種偏見容易造成孩子提高自己的動力缺失,甚至完全強化孩子自己想要進步的思想,孩子久而久之也會認為自己不行。
父母的偏見讓孩子的可持續發展受阻,並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也會自己變得停滯不前,變得越來越不想發展,因為得不到父母的一點認可。
爸爸媽媽想要走進孩子內心,想要真正的做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這都是了解孩子心理變化的前提,如果走進去,就是很多爸爸媽媽多加思考的問題了。
【文/布丁媽媽私享會】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