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到24小時的時間,武漢全城尖利的哨聲猶在耳畔迴響,頭天晚上還是5.6分的《吹哨人》就已經掉到了5.5分!
按之前的說法是,掉了0.1分,大概票房就丟了至少1000萬。
幸好電影早就在去年上映了,但是片名和時下熱點的對應,讓這部已經過時的賀歲片倒成了熱點。
何為「吹哨人」,在一個月前電影上映時,還需要片尾字幕輔助解釋。
但相信經過這兩天的刷屏,已經無人不知了。
而「吹哨人」制度,則是2019年9月剛剛由國務院印發相關意見,明確提出建立的內部舉報人制度。
因此《吹哨人》的上映可謂應了天時地利。
如果片子過硬,「讓正義抵達人心」的想法所引起觀眾的共情和反響應該不會亞於《我不是藥神》。
這部原本在2019年中秋檔上映的電影,撤檔後改在了2019年12月初上映。
可這部投資2.4億、輾轉澳洲、非洲拍攝的大製作,《北京遇上西雅圖》系列導演薛曉璐執導,兩大明星湯唯雷佳音領銜出演,最後票房卻僅僅5025萬!
估計剛剛夠幾位主演的片酬。
有亞洲第一製片之稱的香港著名電影人江志強不幸走了麥城。
影帝影后領銜的陣容,甚至是去年夏天最熱的樂隊之一的痛仰樂隊獻唱了《彎道人生》助推加持,為何最終口碑掃地,票房仆街呢?
從片頭髮生在非洲的一起8.1級大地震來看,電影的國際視野和宏大格局昭然若揭。
果然雷佳音和湯唯演繹的故事就發生在澳大利亞,而澳洲大型能源公司與中國企業高管的金錢交易,薛曉璐的開篇就來勢兇猛。
「前夫哥」飾演澳洲能源公司的中層馬珂,拼搏十年,即將擁有綠卡;湯唯則飾演馬珂的前女友周雯,十年前周雯因馬珂沒錢而嫁給了企業家,十年後轉變成了「蛇蠍美人」。
兩人在澳方接待中方的宴會上相遇,周雯目前是中國呂漢市一大型能源公司的董事長夫人。
澳方在呂漢市煤炭氣化項目上中標,將為呂漢鋪設大量天然氣管道。
周雯與馬珂晚宴上舊情復燃,一夜風流後趕飛機回國,結果飛機失事。
但在去中國弔唁返回澳洲後,馬珂竟然接到「死去」的周雯電話!
原來周雯因晚點沒趕上飛機,順勢想借假死逃離並不幸福的婚姻。可是澳方的行賄中標以及丈夫諸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她遭到追殺。
在她求助馬珂後,把他也捲入其中。
而不斷地身陷絕境終於讓馬珂發現這起跨國交易中的黑幕。
澳洲能源公司不僅有行賄的犯罪事實,更重要的是技術並不過關,才導致了發生在非洲的「人為」強震。
而一旦與中方合作,那麼非洲的一幕很有可能在呂漢發生,數百萬人的生命危在旦夕!家國情懷以及形勢所迫使得馬珂不由自主地走上了「吹哨人」的位置。
而武漢的李文亮的本意也只是小範圍地提醒身邊親友注意防範,自保平安,也並沒想要做向全社會公布危機的「吹哨人」。
僅故事來看,影片的情節已經匯聚了國際交易、行賄受賄的大題材要素,並且動作、驚悚、愛情、倫理、喜劇等多種風格交融,已經完全不同於薛曉路擅長的兩性情感題材的小題材。
這完全是大片的風骨,但可惜的是我們也只是見到了大片的骨頭而已。
薛曉路的突破沒有完成。
影片在各種風格都有所涉獵後,最終給人感覺的是一部冗長、無趣又說不清的影片。
如同國慶獻禮片《我和我的祖國》里,薛曉路拍攝的《回歸》一樣,浪費了一個好題材。
從影片的簡介來看,「一路狂奔」的成分讓人想到這是不是《亡命天涯》,那部哈里森·福特經典的逃亡動作片。
可惜《吹哨人》「逃命」的節奏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打斷。
而且走驚險動作套路的話,那麼片中的幾個動作場面實在乏善可陳,沒有難度,沒有新意。
但若是走現實主義的路數,那麼用無人機消滅追逐者,背對窗子跳入正好駛過的車裡,一個普通老百姓突然開掛得又太像《碟中諜》之類影片的設計。
尤其是結尾馬珂揭露陰謀的一系列騷操作,又像《十二羅漢》等片子一樣,尤其是還玩上了AI換臉,設計得過於露骨。
假如倫理劇的話呢,齊溪的表演倒是一如既往的「穩」。
可是馬珂的出軌最終在「民族大義」面前輕易就冰釋前嫌了,沒有多少探討空間,倫理的邏輯又不那麼和邏輯。
喜劇肯定是和主題不配,而且有一些幽默戲份,可無論是馬珂拿皮鞋換非洲黑兄弟的涼拖,還是周雯塗黑臉扮黑人,都讓人感覺幽默戲份和整部戲都不太協調。
三個字:戲太假!
太假的劇情,就不會讓觀眾感同身受地體會角色帶來的衝擊。
被寄予厚望的雷佳音和湯唯也表現得不讓人信服。
雷佳音的不讓人信服不是演技上。經過去年大熱的《長安十二時辰》持續曝光,雷佳音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可以說純演技上,是基本挑不出什麼毛病的。
可是小老百姓一旦開掛成007,各種巧合的設計就讓人覺得不僅太過牽強,而且一個本該嚴肅的話題變得狗血了。
湯唯的不讓人信服感更強烈。
這一回前所未有地飾演一個蛇蠍美人,本來角色要求這個女人是有很複雜的心理變化的,但是自始至終,女神的表現都很平淡,無論是作為受害者,還是害人者,湯唯一直都是文藝腔十足。
網上評論最多的是,還是應該讓李安這樣的大師來調教湯唯。
和薛曉路合作的「海外」三部曲,讓女神從天上掉到了凡間,還摔了個大前趴子。
因此說來說去,電影不成功,最大的「罪魁禍首」就是導演。
結構鬆散,電影拍得四不像,僅僅普及了吹哨人這麼個概念,但是在深入人心上,一個花了兩億多拍的電影沒有李文亮的死讓「吹哨人」給老百姓留下更深認識。
甚至結尾馬珂的兒子用《暗黑騎士》里的台詞來強行升華,不僅驢唇不對馬嘴,而且讓人覺得是對「吹哨人」這種制度的一種誤解和不尊重。
片名是剛實施的吹哨人制度,但是馬珂最後舉報成功靠的不是制度,而是「告御狀」那種當街攔轎子等青天大老爺的傳統中國式啊。
這哨子吹得疲軟,而且基本杜絕了其他有想成為吹哨人的念頭。
整體上都沒有2月8日晚武漢夜空中鳴響的哨聲讓人印象深刻。
最應該讓人敬畏的制度應該用一種更樸實的方式來表現,建議薛曉路閉門獨自多看看《十二怒漢》。
好電影不是錢堆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