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臨夏州文聯黨組書記、主席侯銘源來到東鄉縣達板鎮,在位於黑石山村的甘肅省隴翠公司開辦的硯台加工扶貧車間,了解車間建設進展及生產情況,就加快東鄉脫貧攻堅進程,與公司董事長趙成德進行座談。
用文創產品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是「洮硯王」趙成德先生建立扶貧車間的初衷,也為藝術家們提供了揮發精神正能量的平台。扶貧車間打造了架在藝術家與貧困戶之間的一座橋樑,緊緊的把藝術和老百姓連在一起。
東鄉縣達板鎮黑石山村河硯扶貧車間
在生產車間,臨夏州書畫院院長謝臨軍等州文聯文藝工作者,與技師和工人一道,討論商議文創設計思路,在石頭上構思創作藝術品。在藝術貼近火熱生活的創作第一線,大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精心創意創作,讓藝術在生活中彰顯其文化精神與社會價值。
東鄉縣達板鎮黑石山村河硯扶貧車間
在車間一角,侯銘源看到不少的制硯邊角廢料,一個變廢為寶的金點子閃過腦海,催生出一個新派生的石文化文創產品——「河硯」,讓硯台與齊家文化的傳承脈絡豁然清晰。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以其材質分類,有石硯、磚瓦硯、陶瓷硯、鐵硯等。在諸硯中,尤以石硯最佳。其因有不滲水、不損筆、不耗墨之優點。時間推移到4200年前,在臨夏州廣河縣齊家坪遺址為代表的齊家文化,大量出現青銅器,青銅文化也就成為齊家文化的代表。近年來,出土於臨夏的一方體現齊家文化的石硯,此硯也就成為「河硯」的最早實物。
東鄉縣達板鎮黑石山村河硯扶貧車間
大浪淘沙,經過千百年的文化積澱,曾有三大名硯、四大名硯之說,現在又有十大名硯之說。臨夏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 「河州石」,在宋人杜綰所撰的《雲林石譜》中曾有這樣的記載:「河州石,其質甚白,紋理遍有黑斑,鱗鱗有雲氣之狀,稍潤,叩之微有聲,士人鐫治為方斛諸器。」民國人韓軍所著的《甘肅洮硯志》,曾有洮硯自河州經銷各地之說。
河州、臨夏,享有「西部旱碼頭」、「河湟雄鎮」 之美譽,是中國彩陶之鄉,中國花兒之鄉,中國磚雕文化之鄉。新時代、新氣象。弘揚發掘黃河文化,以臨夏境內黃河的支流大夏河、洮河、廣通河等「河州石」為材料的「河硯」,讓硯家族增加新成員。她形成了以石頭為主導的產業鏈,讓臨夏的石頭會唱歌,建設扶貧車間,助力臨夏脫貧致富奔小康。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滔滔大河,九曲十八彎。哺育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品格,她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在奮發進取的河州大地上,「河硯」就猶如奔騰不息的黃河,承載著臨夏各民族的共同心愿,揚帆起航,乘風破浪。
來源:甘肅微發布